首页 理论教育 行云流水:解读丁正的《行书》之魅力

行云流水:解读丁正的《行书》之魅力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行书要“务从简易、相间流行”,目的是“以便挥运”。二是行书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通变性。行书可见一派神机,书写自由,如天马行空,游行自在。三是行书具有抒情性,最能表达书法家的性情。行书是各种书体中最常见的书体,最能表现一个人的平常心态,体现书法家的本色。行书的重要就在于常态,在于体现书法家的本来面目,写好行书既重要又平常。我钟爱八大山人的行书,书中有一段话,对八大山人的行书评价很高,我有同感。

行云流水:解读丁正的《行书》之魅力

近年我读了很多书法作品和有关书法方面的文章,对书法理论书很感兴趣,读欣赏书法的文章,好像读美文

此书作者丁正还很年轻,丁正受过专业书法训练,专攻书法理论,有较丰富的书法实践和扎实的理论基础,文章写得通俗易懂,没有堆积专业术语,加上作者从事书法教学工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得深入浅出,读后受益匪浅。

作者认为,行书在书法艺术中有特殊的地位,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行书书写便利,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书法艺术,本来就与汉字书写的实用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行书要“务从简易、相间流行”,目的是“以便挥运”。行书比起篆书、草书,易识易辨,比起隶书楷书,易于书写,故其在辨识与书写两个方面,有其他字体不可替代的优点,具有广泛的实用性。二是行书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通变性。行书非真非草,又可融合篆隶,体势多变,形无定质,笔无定姿,表现力极为丰富。张怀瓘《书议》曰:“夫行书……情驰神纵,超逸优游,临事制宜,从意适变。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行书可见一派神机,书写自由,如天马行空,游行自在。三是行书具有抒情性,最能表达法家的性情。“笔迹者,流美也”,行书随手写来,往往逸笔草草,是闲情偶寄中绝好的“道具”。既不中规中矩,又不激不厉,颇得中庸之道,不拘于法,不滥于情,最暗合中国传统文人的心性。四是学习行书,可通篆、隶、真、草诸体之血脉。蒋和在《书法正宗》中说:“学行书可知真书之血脉,不可分为二橛”,近人郭绍虞认为:“行书和草书是同性质。”真、行、草三体,实同源而异质。

行书是各种书体中最常见的书体,最能表现一个人的平常心态,体现书法家的本色。书法家的真面貌应是行书,行书是书法家艺术生活里的“柴米油盐”。行书的重要就在于常态,在于体现书法家的本来面目,写好行书既重要又平常。草书是书法家非常态体现,隶书和篆书也是一种非常态表现。每一位成名的书法家,都有其独特的行书形态,而在书法史上能留名的大书法家,多数以行书见长。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稿》、苏轼的《寒食帖》都是行书。(www.xing528.com)

我钟爱八大山人的行书,书中有一段话,对八大山人的行书评价很高,我有同感。作者说:“八大山人的行书,风格十分独特,但透过他深厚的功底,大致还可以追寻到他的师法踪迹。从其传世行书墨迹来看,他明显受到欧阳询米芾黄庭坚董其昌的影响。他五六十岁之间,则是从王宠的行草书上引发开去,并熔铸篆、隶、草的笔法意趣于其间,变王宠圆和的风韵为奇姿取势的风貌,体势开张而奇异。在此基础之上,他又将王宠的行书加以发挥,并广泛吸取晋唐诸大家之书风,兼收并蓄,融会贯通。从他的传世书迹中,看得出二王、欧阳询、褚遂良、李北海、颜真卿、苏东坡等人的书法在他晚年的行书创作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反映,他甚至还汲取了钟繇、索靖的古拙意趣,大胆地在字里行间运用点画移位的手法,造成出乎意料的既险奇多变又沉稳和谐的各种‘造形’。故其晚年的行书愈益圆浑,情趣愈趋内涵,形成了独具个性的八大山人书风。”八大山人的行书的用笔与其作画的用笔一样,都以粗细相近的、圆浑洁净的线条来组成字体,能纵能敛,也庄也狂,其小幅行书沉稳清健,而不失其固有的笔法和体势特色;而其大幅的行书,则奇异壮伟、纵逸洒脱、傲岸不群。八大山人行书在用墨上也颇多变化,善用淡墨作书,于滋润之中更显其线条的特色。在章法的安排上,八大山人善于经营布局,点画线条之间常有大片空白,虚空而富有画意,妙显神机。如果按照正统的书法观念去观照八大山人书法,则八大山人的行书多不符合晋唐之法,若以现代审美观念去观照他的书法,则其行书无论从形式还是意境上,都极具艺术魅力,韵味深厚。

2004年11月3日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