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只有在对话时多听别人说,自己才能了解对方更多的信息。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懂得倾听的艺术。如果同时还想讨对方欢心的话,那还要懂得适时附和对方才行。
奥罗隆·西格曼是美国马里兰大学的心理学家,为了证明听者的态度对说者有着极大的影响,她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实验者将48名女大学生组织起来,进行了一项调查。在这项调查中,女大学生要分别进行两个阶段的面试,而面试官中的男性,则分别表现出附和和不作附和两种反应,以观察对话的变化情况。最后,由女大学生分别作出评价,并选出“自己喜欢的有亲和力的面试官”。
调查结果表明,当在第一阶段进行了附和,在第二阶段不附和时,评价就会有下降的趋势;当在对话开始时附和,但对话后期不再附和时,就会让人感觉到随便、冷漠。
不管对话有多么无聊,不管自己多么不情愿,对话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是有没有将附和坚持到底。如果不这样做,就连最基本的评价也会打个折扣。
合时合宜的附和不仅表示了你对说话者观点的赞赏,而且还暗含着对他的鼓励之意。
当你对某人的谈话表示赞同时,你可以说:“你说得太棒了!”“非常正确!”“这确实让人气愤!”
虽然只是简洁的附和,但却能让说话者为想释放的情感找到了载体,也表达了你对他的理解和支持。(www.xing528.com)
如果听者能用一些简短的语句将说话者想传达的中心思想归纳一下,那不仅能够使说话者的思想得以凸显和升华,而且还能提高听者在对方心中的位置。在听的同时,听者还可以时不时向说话者提一些问题,以表达自己对其所谈话题的关注。这样一来,说话者会更愿意说出欲说无由的得意之言,也更愿意与听者进一步交流。
一位老教授跟自己的几个学生闲聊时,说起自己当年读研时候的杂事,他说:“你们现在的生活可真丰富,校园内有体育馆,校园外有游乐园。当年,我在你们这个阶段,生活的世界里只有课堂、图书馆和宿舍。”
学生们都笑了,教授继续说道:“不过,那个时候精力都用在读书上也好,搞科研嘛,基础知识不扎实根本无法谈及创新。还记得我做了一个关于青藏高原地质变迁的课题,除了要查自然地理方面的书,还要查一些地质演变与生物演化方面的书。那时候,科学根本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哪里有什么计算机、文献电子稿啊,完全依靠图书馆里纸质的资料,跟你们现在做项目比要难多喽!”说着,教授停顿了下来,端起茶杯喝了两口。
这时,其中一个学生恭敬地问道:“老师,您当年的研究方向是青藏高原的地质变迁问题,可参考资料却涉及区域内的生物演化,当时是不是很少有人将这两个角度结合考虑?”
听完,教授会心地笑了,看了看这位“好问”的学生,他得意地说:“很多时候,别人没想到的地方你想到了,才会有意外的收获,才能够创新。不信,我们来举个现在的例子,就说说你正在进行的课题吧!”接下来,教授在得意于自己的创意之余,顺便给了那名巧妙提问的学生一些很有创意的课题指导。至于其他只知道倾听的学生,只能继续做听众。
附和是一项最基本的倾听技巧,就算仅能做到附和别人的程度,对方就会产生“这个人是在认真听我讲话”的感觉。当然,如果对方提出的是一些尖锐的话题,那还是不插嘴为好,否则很容易导致言语冲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