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历来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尽管人们常常在艺术的起源和分类、功能和特色、创作和鉴赏等方面的问题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从现有的考古学证据和其他研究成果看来,“艺术确实有着极其漫长的发展历史”却已渐成共识。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艺术是超越个体的生命周期而存在的,正如被欧洲尊称为“医学之父”的古希腊哲人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 of Cos 或Hippokrates of Kos)曾说的那样——“艺术(技艺)长存,而我们生命短暂”。同时,艺术又是个体和群体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正如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中指出的那样——“在我们的生活中,艺术无处不在。它深化着生活,丰富着环境,改造着我们的生活经验。艺术还是一种强大的经济力量。从时装到每种产品的创意和设计,从建筑到表演业和娱乐业,艺术已经成为身价亿万的产业。没有艺术,我们就无法生活——我们也绝不愿意过着没有艺术的生活”。[1](P3-5)
“裕固族是一个能歌善舞、勤劳勇敢的民族”,这几乎是人们在描述裕固族时用得最多的一句话。“裕固人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这种的确存在于裕固族聚居区及其周边地区的过于夸张的说法,却也道出了歌舞表演为裕固人所喜闻乐见和较为擅长的真实情形,裕固族儿童青少年,尤其是女性更是对歌舞表演的欣赏和参与情有独钟。但是根据笔者在2013年7月之前的数次田野调查所得,在裕固族聚居区学校教育中显然存在着一种矛盾的情形,一方面是儿童青少年对艺术教育的需求较为强烈,希望能通过教育习得和发挥能歌善舞的“艺术特长”,一方面是学校及社区对艺术类科目教学的价值贬低(通常被称为“副课”,以区别于语数外等“主课”)和随意安排(通常表现为专业教师的缺乏和教学活动的非专业性、非连续性)。(www.xing528.com)
在裕固族聚居区,学校舞蹈教育作为学校艺术教育的主要门类之一,也存在上述的矛盾情形。那么,近年来随着国家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学校课程改革的推进,这种矛盾情形已经有所改变了吗?人们为改变这种矛盾情形已经在怎样的基础上做出了哪些努力?这些努力有哪些教育及文化意义?本文将从教育人类学的视角出发,根据田野研究和文献研究所获,以上述问题为焦点作些初步的分析和阐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