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南县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中针对该县当前学前教育发展存在的薄弱环节总结道:“随着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广大农牧民群众对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的期盼日益增加。纵观我县学前教育发展现状,学前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还很不适应,学前教育的管理体制、办学机制不够完善,城乡之间、乡镇之间发展不均衡,幼儿教育投入不足,优质教育资源偏少,乡镇附设幼儿园管理不够规范,保教质量偏低,存在‘小学化’教育倾向,幼教师资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新形势的需要,这些薄弱环节严重制约着我县学前教育健康、快速发展。”[11]在田野研究中,家长反映的问题集中在师资水平和保教质量偏低上。尽管该“行动计划”已经承诺要“注重专业发展,不断提高幼教师资整体素质”和“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学前教育保教质量”,[11]但是考虑到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应该明确:多渠道多举措切实促进学前教育教师专业成长是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推进和解决:
第一,重视园(班)本教研活动,防止“小学化”教育倾向。由于多种原因,肃南县学前教育机构中,有相当数量的领导和教师来自小学或曾在中小学工作过,有些乡村学前班、幼儿班和幼儿园本身就附设在初等教育阶段或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内,管理方式和办法僵化单一,加之教师对中小学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和具体方法“耳濡目染”,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起来就造成较为严重的“小学化”教育倾向。从实际情况看来,适宜从事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教师只能来自扎扎实实的职后教育。这是由于需求量少等原因,人口较少民族地区本身并没有像汉族、藏族、蒙古族和朝鲜族等人口较多民族那样有自己完整的学前教师教育体系,特别是职前教育体系,即使教师是幼儿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也常常是接受了普通学前教育专业训练和培育,她们对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生物和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并没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因此,要想防止和纠正“小学化”教育倾向,培养优异的师资队伍,就要保障教师正常研修的权益,真正重视园(班)本教研活动,多方探索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www.xing528.com)
第二,建立工作激励机制,克服教师职业倦怠。包括学前教育在内的基础教育工作的一个鲜明的特点是,工作节律和内容都相对固定,教师中极易产生职业倦怠现象。在田野调查中笔者发现,学前教育教师工作激励机制很不健全。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教师由于信息相对闭塞、社会资本较少等原因,各种荣誉称号和职业奖励往往由于过于苛刻的、形式化的诸多条件(例如公开发表教研论文篇数和已经获得荣誉的级别等等)不符合等原因而失之交臂。有报道人形象地描述现状是:“成绩是组织的、荣誉是领导的、责任是教师的、问题是家长的”。社会尊师重教和教师无私奉献固然是值得追求的理想境界,但是在现实社会里,包括学前教育教师在内的广大教师毕竟还是需要公平合理、持续健全的工作激励机制的,不仅使她们的工作付出得到合理的回报,而且内在地培养出她们对学前教育事业的热爱,不断克服职业倦怠,既造福社会,又自我实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