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追求文化自觉的境界

追求文化自觉的境界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生奉行“从实求知”和“志在富民”座右铭的费孝通提出的“文化自觉”思想,正是从人口较少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问题的思考中得出的。根据多年来在裕固族聚居区的田野调查和分析思考,笔者认为,裕固族通往“文化自觉”境界的两条最基本的路径,一条是发展优质教育,另一条是构建研究能力。

追求文化自觉的境界

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裕固族共有14378人,是名副其实的中国人口较少民族和世界小民族之一。在进入新的千年的10多年里,从社会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观察,中国民族工作的一个重点和亮点就是如何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问题进入了公共政策的视野和议程[18],而这与社会人类学费孝通的深入思考与亲自推动有着直接关系。一生奉行“从实求知”和“志在富民”座右铭的费孝通提出的“文化自觉”思想,正是从人口较少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问题的思考中得出的。2002年8月,很可能是费孝通生前最后一次曾谈到“文化自觉”:“我在提出‘文化自觉’时,并非从东西文化的比较中,看到了中国文化有什么危机,而是在对少数民族的实地研究中首先接触到了这个问题。……中国10万人口以下的‘人口较少民族’就有22个,在社会的大变动中他们如何长期生存下去?特别是跨入信息社会后,文化变得那么快,他们就产生了自身文化如何保存下去的问题。我认为他们只有从文化转型上求生路,要善于发挥原有文化的特长,求得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可以说文化转型是当前人类的共同问题。其意义在于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19](P151-153)

通过一项历史功能论取向的教育民族志研究,笔者发现“文化自觉”思想确实对解决作为费孝通曾亲自实地考察过的裕固族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具有深刻的启发和指导意义[20](P295-301),可是怎样才能达到“文化自觉”的境界呢?根据多年来在裕固族聚居区的田野调查和分析思考,笔者认为,裕固族通往“文化自觉”境界的两条最基本的路径,一条是发展优质教育,另一条是构建研究能力。

我们知道,一方面,裕固族教育是一种现代社会专门培养人的活动,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它不仅关涉到个人幸福,而且关涉到公共福祉,主要属于社会建设范畴;另一方面,裕固族教育研究是一种现代知识生产和再生产活动,它赋予教育性的生活世界和实践活动以文化意义,主要属于文化建设的范畴。由此可见,从整体来看发展裕固族教育研究意义重大,因为它与裕固族发展优质教育和构建研究能力直接相关。

参考文献

[1]铁穆尔.裕固族教育研究:一个新兴的学术领域——访裕固族青年学者巴战龙[J].皇城教育,2007,(4):4-9.

[2]巴战龙.社区发展与裕固族学校教育的文化选择:人口较少民族乡村学校教育的民族志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3]钟进文,郭梅.中国裕固族[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

[4]邓正来.学术自主性问题:反思与推进[A].邓正来.学术与自主:中国社会科学研究[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美]拉斯特.人类学的邀请[M].王媛,徐默,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6][美]科塔克.人类学:人类多样性的探索[M].黄剑波,方静文,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7]巴战龙.成就与问题:中国裕固族教育研究六十年[J].民族教育研究,2007,(6):104-109.

[8]巴战龙.近五年裕固族教育研究进展述评:以期刊报纸文献为例[J].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5):5-10.

[9]巴战龙.近5年裕固族教育研究进展述评:以研究生学位论文为例[J].民族教育研究,2010,(2):118-123.(www.xing528.com)

[10]杨宝琰,杨雅琴.裕固族教育研究述评[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2,(3):24-28.

[11]安维武.反思裕固族教育研究:以近三年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学校教师论文为例[J].河西学院学报,2013,(1):14-19.

[12]钟进文,巴战龙.中国裕固族研究(第一辑)[C].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

[13]钟进文,巴战龙.中国裕固族研究(第二辑)[C].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3.

[14][西班牙]加里多.比较教育概论[M].万秀兰,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5]王铭铭.西方人类学思潮十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6][波兰]斯托姆卡.罗伯特·金·默顿(刘穗琴,译)[A].[美]瑞泽尔.布莱克维尔社会理论家指南[C].凌琪,刘仲翔,王修晓,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439-459.

[17][美]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上)[M].邱泽奇,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18]巴战龙.民族文化课程:提高人口较少民族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J].中国民族教育,2010,(4):4-6.

[19]费孝通.费孝通在2003:世纪学人遗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0]巴战龙.学校教育·地方知识·现代性:一项家乡人类学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