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创造裕固族教育的文化价值与实践改进的无限可能

创造裕固族教育的文化价值与实践改进的无限可能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正是这70余年间的实践及其成效为裕固族教育研究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资源和氛围。再者,学术文化是裕固族当代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裕固族教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繁荣,也是裕固族当代文化发展繁荣的一个表征。

创造裕固族教育的文化价值与实践改进的无限可能

自1939年祁连山北麓藏传佛教宗教领袖七世顾嘉堪布创办第一所裕固族学校起,在短短70余年间,裕固族教育已经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并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其中最主要的一项成就是,裕固族已经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文化氛围,并且能持之以恒、身体力行地实践“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时代箴言。正是这70余年间的实践及其成效为裕固族教育研究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资源和氛围。

2010年,笔者在专著《学校教育·地方知识·现代性:一项家乡人类学研究》中根据2008年以前裕固族教育研究的实际情况论道:“裕固族研究是一个综合性的研究领域,其中,历史研究语言研究和民俗研究的成果最多,尤其是西部裕固语研究最为国际化,学术水平逼近国际一流水平。 相对而言,‘裕固族教育研究是裕固族研究的一个薄弱领域,也是一个蕴含着无限潜力的领域’。所以说,选择在这个领域工作,就是选择了一项富有挑战性且又‘青春常驻’的事业。”[17](P2)在之后的几年中,裕固族教育研究迅速发展,目前已经成为裕固族研究中最活跃的分支领域,尽管其研究水准和学术质量还亟待提高。

“教育是一个民族的‘神经系统’,是一个民族的传统和期望的最好的表达” [18](P3),教育研究则是一个民族对教育的深刻内涵和延伸意义的认识,其学术水准的高低标志着一个民族对其教育的文化自觉程度的高低。因此,裕固族教育研究质量和水准的提高对裕固族教育的整体发展将会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再者,学术文化是裕固族当代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裕固族教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繁荣,也是裕固族当代文化发展繁荣的一个表征。笔者认为,裕固族学生在教育上的成功,将增强裕固族作为中国28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的自尊自立自强和对自己文化未来地位的确定性的信心,进而使中国可以裕固族为个案为世界小民族(ethnic minorities with small populations)的持续发展提供经验支持和现实范例,而这一切都需要我们以认真谨慎的态度、求真务实的精神切实推进当下的裕固族教育研究。

实践产生意义,意义推动实践。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观察和分析可以得出,裕固族教育研究固然是以探究裕固族及其聚居区的教育活动及其文化价值为要旨的学术领域,但是推动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也是“题中应有之义”,更值得注意的是,裕固族教育研究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活动,它的确立和发展、观察和行动、叙说和议论本身就有赋予裕固族及其聚居区教育以文化意义的功能。也可以概括地说,裕固族教育研究与裕固族教育实践之间是唇齿相依、相辅相成的关系。

“任何一件事情的发生,都可能提出不同的研究问题,提供不止一种研究机会。”[19](P21)对于一项具体的研究课题而言,它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和实际功能,对于作为一个学术领域的裕固族教育研究亦如此。但是本文只是试图厘清裕固族教育研究的对象与功能的一种努力和尝试,而不是定论,我们对这个主题的探索应该持一种开放的态度,在不断的争议、协商和反思中逐步达成学术共识,把裕固族教育研究真正建设成一种“反思性的社会科学”。

参考文献

[1]马铃梆.祁连山北麓调查报告[R].重庆:商务印书馆,1942.

[2]马铃梆.顾嘉堪布传——祁连山藏民教育之创办者[J].新西北月刊,1944,(7·8):39-58.

[3]巴战龙.成就与问题:中国裕固族教育研究六十年[J].民族教育研究,2007,(6):104-109.

[4]巴战龙.近五年裕固族教育研究进展述评:以期刊报纸文献为例[J].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5):5-10.

[5]巴战龙.近5年裕固族教育研究进展述评:以研究生学位论文为例[J].民族教育研究,2010,(2):118-123.

[6]杨宝琰,杨雅琴.裕固族教育研究述评[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2,(3):24-28.

[7]安维武.反思裕固族教育研究:以近三年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学校教师论文为例[J].河西学院学报,2013,(1):14-19.(www.xing528.com)

[8]钟进文,巴战龙.中国裕固族研究(第一辑)[C].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

[9]钟进文,巴战龙.中国裕固族研究(第二辑)[C].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2.

[10]铁穆尔.裕固族教育研究:一个新兴的学术领域——访裕固族青年学者巴战龙[J].皇城教育,2007,(4):4-9.

[11]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一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12][美]波洛玛.当代社会学理论[M].孙立平,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13][美]墨菲.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M].王卓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14][美]巴比.社会研究方法基础[M].邱泽奇,编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

[15][英]丹斯考姆.做好社会研究的10个关键词[M].杨子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6]褚宏启.教育政策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7]巴战龙.学校教育·地方知识·现代性:一项家乡人类学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18][伊朗]拉塞克,[罗马尼亚]维迪努.中文版导论[A].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M].马胜利,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11.

[19]钱民辉.教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