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之鼎(1647—1716),字上吉,一字尚基,一作尚稽,号慎斋,本籍扬州府兴化县人,后寄籍江都。因扬州、江都古称广陵,故自署常称“广陵”人。以画供奉畅春园。擅山水、人物、花鸟、走兽,尤精肖像。由于所绘肖像形神兼备,禹之鼎被誉为康熙年间的“肖像国手”。
关于禹之鼎的生平,画史记载极简略:“幼微贱,落拓不偶。”十余岁时禹之鼎曾为李氏“青衣”,即童仆。“初为李氏青衣,公事毕,窃弄笔墨,主人教其专习绘事。”李氏为扬州府兴化县四大姓之一,是明末吏部尚书李春芳后裔,族人多善绘画。禹之鼎在李家当童仆,主人教其习画,这应是他最早的画业启蒙。
禹之鼎临摹过宋元明诸家大量的山水画作品,如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王蒙的山水画、黄公望的《九峰雪霁图》、赵伯驹的《三多图》轴等等。在临摹过程中他积累了宝贵经验,并用这些山水画画法为其肖像画配景。《扬州画舫录》记载禹之鼎肖像画的艺术风格:“写真多白描,不袭李公麟之旧,而用吴生兰叶法,两颧微用脂赪晕之,娟媚古雅。”
禹之鼎在康熙二十年(1681)入京官鸿胪寺序班,官位虽很低,但他专做绘肖像的工作,与一般序班不太一样。当时清朝国力强盛,藩属、外邦不断来人朝贡,他们均由鸿胪寺接待,每次来朝觐见的主要官员,都要由画家绘肖像留底,禹之鼎即任此职,因此在他的绘画里,有不少作品是描绘宫廷重大活动的。
禹之鼎因经常参与接待事务颇受康熙皇帝的器重,不时会得到康熙皇帝的一些赏赐。禹之鼎非常有心,把皇帝赐予的书籍、砚台精心画下,并自题《赐书研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康熙二十年(1681)冬,琉球来使请封,禹之鼎也随册使到琉球。这是禹之鼎一生中最显赫的事迹。
清,禹之鼎《柴门倚杖图》全卷
据《柴门倚杖图》卷陈奕禧的款识可知此图绘于庚辰年左右即康熙三十九年(1700),禹氏时年53岁,正是笔法开始由细秀圆转向沉着精练、挺健流畅迈进的时期。禹之鼎作画一方面意在创新,另一方面又极力学习与借鉴刚传入中国的西洋画技和理论,同时继承明代肖像画家曾鲸的“注重墨骨及零散处瘦而不纤、挥洒处浓而不浊”的画风。通过广采博取和融会贯通,禹之鼎的肖像画创作达到了得心应手、形神兼备的程度,而且形成了多种风格面貌,与专攻一科一派的肖像画家相比,禹之鼎自然成为出类拔萃的佼佼者。在禹之鼎所绘《竹浪轩图卷》(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中,曾有多人题诗盛赞他的肖像画技艺高超,其中祁隽藻题诗赞曰“妙手鸿胪为写真,江郎画笔亦殊伦”;陈祖范题诗赞曰“世间纵有徽之辈,看此终须问主人”;王村任题诗赞曰“凭谁为觅徐熙笔,添我从旁看竹来”。
禹之鼎作画常用“必逢佳士亦写真”白文印,取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诗“偶逢佳士亦写真”句化用之,由此可见他的刻画对象都是儒雅高洁之士。《柴门倚杖图》的压角印“逢佳”应是“必逢佳士亦写真”的缩写。(www.xing528.com)
《柴门倚杖图》 所画王渔洋像
作为宫廷画家,禹之鼎还为吴伟业、宋琬、朱彝尊、王翚、宋荦、王原祁、高士奇、纳兰性德这几位清初著名文人词臣和画家多次画过肖像画。这些像主,既有清朝贵族,又有汉人学者,他们在文坛、书画、鉴藏以及各自的领域内都是领袖人物,在政坛上又大多具有显赫的地位。王渔洋以及吴伟业、宋琬、汪懋麟、朱彝尊、宋荦等清初有重大影响的诗人和书法家的肖像能传诸于世,皆赖于禹氏传神妙笔。同时为这些显赫当时、影响后世的重要作家绘像,无疑也提升了禹氏的知名度,正所谓“人以画传”。
禹之鼎晚年声誉卓著,功成名就,但仍孜孜不倦地拓展画路,试创新格。他重新认真临摹前人名迹,从中探索新画法;在肖像画领域辛勤耕耘的同时,还广泛涉足仕女、花卉、山水等,力求开拓新题材。禹之鼎高超的艺术成就得到同行们的肯定,成为兴化人的骄傲:康熙三十三年(1694),画家宋荦在禹之鼎为康熙时的状元韩英所作《松溪洗砚图》上题诗赞曰:“广陵禹生真好手……”“扬州八怪”李鱓在自画的《墨竹图》上题诗:“吾乡禹之鼎,鼎足高铁岭。”
郑燮在乾隆二十八年(1763)《丛竹图》所作长题中叙述道:
吾邑善画竹者,以禹鸿胪为最,而渔庄尚友次之。禹竹称于上都,渔庄之名遍于湘、楚,皆童而习之,老而入妙……予既出机轴,亦复远追禹、尚二公遗笔,是不独郑竹,并可谓之尚竹、禹竹,合是三家……
板桥对禹之鼎的评价不可谓不精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