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代河运:经济的命脉

明代河运:经济的命脉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朝初期为了供应北方和辽东等地军队给养的需要,恢复了海运。这种情况下,明政府大力修造平底浅船,设置闸坝与水柜,设立水次仓等一系列措施,河运逐渐取代海运。此后海运即告停止,漕运全由运河承担。的字样,又有浙字背文的铜钱,因此这艘船应为明政府用于漕运的漕船。这艘承载人类文明的明漕船,反映了明代先进的造船技术,显示了中国古代船匠的聪明才智,见证了那一时期中国繁荣的漕运历史。

明代河运:经济的命脉

明朝初期为了供应北方和辽东等地军队给养的需要,恢复了海运。但是由于航道生疏,气候条件千变万化,船只经常发生沉没事故。例如永乐元年(1403)由江南运粮到直沽,全年总量为60多万石,安全运达的只有49万多石,沉没、损失的粮食占总运量的17%。明朝统治者对于改善海运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在沿海地区增设一些航行标志,白天用标旗,晚上用灯光,指挥船只进出;广泛采用磁石指南针等航行仪器,来辨识航行方向;专门建立船只避风的场所,并对海运线路进行了多次探测,等等。

但漕运延期、漕粮漂没、运军溺死等海运艰难之状仍常常发生。到了嘉靖(1520—1566)年间,倭患成为举国震惊的大事,最终导致明政府下令海禁,规定“片板不许下海”。尽管成化至嘉靖间复海呼声渐高,尽管之前通过海道北运的粮食每年都在100万石左右,但禁海得到了皇帝的支持。这种情况下,明政府大力修造平底浅船,设置闸坝与水柜,设立水次仓等一系列措施,河运逐渐取代海运。

永乐年间,明政府动员了山东百姓16.5万人,耗时200天时间,对济宁临清之间长达385里的一段运河进行了整治,将汶水、洸水注入运河以增加运河的水量,并以南旺口为最高点,使运河水南北分流。北段建闸17个,南段建闸21个。经过这次整治,大运河又能南北畅通了。永乐十三年,建造了3000只木船投入河运,使河运大大加强。此后海运即告停止,漕运全由运河承担。

为了鼓励河运,嘉靖(1522—1566)年间,曾明令规定:每条漕船准许携带货物二成,自由在沿途贩卖;并允许漕船沿途招揽货源,代客运输酒、布、竹木等大宗货物,往来贸易。这样一来,大运河便成为当时南北交通大动脉,沿河城市如德州、临清、东昌、济宁、淮安、扬州等,都成为当时全国有名的商业城市。

经济角度来说,大运河对明朝发挥着命脉的作用。虽然我们早已知道这条水道在国家财政经济中起着主要的作用,但是明朝廷对它的依赖程度是前所未有的,远远超过了以前的历代王朝。元朝时期的运河只不过是海运的辅助交通,无关紧要。而在明代,就自然环境的制约而言,海运多风浪,陆行多费脚价,大规模的远途陆运,劳民伤财,成本太高。而海运尽管成本低,但面临“放洋之险”“覆溺之患”以及胶莱河的水源和浮沙问题。相比较而言,京杭运河航线虽然也存在水源问题,也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来维持,但随着水源的妥善解决,平底浅船的修造,闸坝、水柜和水次仓的设置,使该线路成为当时情况下最好的选择。因此大运河是京城和江南之间唯一的交通运输线,所有供应都要经过它。在供应名单中,除了谷物占据首要地位外,其他物品包括新鲜蔬菜水果家禽纺织品、木料、文具、瓷器等中国生产的各种物品都通过大运河进行输送。整个明代,这种依赖性一直存在,从未中断。

出土的铜火铳

这艘在宋金河道林姊河内发现的明船是用来运输什么货物的呢?

在这艘明船的船舱东面,考古人员发现文物174件,可分为铜、铁、瓷、陶、骨、料器数类,计有兵器、马具、生活用品等。其中值得注意且数量最多的是军用物品,比如有刀4件、剑1件、矛头2件、箭镞20件、头盔2件、甲片多片、马镫5件等等,在这品种繁多的军用物品中最特别的是1件铜质火铳,它长44厘米,口径3.9厘米,这是首次在明代的古船上发现火器。

由于此船出土了大量兵器,特别是这件铜质手持火铳,以至于最初考古人员误认为这是一艘兵船。但这只手持火铳威力很小,只相当于一个单兵火枪,其威力与现在的小手枪差不多,就算它是一艘兵船,那像这样的装备不应该就一支,再说这艘船也没有当时兵船的楼子,在它的13个舱位中,两个是居住舱,还有两个被桅杆占用,其余的都是货舱。所以从总体来看,这艘船的主要功能不是用于打仗,而是运送粮草,船上的武器只是用来保护船和货物的安全。船上的铜质火铳有“杭州护卫教师……”的字样,又有浙字背文的铜钱,因此这艘船应为明政府用于漕运的漕船。(www.xing528.com)

那这艘600多年前的大船又是怎么沉没的呢?

据史料记载,洪武年间这一代没有水战,可以推断这艘船不是因战争而沉没的,最大的可能是天遇不测,搁浅于此。

另一种可能是突遇黄河决口,被洪水淹没。据《梁山县水利志》记载:“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黄河决,寿张县城圮于水,城西形成(大)泲河。”另据《梁山县水利志》记载:“明洪武元年(1368),寿张县城移至旧县南15里。”此次黄河决口,洪水冲开寿张城西门,于城西汇成支流,被称为泲河。泲河成为宋金河的一条岔河。宋金河可能是当时的漕运故道。由于多年的黄河决口,宋金河河床淤泥堆积,当漕船在执行“漕运”返航时误入岔河导致搁浅,再也没有驶出而被淤埋地下。船上的炮是浙江铸造的,又有“浙”字背文铜钱,它大约由浙江而来。船发现时头向东南,推测船是在返航时沉没的。正是由于淤泥的掩埋,使得沉船的各个部位没有遭受其他外来力量的破坏和分解,比较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课本上对于大运河有惜墨如金的寥寥数语:由隋炀帝开凿,北到北京,南到杭州,长达两千多公里。对于历经2500年、饱经风霜的大运河来说,这样的认识失于简单。事实上,大运河的历史就像一部跌宕起伏、典故繁多的故事片,一两句话何以能述其全貌?

这艘承载人类文明的明漕船,反映了明代先进的造船技术,显示了中国古代船匠的聪明才智,见证了那一时期中国繁荣的漕运历史。

让我们想象一下明代大运河繁荣的景象:河道行驶的官船、商船、舟船日夜往来于运河之上,帆樯如林,舟船如练,船工摇桨击水,拉纤号子响彻云霄,码头上货物堆积如山,商贾云集……

本篇撰稿人:朱  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