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壁画内容主要分三层,上层与中层间用墨线分开。上层是《列女传·梁寡高行》记载的“梁高行拒王聘”的历史故事。此故事见于《烈女传》《太平御览》《艺文类聚》等书,嘉祥武梁祠画像石中也有其故事。《烈女传》记载:“梁高行者,梁之寡妇人也。其为人荣于色而美于行。夫死,早寡,不嫁。梁贵人多争欲取之者,不能得。”梁王听说以后,派国相行聘,亦欲娶之。但高行不为荣欲,守其贞信之节,认为“贵而忘贱,是不贞也。弃义而重利,无以为人”。于是援镜持刀割下自己的鼻子,并对国相说:“王之求妾者,以其色也。今刑余之人,殆可释矣。”国相据将此事上报,梁王大张其义,高扬其行,并尊其“高行”之封号。
壁画北壁
此画像故事分两幅,一幅是梁高行站于右方,头戴花冠,身前一男子跪拜双手持聘书,梁高行伸左手呈接收状。另一幅则是右手持镜照面,可能已经割了鼻子。而左臂长袖后甩,似是拒绝来者之意。
梁高行故事下方即第二层是“孔子见老子”问礼故事,亦分为两幅。
先是孔子、老子二人相对,老子略显瘦小,身稍外侧,右手抬至胸部,左手微曲置于胯部,微微侧首看向孔子,似有拒绝之意。孔子身材则显魁梧肥胖,身体前倾,双手拢于胸前,首微扬,面向老子躬身做谦虚问礼状。第二幅则是二人互相拱手相对状,犹如尽兴交谈。
关于孔子的形象,一般认为较为丑陋,后世根据历史记载概括为七露:唇露齿,眼露睛,鼻露孔,耳露窿,奇丑无比。此处孔子绘画像与历史记载较为相符,亦是容貌较丑,为一老者形象。虽然容颜不佳,似乎也可透露出他“眉有十二彩,目有二十四理,立如凤峙,坐如龙墩……身长九尺六寸,腰六十围”以及“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的圣人形象。这是目前山东唯一一幅保存完好的孔子问礼故事绘画图,孔子根根胡须清晰,道道皱纹满额,鼻翼高挺,颈后凸瘤,形象写实。这幅存世两千年左右的孔子画像,为研究这位古代先贤圣人的实际形象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第三层内容是斗鸡走狗图和出行图。(www.xing528.com)
斗鸡图中画面上两个男子相向而立,中间有二狗、二鸡,做追逐、相斗状。其中两两相对的斗鸡的刻画十分传神。左侧鸡的颈部羽毛炸起,弓背屈爪,伺机跃起前扑;右侧鸡引颈张喙,体态威猛,随时准备接受挑战。斗鸡图右侧西壁石上前者一人佩剑向前做行走状,后二侍从均右手举剑、左手持盾跟随,意为出行。
汉代是一个较少受礼制束缚的时代,上至皇帝贵族,下至寻常百姓,均沉醉于各种形式的娱乐。以东汉名臣梁统的玄孙梁冀为例,据《后汉书》记载,梁冀“少为贵戚,逸游自恣。性嗜酒,能挽满、弹棋、格五、六博、蹴鞠、意钱之戏,又好臂鹰走狗,骋马斗鸡”。正是这些花样繁多的游乐项目,与乐舞百戏一起,通过画像石、画像砖、壁画、陶俑等艺术表现形式,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而流传至今的游戏,除了下棋,斗鸡也算其中一个。以河南开封为代表,斗鸡现在仍然是民间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项目。
斗鸡画像
我国斗鸡的历史源远流长,驯养斗鸡至少有2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斗鸡的记载最早见于《左传》,讲述了春秋时期鲁国因斗鸡而引发的一场政治风波。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季氏与郈氏斗鸡,季氏芥鸡羽,郈氏金距。”季平子(季孙氏)与郈昭伯是邻居,二人在斗鸡时,季氏往鸡翅膀上撒了芥子粉末,郈氏也给鸡的后爪套上金属尖刺,双方因此发生争执,季平子一怒之下侵占了郈氏的宫地。郈昭伯跑到鲁昭公那里去告状,鲁昭公早就对季平子的专权跋扈不满,便借此事讨伐季平子,欲置其于死地。结果是叔孙氏、孟孙氏联手救了季孙氏,杀死郈昭伯,“三家共伐公”。鲁昭公逃亡到齐国,公元前510年客死在晋地的乾侯。另据《战国策·齐策一》描述,“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由此可以看出,斗鸡是鲁国、齐国贵族的一种娱乐活动。到了西汉,斗鸡之风更盛。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里谈道: “博戏驰逐,斗鸡走狗,作色相矜,必争胜者,重失负也。”斗鸡具有赌博性质,通常要分出胜负,胜者赢钱,输者掏钱。因为有利益之争,所以斗鸡时的气氛还是很紧张的。斗鸡的饲养也很讲究,要求有单独的鸡舍,喂以特殊的饲料。汉代已有专门驯养斗鸡的人,叫作“斗鸡翁”。据《汉书·张汤传》记载,张汤死后,“上自处置其里,居冢西斗鸡翁舍南”。
综上所述东平壁画颜色艳丽,线条灵动绝妙,不仅填补了山东省汉画研究的空白,在全国也罕有比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