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祭天殓葬:国家的庄严仪式和文化瑰宝

祭天殓葬:国家的庄严仪式和文化瑰宝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盛怒之下,楚王便以欺君之罪砍了卞和的左足。玉璧的所有者,几乎全是地位较高的头人或与祭祀有关的巫师。战国至两汉玉璧,之所以称为鼎盛期,原因有五。璧和圭的组合出现,证明了文献记载的正确性,玉璧是古代重要的祭祀活动等中的礼器。这些成组埋葬、排列有序的璧和圭,应与汉代帝陵的祭祀仪式有关系。在腹部上下均有2件硕大的玉璧,其中最大的一件,位于墓主身下,就是这枚大玉璧。

祭天殓葬:国家的庄严仪式和文化瑰宝

我国是一个崇玉、尚玉的民族,玉文化源远流长,最具有代表性的玉器种类当属玉璧了。历史上关于玉璧的传说有许多,其中最为我们所熟知,最具传奇色彩的就属和氏璧了。

和氏璧,相传楚国人卞和在荆山偶得一块绝世的玉璞,决定把它献于当时的楚厉王,厉王命令玉匠查验此玉,可惜此玉匠不具慧眼,告诉楚王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盛怒之下,楚王便以欺君之罪砍了卞和的左足。楚武王继位后,卞和又去献玉,但仍是明珠暗投,结果被武王砍去了右足。卞和在荆山日夜抱璞痛哭。新继位的楚文王得知此事,派人前去探询,和氏说:“我并非因被砍去双脚而伤心,而是宝玉被认为顽石,忠臣被认为骗子,这才是我所伤心的啊。”于是楚文王命人剖开玉璞,果然得美玉,确为稀世之宝,雕琢玉璧命名为“和氏璧”。

后来此璧被楚国用作向赵国求婚的聘礼,赠送赵国,秦国觊觎已久,假以15座城池交换“和氏璧”。赵国也深知秦国的歹意,但惧怕强秦,不敢拒绝,乃派机智勇敢、足智多谋的蔺相如出使秦国,得以“完璧归赵”,这便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完璧归赵的故事。

那么,何为玉璧?

《说文》:“璧,瑞玉,圜也。”段玉裁注:“璧,圆,象天。”《尔雅·释器》:“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就是玉质部分大于孔径,称为璧;玉质部分小于孔径,称为瑗;二者相等,称为环。简单说玉璧是一种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状的宽边窄孔的圆形玉器。

纵观玉璧的整个发展史,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即初创期、发展期、鼎盛期和衰落期。这4个时期的玉璧,不仅造型、纹饰有所差别,而且用途有别。

1.初创期

典型的玉璧形制是在史前的良渚文化时期大量出现的。在良渚文化之前的玉璧数量很少。玉璧的所有者,几乎全是地位较高的头人或与祭祀有关的巫师。玉璧既非实用,又非为配饰,而是与当时的宗教信仰有关。当然,良渚文化的玉璧,还有许多未解之谜,尚待进一步研究。

2.发展期

玉璧 浙江省余杭市余杭镇出土临平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藏

玉璧 浙江省余杭市汇观山4号墓出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西周弧面玉璧

甘肃省灵台白草坡西周玉璧

夏、商、西周和战国时期,玉璧的面貌基本没有什么变化,但总的说来玉璧数量相当少。从玉器的发展史看,商代是生产玉器最多的几个朝代之一,但玉璧出土数量却不多。

3.鼎盛期

战国秦汉时期是玉璧发展最鼎盛的时期。历史上关于玉璧的记载多出现于这个时期。春秋末期战国早期,随着铁器的出现,大量开采、切割、加工玉器成为可能。恩格斯说,铁“给手工业工人提供了一种其坚固和锐利非石头或当时所知道的其他金属所能抵挡的工具”。玉璧的种类和数量跳跃式地进入了发展期。纹饰较以前有很大的变化,纹饰丰富,有弦纹、卧蚕纹、云纹、谷纹、蒲纹、绳索纹、龙纹、螭虎纹、一首双身龙纹和鸟凤纹等。不仅制作精细,玉质较优,且出现前所未见的镂雕玉璧。战国至两汉玉璧,之所以称为鼎盛期,原因有五。一是选料极精,多数为新疆和田等地产优质美玉。据文献记载,这时有所谓楚山玉、和田玉。二是制作工艺讲究,改变过去玉璧厚、重、素和夏商之后的小型化之风,向高精尖突变,器薄体轻,玲珑剔透。三是花纹形式大变,饰纹种类极为丰富。四是使用范围大增,凡古今文献所载之用,此时都可见。五是数量多,为各代玉璧数量之最。

魏晋南北朝玉璧为历史上又一低潮期,数量少,而且纹饰种类与战国两汉同而无新意。

4.衰落期

唐代至清代的玉璧出土品极少,一般很少涉及。这时玉璧作为陪葬之用是很少的,明显的事实是这时期的墓葬中未闻有玉璧出土。

大概了解了玉璧的发展脉络之后,我们反过来再研究一下玉璧在古人的政治、生活中究竟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璧”在中国源远流长,独具特色。目前所知最古老的“璧”出土于黑龙江省东部乌苏里江流域新开流文化(前5500—前4000)早期的小南山遗址。自被创形以来,璧就一脉相承地贯穿整个中国历史,但是目前为止学术界对于玉璧的研究还是一个薄弱环节,专门探讨玉璧的文章并不多,迄今学术界提出的关于玉璧功能的说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湖北随州曾侯乙墓战国玉璧

河北满城刘胜墓西汉玉璧

河北定县刘焉墓东汉玉璧(www.xing528.com)

河北定县刘畅墓东汉玉璧

1.祭天

玉璧是古代统治者祭天的礼器,在古人的观念中,天圆地方,而璧圆像天,因而用璧来祭天。《周礼·春官·大宗伯》载:

以玉做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

1975年山东烟台芝罘原阳主庙后殿前侧长方形土坑内发现玉器两组8件,每组为璧、圭各1件,觹2件。玉璧饰涡纹,表面涂有朱砂痕迹。阳主庙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是齐国国君奉祀“八神将”的庙宇之一,也是八主祠之一,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祭祀场所。璧和圭的组合出现,证明了文献记载的正确性,玉璧是古代重要的祭祀活动等中的礼器。

在汉代,玉璧用于祭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继承以苍璧礼天的习俗,天子祭天神太(泰)一用璧,祭祀天地用圭、璧;二是祭祀大川用璧。在考古发掘中,也曾出土与祭祀有关的秦汉玉璧。陕西咸阳北原汉昭帝平陵和上官皇后陵之间有一条连接二陵的道路,在此路的两侧曾分别发现东西向排列的成组玉器,各组间距约2米,每组玉器中间为一玉璧,外有7或8个玉圭围绕,圭首均朝向玉璧。这些成组埋葬、排列有序的璧和圭,应与汉代帝陵的祭祀仪式有关系。这些璧和圭体积很小,应是专为祭祀而制作的玉器。

2.殓葬

殓葬是玉璧的最主要功能之一。

鲁国故城出土的这一玉璧即为殓葬玉璧,出土该玉璧的52号墓是一椁两层棺的大型墓,随葬器物放置在椁室周围和棺内,出土玉璧共计18枚,棺内死者身上从头至足放一层玉璧(9枚),身下垫一层玉璧(8枚),另一枚在椁室。在腹部上下均有2件硕大的玉璧,其中最大的一件,位于墓主身下,就是这枚大玉璧。玉敛葬最早见于良渚文化,例如浙江余姚反山20号墓中出土42件玉璧,23号墓中竟有53件之多。玉璧多为铺在身体底部及在墓主身上。西周时期的三门峡虢国墓地发掘出一套完整的由玉、玛瑙、金、绿松石、兽牙组成的葬饰。到汉代,玉敛葬发展到极致,出现了金缕玉衣,同时伴有大量的玉璧。西汉广州南越王墓中出土数十件玉璧,西汉中期的刘胜和窦绾玉衣的前胸、后背都放置有多枚玉璧,并有一定的排列方式。刘胜的前胸和后背共放置玉璧18枚,窦绾的则放置15枚。

《周礼·春官·典瑞》:“疏璧琮以敛尸……璧在背,琮在腹,盖取象方明,神之也。疏琮璧者,通于天地。”

马王堆汉墓一号墓帛画局部

用璧殓葬,以通天地,希望死后能够升天。古人认为玉有不朽之能,“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之不朽”。用玉璧殓葬是保佑肉身不朽,灵魂升天。在古代人的丧葬观念中,人的灵与肉是有很大区别的,灵魂是人的精气所在,不能同肉体一同存在于墓中。灵魂是不死不灭的,人们希望灵魂升入天境,以告慰死者,福佑生者。而玉璧则是通天的信物,拥有和百神相通的灵性,甚至被认为是通往天国的天门,中间的孔被认为是供死者灵魂出土的通道。死者灵魂脱离凡体达于仙界有时要借助龙、凤、仙鹿、神蛇、仙鹤等瑞兽的引领。马王堆汉墓一号墓帛画中部绘一谷璧,二龙呈十字形交叉,穿于璧中,绕缠纠结,扶摇而上,上部龙首直接天阙,下部龙尾迤连地阴,将墓主灵魂导引入九阳高照、莺歌燕舞的仙界。

3.朝贺

汉书·礼仪志》记载:“每岁首正月,为大朝受贺。其仪:夜漏未尽七刻,钟鸣,受贺。及,公、侯璧。”汉代诸侯王、列侯每年元旦朝贺,都执玉璧。

4.纳聘

汉帝纳聘皇后用谷璧。同时玉璧还作为馈赠礼品,在当时社会交往中表示友好而相互馈赠,史载楚襄王想聘庄子做宰相,便送他白璧百双。战国时期,赵王送苏秦“白璧百双,黄金万镒”。

5.馈赠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与刘邦宴于鸿门,刘邦离席后,托张良献“白璧一双”给项羽。《汉书》上记载,刘邦在鸿门见到项羽,一看情形不对,有危险,便从小路逃走了,留张良对付项羽。项羽发现刘邦不知去向,便问张良,刘邦哪里去了?张良答复得很好,说:“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坦白地告诉他,刘邦已经逃走了,而且,此时已快到他的军中了。按照项羽的脾气,刘邦不辞而别,这样太不礼貌,应该是大发脾气了。可是,张良又说了一句,他临走时,交给我一块璧,叫我献给你。项羽收下了璧,就没说什么了。

《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载汉文帝陆贾使南越,南越王赵佗使者献给汉朝廷的物品中,第一项就是“白璧一双”。可见玉璧在当时属于珍贵的礼品,而且往往是成双赠送或贡献。

6.装饰

汉代豪华的宫殿,往往饰以玉璧。武帝兴造华丽的“甲乙之帐”,饰以“随珠、和璧”。成帝赵昭仪(赵飞燕之妹)所居的昭阳殿,壁带以“蓝田璧”等作为装饰。

还有一种用于佩戴的玉璧,这种璧体积较小,称为系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