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类方盒形铜器之前较为少见,迄今所见共十几件,其中大多为近年来的新发现。
1974年山西闻喜上郭村出土的“夔纹方鼎”,通高8厘米、长9厘米、宽5.3厘米,时代为西周晚期,器做方盒式,顶面为可开启的两盖,两盖上分别铸一伏虎形钮,做对视状。器腹外四壁各铸龙虎形饰,下承4个人形足。通体饰夔纹。
1989年山西闻喜上郭村7号墓出土一件“刖人守囿六轮车”, 通高9.1厘米、长13.7厘米、宽11.3厘米,时代为春秋早期。据介绍,其车厢上盖除猴形钮外,两侧各有一只可以原地旋转的立雕鸠鸟,车厢后面有可以开关的门,门侧附一受了刖刑的守门人,车厢下有三副车轮,一副为大轮,系于车轴两端,两副小轮分别扼于两只立雕猛虎的前爪和后爪之下。
夔纹方鼎山西省博物院藏
1993年山西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63号墓(晋穆侯夫人墓)出土一件“龙耳人足方盒”,通高9.3厘米、长19.2厘米、深3.6厘米,时代为西周晚期,器身做扁长方形,直壁,平底,顶面有双盖可开启,一盖上铸有卧虎形钮。器外壁四面铸有龙形耳,四角各饰云形扉棱。器身两宽面下部还各铸有裸身跪坐的人形足,裸人胸部饰变形兽面纹,盖面饰几何形箭镞纹及双首龙纹。
1993年山西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62号墓(晋穆侯夫人墓)出土一件“鼎形方盒”,时代为西周晚期,器做长方形,盖上铸一立虎形钮,下承四立虎形足,器身饰波带纹和重环纹。
1998年甘肃礼县圆顶山秦国墓地1号墓出土一件“A型盒”,通高8.8厘米,盒体长11.1厘米、宽7.5厘米、高3厘米,轮径4厘米。舆体呈盒形,有盖,盖由中间纵向启缝的两扇合成。盒体沿四角各安装一只立鸟,鸟足可以旋动。当4只鸟首皆旋向内时,顶盖即锁住;当4只鸟首皆旋向外时,顶盖即可打开,构造设计新颖而又灵巧。盖扇对接处,一侧为蹲坐的熊纽,一侧为跪坐的人形钮,人、熊同向。人形双臂前屈,似做驾车状。盒体4竖棱各饰一只行虎,虎首昂仰,大耳巨嘴。舆下装带轴的4轮,每轮辐条8根。车毂突出,至今犹能转动运行。盒体四侧及盖面,通体饰细密蟠虺纹。发掘报告将此器定名为“四轮方盒”,认为“可能是妇女放置首饰、化妆品的专门用具”,并据此推断一号墓墓主为女性。
虎钮方奁枣庄市博物馆藏
2002年山东枣庄东江小邾国3号墓(小邾国国君倪庆夫人秦妊墓)出土一件“铜方奁”,通高7厘米、长14厘米、宽11厘米,时代为春秋早期,器做长方形,顶面为可开启的两盖,盖上各置一虎钮,器身四壁中央各铸一兽形耳,下承4裸人足。出土时方盒内放有玉珏2件、玉耳勺1件。
这类发现都有几个共同特点:器身较小巧,均为长方体;设计精致,一般有人形或兽形盖钮;器足形制多样,有裸人形、兽形、车轮形。从上述几例方盒所在的时代明确的墓葬来看,这种铜方盒形器物流行年代应该是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范围之内,而以裸人做器足,是西周晚期较为流行的做法,因此我们将这件裸人铜方椟的时代可定为西周晚期。
上述考古发现的这些铜方盒形器物,它们的主人都是贵族女性,而且有的出土时还装有首饰,可知这类器物应该是当时贵族女性所用的首饰盒。周代贵族墓葬随葬青铜器一般为礼器、兵器和车马器,像这种不合礼制的个性器物出现在陪葬品之列,让我们看到在礼制严格、男权至上的周代社会,贵族女性仍然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正像陈芳妹所指出的那样:“似乎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青铜器的女性使用者,可能以其受成规束缚的力量较少,又可能因性别差异的不同需求,为规格化的随葬器用制度带来了新器制。”(www.xing528.com)
通过对出土资料的研究,我们知道这类铜方盒形器物的功用是首饰盒,但是关于其定名,由于以前研究不够导致说法不一:有的称为方鼎,有的称为车,有的称为盒,还有的称为方奁,这些名称都不够准确,那么古人到底是如何称呼它们的呢?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意思就是有一个楚国商人在郑国卖珍珠,做了一个木兰的匣子,这匣子用桂花、花椒熏过,用珠子和宝玉点缀,用红色的美玉装饰,用翠鸟的羽毛连缀。郑国人买了他的匣子却还给他珍珠。这个楚国人可以说是善于卖匣子,不能说是善于卖珍珠。
在《论语·子罕》中,子贡说:“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意思是:有美玉这种好东西,是藏在椟中好啊,还是等个好价钱把它卖掉好呢?
由此,我们可知,在古代把这种盛放珠宝玉器的盒子称为椟,所以我们山东博物馆这件镇馆之宝的标准名称应是裸人铜方椟。
山东博物馆藏的这件裸人铜方椟与上述几例相比,其独特之处在于其盖钮为两个相对跽坐的男女裸人。
关于用男女裸人作为装饰的意义,学界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与人种起源的传说和祈求种族繁衍的思想有关”,“象征着子孙繁衍之意”;有人认为其是王公贵族用来把玩、观赏的;也有人认为此类造型除含有生殖精神外,因为出土于墓葬之中,可能代表一种“求生”“复生”的期望,而且或具有厌胜之效。笔者认为,这种类男女裸人性暧昧场景的题材应该是原始社会生殖崇拜文化的延续。原始初民由于对自然规律的不认识,将一些不能解释的自然现象,如风、雨、雷、电以至土地、河流等都归于神力,从而加以崇拜。同样,他们也不了解自身,特别是不能理解自身的性行为与生殖现象,因此产生了一种神秘的、敬畏的心理。
在我国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齐家文化、屈家岭文化和红山文化等原始社会遗址,均发现过陶塑、石祖等“生殖崇拜”的遗物,20世纪80年代先后在内蒙古阴山、广西左江、新疆天山等地发现的岩画,也都有许多的生殖崇拜形象。对于这种社会现象,中国社会科学院赵国华研究员指出:
出于对作为社会生产力的人的再生产的严重关切,原始人类中出现了生殖崇拜。换句话说,生殖崇拜深刻反映了一种绝对庄严的意志——作为社会生产力的人的再生产。
本篇撰稿人:王冬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