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裸人铜方椟出土于山东莒县,当时将其定名为耦象方簋。另外,在日本的藤井有邻馆藏有一件与之相似的器物,该器著录于《日本搜储支那古铜精华》和《有邻馆精品》两书中,两器器形基本一致,只是尺寸有所差别。据李学勤先生介绍,这件日本藤井有邻馆所藏之器是清末民初出土于莒县(今属莒南)大店镇渊子崖小河北。
这类造型独特的器物为什么都是出自山东莒县呢?
我们知道山东莒县为古莒国所在地。由考古与历史文献证明,莒国的历史其根源可以上溯至旧石器时代,历经数十万年至夏、商而周。周初,周王朝“封少昊后兹舆期于莒”,承认莒国的合法地位,莒国正式建国,“初都计,后徙莒,今城阳莒县是也”。
春秋前期,莒国国力强盛,达到顶峰,“争衡齐鲁,雄踞东夷”,其疆域北起山东省昌邑县东南,南达今江苏省赣榆县境内,东临黄海之滨,西达沂水县的西境。春秋后期,莒国逐渐衰落,成为各个大国侵伐的对象。战国初年(公元前431年),莒国被楚国所灭。
在山东的古国中,如果论及它们的存世时间和文化发达程度,则首推莒国,它是老派的东夷古国,比后来的泱泱大国齐与鲁的历史,早数千年,或者说莒文化的传承与延伸,其以石器时代经铜器时代而至铁器时代,是一脉相继贯穿始终的。
莒国文化是东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莒文化不仅时间悠久、地域广阔,而且内涵十分丰富,它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构成的格局中处于重要的地位。
莒文化青铜冶铸业可上溯至龙山时代,而其最为辉煌的发展,则还在商周时期,其青铜器的组合,较之中原商王朝毫不逊色,并且颇具自己的特点。青铜器造型大气雄浑,有的施以纹饰,更多的则简素无纹,体现一种古朴自然的美感。还有的青铜器,既反映出当地习俗,亦体现出青铜文化与习俗相密切结合的特色。我们今天所见到的这类用裸人装饰的青铜器应该就是莒国仍保留东夷旧俗的一种反映。有学者认为,它们可能与当时的社祭活动有关。据郭沫若、闻一多先生考证,古代的社祭,往往带有所谓的“高禖仪式”的内容和色彩。《诗经·郑风·溱洧》描写的就是一场春日水滨的社戏:
溱与洧,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www.xing528.com)
溱与洧,浏其清矣。
士与女,殷其盈矣。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墨子·明鬼》篇曰:
燕之有祖,当齐之有社稷,宋之有桑林,楚之有云梦也,此男女之所属而观也。
清人惠士奇《春秋说》曰:
盖燕祖齐社,国之男女皆聚族而往观,与楚宋之云梦、桑林,同为一时之盛,犹郑之三月上巳,士与女合,会于溱洧之濒。
高即句芒,人头鸟身解释1.高是古代帝王为求子所祀的神,“”即“媒”,高也写作“皋”,即媒神之意。媒神既是婚配之神,也是求子之神,高是所有媒神的职司。女娲是华复民族的第一个媒人,被后世奉为媒神,又称高。
解释2.高是偶像。高即人之先,高所祭的石头称为“石主”“石祖”,即男女生殖器形象,为“人之根”“人之祖”,也就是人类始祖之意,高即人类根祖的偶像崇拜。
按照郭沫若、闻一多两位先生的解释,齐社、桑林、云梦等,都是当时各国的“高禖(媒)”,这实际上是人类在原始时代曾经实行过的“群婚的残余”。从上述先秦文献所反映的情况看,周代的燕、齐、宋、楚、郑等国尚存此俗,莒国作为东夷古国,保留旧俗较多,应该比其他国家更流行这种“高”,那么由此而铸造与之相关题材的青铜器就不足为奇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