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汉画像石的乐舞图中,长袖舞是最为普遍的一种舞蹈。平邑皇圣卿阙,嘉祥武氏祠,济宁师专,曲阜“东安汉里”石椁,诸城前凉台,梁山县前集乡,微山县沟南村,邹城高李村、王石村、南落陵村、金斗山,邹城师范学校,嘉祥纸坊敬老院、十里铺、南齐山、五老洼,滕州市城郊马王村,临沂白庄,沂水县韩家曲,平阴县东埠阴,东平县宿城乡王村,郯城县黄山镇等地出土的画像石上都有以长袖舞为题材的内容。在山东的汉画像石中,我们处处可以看到长袖舞的存在,由此可见它在汉代乐舞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长袖舞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舞长袖。战国末年,民间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长袖善舞,这说明当时以长袖为特征的舞蹈早就开始在中原地区流行。到了汉代时期,长袖舞依旧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汉高祖的宠妃戚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长袖舞物资舒展飘逸,明快优美,深得人们的喜爱。(www.xing528.com)
从山东画像石中的记载来看,长袖舞主要有三种形式:单人舞、双人舞和多人群舞。双人舞一般表现为男女对舞,或者是女子双人舞。他们“举袖、扬袖、甩袖、掷袖,姿态各异,有的表情柔婉妩媚,有的风格健朗明快。双人舞往往用两个不同的舞姿,相互呼应,构成一协调而美丽的画面。它们表现了‘修袖缭绕而满庭,罗袜蹑蹀而容与’(《南都赋》),‘罗衣从风,长袖交横’(《舞赋》)),‘裙似飞鸾,袖如回雪’(《舞赋》)的舞容舞态。”以滕县乐舞图中的长袖舞为例。“舞人在舞动中,配合身躯曲线和曳地长裾的飘洒,运用臂膀含蓄的力量,将长袖横向甩过头部,在头顶规则地形成一个弧形。与此同时,另一只臂反方向将长袖从体前甩过髀间,这样两袖便形成了一个弧度很大的S形,身躯也同时形成了一个弧度很小的S形,大小两个S形套在一起,便展示出一个极其优美的造型。”类似这样的舞蹈造型,不仅频繁出现于汉画像石中,还出现于汉代乐舞陶俑之中。济南无影山出土的两个舞蹈陶俑“身着文彩舞衣,伸展广袖,翩翩起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