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汉画像石中有许多乐舞百戏图。其数量之庞大,内容之丰富,工艺之精美,皆使人为之惊叹。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栩栩如生的乐舞百戏图不仅把当时齐鲁地区的游艺活动和社会风貌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而且还弥补了文献记载的不足,是研究汉代齐鲁地区游艺风俗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
山东画像石中的乐舞图数量众多。其中,嘉祥有14幅,邹城9幅,微山8幅,济宁7幅,临沂6幅,滕州5幅,平邑4幅。莒南、长清、曲阜、诸城、安丘、沂南、兖州、梁山、枣庄、沂水、平阴、费县、苍山、莒县、济南、肥城、东平、郯城、滕县、邹县也有少量发现。总计88幅。(www.xing528.com)
根据乐舞百戏图的内容,可以将其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单纯的建鼓舞表演;二是有琴、箫等乐器伴奏的乐舞演出;三是集乐舞、杂技于一体的大型乐舞百戏表演。沂南北寨汉墓出土的乐舞百戏图是其中的代表作。《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如是描写这幅乐舞图:“从左至右可分为四组。第一组刻着玩杂技的三人。最左是个飞剑跳丸的人,……飞剑跳丸的人的后面有一作戴竿之戏的人。……第二组刻着乐队,又分上下两组。下组由三排乐人组成,……第一排是击鼓的女乐,计五人,……第二排是吹排箫的乐人,也是五人,……第三排是管弦乐,计四人,……上组的雅乐,由鼓、钟、磬三种乐器及乐人组成。……在这乐队中,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音,除缺木外,余皆齐备。……第三组是鱼龙曼衍之戏,由走绳的、装龙的、装鱼的、装豹的、装大雀的、奏乐的六组组成。上排左面是绳技。……绳技之下稍左是龙戏。……龙戏之后是鱼戏。……鱼上稍右为豹戏。……鱼戏的后面为雀戏。……其上为奏乐者,计三人,坐在一条长席上。……第四组为戏车和马戏。中间为一架大戏车。……在戏车之上,有两个玩马戏的小孩子。”[1]除了乐舞百戏图,山东出土的游乐画像还有角抵表演、娱乐性狩猎和蹦鞠等活动,无一不形象地反映了汉代齐鲁地区丰富多彩的游艺风俗,表明汉代的乐舞、百戏技艺的发展有着十分广泛的社会基础。《史记·苏秦列传》载苏秦语:“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战国策·齐策》也有类似记载,说明汉代齐鲁地区游艺活动和游艺风俗非常盛行。在汉代“事死如生”的丧葬观念影响下,墓葬中经常随葬大量的乐舞俑和乐器,如济南无影山出土的乐舞杂技俑[2],和洛庄汉墓的乐器坑[3],或者在画像石墓里刻画许多乐舞百戏图。千年之后,这些重见天日的文物成为记录汉代齐鲁地区游艺风俗的瑰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