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甬钟的形态学研究及其出土数量

甬钟的形态学研究及其出土数量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件甬钟钲部的小乳钉界栏、钲部中间的族徽都是早期甬钟的特征[25],其年代可推断为西周中晚期。1959年山东省海阳市发城镇上尚都村修水库时发现一批铜器,其中有甬钟一件,甬粗硕且中空与体腔相通,有旋,绳索状斡。全国范围内,甬钟出土数量庞大,蒋定穗、方建军、殷玮璋和曹淑琴等集中于论述西周甬钟的形态学研究[28]。齐鲁地区甬钟发现的数量略多于镈钟,本文共收录118件。

甬钟的形态学研究及其出土数量

甬钟,是一种击奏体鸣乐器,铜制的,合瓦形结构,于口内弧,因为最上面的平面“舞部”之上立有“甬柱”而得名的。就目前来看,甬钟上刻有铭文的名称也不相同,其中山东地区出土的甬钟,叔夷钟自称为“宝钟”,寓意其珍贵;邾公牼钟、邾公华钟自称为“和钟”,因其发音协和而得来此名称。为了文中叙述,这里以甬钟为例,介绍一下其各部分的名称。插图所列,因后人对其中少数名称有不同的解释和刍议,这里仅以最早专论甬钟的《考工记·凫氏》为准[19](4-36,左)。右图是测量甬钟尺寸时常用的,摘自《先秦乐钟之研究》一书[20],一并附上(4-36,右)。

图4-36 甬钟各部位名称示意图

针对甬钟的来源问题,目前学术界尚未有准确的界定,但是常见的主要由“北来说”、“南来说”“南北交流”等几种说法。以李纯一、方建军为代表的学者,主张“西周早期甬钟是从我国北方商代晚期的小铙发展而来的”[21],以高至喜为代表的学者,认为“中原地区的小铙在周代初期就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而南方人的铙不断发展,并逐渐演变成甬钟”[22]。以陈亮为代表的学者认为“陕西扶风五郡西村青铜器窖藏出土的AⅡ式甬钟,继承了商代时期铙的特点,其具有西周早期甬钟的基本特征,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23]”,他认为“南北交流”是甬钟起源的准确说法。虽然这几种说法各有优势,但是其存在的弊端也是不可忽视的,因此到目前为止关于甬钟来源的说法还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文在这里不对其来源进行重点研究,只是对齐鲁地区西周时期出土的集中甬钟作起源问题的研究。1972年时,山东省烟台市黄县和平村中,一口井中出土了两件甬钟,其中一件甬中空与体腔相通并饰绳索形斡,钲面界格是夹以细阳线的小乳钉,舞部装饰细阴线S形云纹,篆部装饰斜角云纹,鼓部装饰对称的工字形云纹,二层台柱状枚,钲部较长,钲间中部有徽识[24]。此件甬钟钲部的小乳钉界栏、钲部中间的族徽都是早期甬钟的特征[25],其年代可推断为西周中晚期。1959年山东省海阳市发城镇上尚都村修水库时发现一批铜器,其中有甬钟一件,甬粗硕且中空与体腔相通,有旋,绳索状斡。阴线界格钲篆部,钲部占约2/3,二层尖柱状枚36,体和枚均较瘦长。舞饰四组对称的S形卷云纹。篆、鼓纹饰都是用细阴线而成。篆饰斜角云纹,钲间饰由云纹和三角纹构成的变体蝉纹、鼓饰对称二叠∽形卷云纹,钲鼓云纹中心都缀一个小乳钉。形制、纹饰和扶风法门寺任家村西周青铜器窖藏出土的甬钟、临潼零口蝉纹甬钟相似[26],蒋定穗认为临潼零口钟“钲间布满由各种变形云雷纹或蝉纹组成的华美纹饰……这类钟很可能属于两周早期,它才是目前所发现的西周钟的最早形式”[27]。但是,上尚都甬钟和四件钮钟、一件铜盘同出,目前所见最早的钮钟是两周晚期的虢太子墓钮钟,所出土铜盘也具有西周晚期的特征,因此我们将上尚都甬钟的年代定为两周之际或者春秋早期。

全国范围内,甬钟出土数量庞大,蒋定穗、方建军、殷玮璋和曹淑琴等集中于论述西周甬钟的形态学研究[28]朱文玮、吕琪昌对两周甬钟采用不同分类标准,西周甬钟以钲篆之界线样式作为分型的依据,分为连珠纹、乳钉纹、细阳线纹、粗阴线文、粗阳线纹等五型:东周甬钟根据甬的形式分为七类,依舞部形式分为两类,依两铣装饰分为两类,依铣长和舞修之比值分为两类,依钟体轮廓线之样式分为两类,依两面纹饰之有无分为四类,依枚之个数分为五类[29]。辛爱罡按鼓部纹样将东周中原甬钟分为顾龙纹、凸字框顾龙纹、兽面纹带、蝶状兽面纹、素鼓甬钟五类[30]

齐鲁地区甬钟发现的数量略多于镈钟,本文共收录118件。其中出土于考古遗址的计有15批104件之多,另选取与本地区相关的传世有铭甬钟11件以及山东省博物馆收藏的3件。

甬钟的正鼓敲击处纹饰变化较多,结合其篆部和舞部以及甬部的纹饰演变,将118件甬钟分为八型Ⅰ至Ⅳ式不等,其中型的不同体现甬钟国别或地区的差异,式的不同体现甬钟形制的先后演化过程[31]

A型,正鼓和篆部饰卷云纹,依据钟体形制的变化,可分为前后3式:

Ⅰ式,1件,藏于山东省博物馆。保存完好,通体呈铁黑色。腔体作合瓦形,直铣,曲于,平舞。甬稍粗短,斡、旋具备,旋上饰乳钉纹4个,斡作绳索形。舞部饰阴线云纹,中间留有合范形成的接缝。钲部占钟体的2/3,以阴线框隔枚、篆、钲区,钲间稍宽,素面无纹。篆间阴刻斜角云纹。枚较长,作二层台圆柱状。正鼓部用粗阴线单勾出漩涡—周半的卷云纹,其纹上下相对而中间无连线的,也是周系正鼓云纹的初始和基本形式。右鼓部阴刻一风鸟纹,钩喙,垂尾。腔内较平滑,音槽不明显[32]。(4-37,1)

Ⅱ式,9件成编,出土于临沂花园村。编钟保存较好,器形完整,但是前五钟和后四钟的大小差别较大。腔体呈合瓦形,铣棱斜宣,平舞,舞上置圆柱形甬。甬封衡、中空而与体腔相通。旋上饰四乳丁,方形斡。于口弧曲上凹,两铣下垂。钲篆部以阴线为界、二层柱状枚36,钲部所占面积略小于2/3。舞、鼓饰阴线云纹,其中正鼓云纹呈工字形且有尾饰,篆饰三角夔纹(或是云纹)。内壁调音槽2-10条不等。其中5号钟最多,为10条:8号钟最少,为2条,基本分别位于正鼓部、侧鼓部内壁,为典型的西周编钟的调音手法。(4-37,2)

Ⅲ式,正鼓部用细阴线双钩出漩涡一周半的云纹,并在每个漩涡的外侧下角及内侧上角(内外因单元云纹所在的左右位置而相反)钩出尾饰。钲部上缩,所占面积略大于1/2。沂水刘家店子M1出土7件,形制相似,大小差别较大。甬上细下粗,旋饰四乳钉纹,方形斡。于口弧曲上凹,两铣下垂。阴线界格出钲、篆、鼓部,内有二层台柱状枚36。钲间所占面积较大,篆饰斜角云纹。口内有调音槽。另莒县天井汪亦出土6件编甬钟,最大者高29.8、最小者高21.1厘米。篆饰三角云纹,鼓饰云纹,舞饰两头龙纹,因未见实物和图片,暂划入此种类型[33]。(4-37,3)

B型,传世己侯钟,保存完好,清乾隆年间出土于山东寿光纪侯台,现藏日本京都泉屋博古馆。正鼓饰由上下两个反向纵连云涡构成的阴线鼓纹,篆部饰斜角卷云纹。甬封衡,饰环带纹、云纹,旋饰重环纹,二对称半环形斡。粗阳线界格钲篆部,二层台平头圆柱状枚,钲部占体高约2/3,铭文位于左侧鼓,“己侯作作宝钟”。(4-37,4)

C型,篆部多饰斜角云纹,鼓饰对称二叠∽形卷云纹。依据钲间纹饰的变化,分为前后2式:

Ⅰ式,2件,龙口和平村出土。HG:78,保存较好,基本完整。钟体瘦长,舞似不平,曲于,直铣。甬中空与体腔相通且饰绳索形斡,钲面界格为夹以细阳线的小乳钉,舞部饰细阴线S形云纹,篆部饰斜角云纹,鼓部饰对称二叠∽形卷云纹。二层台柱状枚36个,较长,稍有残损。钲部较长且中部有徽识(4-37,5)。另一件残断,残高25.5、钟口长径15.5、短径7厘米。形制与上一例相似,纹饰区别较大,钲篆以细阴线界格,篆饰阴线回字形云纹,正鼓饰二叠∽形卷云纹且漩涡多、云纹中心都缀一个小乳钉。

Ⅱ式,钲间饰由云纹和三角纹构成的变体蝉纹。仅于海阳上尚都发现1件。保存较好,腔体合瓦形,铣棱斜直,平舞。甬粗硕且中空与体腔相通,有旋,绳索状斡。阴线界格钲篆部,钲部占约2/3,二层尖柱状枚36,有残损,体和枚均较瘦长。舞饰四组对称的S形卷云纹。篆、鼓纹饰都是用细阴线而成。篆饰斜角云纹,鼓饰对称二叠∽形卷云纹,钲鼓云纹中心都缀一个小乳钉。(4-37,6)

图4-37 甬钟型式演变图(一)

1-3AⅠ-AⅢ式 4.B式 5-6.CⅠ-CⅡ式
D型,鼓素面,整体形制发展分为2式:

Ⅰ式,1件,出土于烟台上夼村。保存较好,青铜质,圆柱形甬,上窄下粗,有旋,环形斡。平舞,曲于,铣棱斜直,腔体合瓦形,二层台尖状枚36个,钲部约占2/3,舞篆鼓部皆素面。(图三,1)

Ⅱ式,邹城城关郭庄村出土。1件,钟甬较长,上细下粗,饰细线阴刻三角勾连纹(可能为三角形环带纹,见于虢叔旅钟和己侯钟)与龙纹,上有旋及兽首。保存较好,腔体合瓦形,铣棱斜直,平舞。阳线界格钲、篆部,平头二层台柱状枚36,舞、篆部均铸有窃曲纹,鼓光滑无纹饰。报告中指出该钟内壁光平,应该是无调音痕迹,但是又指出“上为低音,下为高音”,很是奇特,还有待进一步证实。钟高33厘米,重6.7千克。(图三,2)

E型,正鼓部饰带犄角的几何形变形兽面纹。据钟体结构的变化,分为早晚3式:

Ⅰ式,鼓部饰伸出三对犄角的几何对称变形兽面纹,双目突出,以云卷纹为地纹。11件成编。长清仙人台六号墓出土。编钟铜质较差,钟体多见砂眼。11件甬钟中,第1、3、5(M6:45、41、46)三钟破裂,已修复。其余保存完好。编钟造型一致,大小有序,是为一组。器表有绿锈覆盖。除第8、9(M6:44、38)二钟之外,各种甬端皆封衡。圆柱形甬,带锥度。旋饰有四乳丁,斡中间凸起方棱。平舞、曲于,铣棱斜直,阳线界格钲、篆部,二节圆柱形枚36。舞饰云纹,钟腔正面钲、篆、鼓部皆饰变形龙纹,其中篆部饰多组斜角龙纹,钲间遍饰蟠虺纹。背面篆、钲、鼓部素面。腔壁至于口渐厚内敛似内唇。四侧鼓内有音梁,但内唇上无调音磋磨痕迹,钟体较薄,音质较差,音列无序,应是专用于陪葬的明器。(4-38,3)(www.xing528.com)

Ⅱ式,鼓部面积增大。沂水刘家店子2号墓出土,9件。实甬,甬内残有泥芯,旋饰四乳钉纹,方形斡。钟体较大,平舞,铣棱斜直,曲于。阳文框界格钲、篆、枚区,二层台柱状枚36。舞饰蟠螭纹,篆饰双头龙纹,鼓饰三对带犄角的变形兽面纹。(4-38,4)

Ⅲ式,鼓部面积占1/2。“邾公牼钟”。20世纪初出土于邾地,见诸于典籍。曾为阮元旧藏,著录4件,现存3件,故宫博物院藏1件,另2件在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全组件数不详,3件铸铭,1件刻铭。鼓饰大于一般,占满鼓面,为平雕二叠蟠龙纹,填以细阴线云雷纹,六条龙绕结成长方块状,左右两侧各伸出向上翘起的三个龙。四件皆全铭,其中上海博物馆所藏有铭文57字,行款由右栾而右鼓,而钲间,而左栾,止于左鼓。甬作圆柱状,但近顶部收敛成圆锥状:体较短,腹部略微鼓出,以致口微内收而侈度较小,整个形体矮而宽。钲部占52.05%,平头二层柱状枚稍短。上下封衡,旋饰4乳钉纹,方形斡中间起棱,钲、篆边框为细阴线弦纹,舞、篆饰细密的细阴线蟠虺纹。背面纹饰不同,较简略。(4-38,5)

图4-38 甬钟型式演变图(二)

1-2.DⅠ-DⅡ式2-5.EⅠ-EⅡ式

F型,正鼓部饰顾龙纹,按钲部所占面积的大小等因素,可分为前后4式:

Ⅰ式,1件,传世鲁原钟,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甬端残失,有纹饰,余部完好。甬内可见泥芯留存。平舞,铣棱下部微有外扩势。于口弧曲不大。甬上有旋,饰兽面交连纹和四乳钉纹。舞部饰变形兽纹,篆为两头龙纹。阳线界格钲、篆部,钲部所占面积较大,二节圆柱形枚36。此钟正鼓部饰有一对相背顾龙纹,粗阳线中间以细阴线,双体,头有长角、中间断开,长喙,有牙,底有双足,龙尾上立有一细阴线象鼻纹是其特色所在。侧鼓部亦有一顾龙纹作为第二基因的标志。钲间载有铭文“鲁原作龢钟用享孝”。(4-39,1)

Ⅱ式,钲部约占钟体面积的2/3。海阳嘴子前1号墓出土,制作粗糙。长腔,狭鼓,实甬,甬有斡有旋,环形斡,阴线界格钲篆部,涡纹乳状枚36,正鼓部饰由粗阳线间以细阴线组成的顾龙纹,龙首向内转180°,作内视状,但形态各异。5件,甬柱各呈异态,各钟包括正背面的纹饰也多不统一,以简括为特点,依据篆部纹饰的不同,又可分为3型。a型,D0003和D0005共2件,篆间饰勾连云纹,钲部上下无界格,其中后者钟腔内壁正鼓部有调音槽1条、侧鼓部2条(4-39,2)。b型,D0004,篆间一面饰重环纹,一面斜角云纹,钲部上下无界格。c型,D0006和D0007,篆间饰重环纹,正鼓顾龙纹涣漫。前者钲部上下有阴线界格,后者背面正鼓部无纹饰。

Ⅲ式,钲部上缩,约占钟腔1/2。其一,7件,海阳嘴子前4号墓出士。保存基本完好,造型相同,大小相次。通体绿绣覆盖。腔体修长,平舞曲于,铣棱斜直。枚、篆、钲、鼓各部分明,由阴线界格。甬较短,上细下粗,旋饰重环纹,方形斡。二节圆柱形枚。篆间饰重环纹。正鼓饰有粗阳线中间以细阴线组成的无牙鼻、单体躯干顾龙纹,龙首向下转发90度,作俯视状,其中首钟龙纹额前长弯角与脑后短弯角相接,并在额角前饰一个类似顾龙双足的阴线纹,姑称之为双足纹。后几钟不见长角,角上双足纹也全部略去,但有两钟在右侧鼓添加小鸟纹,花冠垂至尾部,没有翅膀(4-39,3)。其二,9件(数量可能有误,报告和山东省博物馆所藏不同,省博藏12件),沂水刘家店子甲组甬钟。形制相同,大小相次。钟体合瓦形,弧形口,两铣斜直。圆柱形甬,上部略细,旋饰四乳丁,方形斡。平舞,舞部纹饰漫漶,二层台柱状枚36。钲间原铸有连续铭文,已被戗去。正面阴线界格钲篆部,篆饰重环纹、鼓饰顾龙纹,反面钲篆无界格、篆鼓无纹饰(4-39,5)。其三,苍山甬钟,现藏临沂市博物馆,2件。一钟保存较好,一钟甬缺失,余部完好。两钟造型一致,大小有别,是为一套编钟中的两件。通体有较厚的氧化层覆盖,形体略显厚实。腔体为合瓦形,略修长,平舞曲于,铣棱斜直。阴文框隔枚区,二节圆柱形枚36个。钲部较窄,约占钟面的1/2。实甬较短小,封衡,甬上有旋有斡,方形斡。钟体有纹饰,未作去锈处理,不能细辨。约略可见鼓部饰顾龙纹、篆间为斜角龙纹。钟腔内壁的侧鼓部各有一调音槽(4-39,4)。

Ⅳ式,两栾微鼓,钲部约占钟面1/2。传世齐陶氏钟1件,铭文52字(又重文2),行款自正面钲间,而右鼓,而反面左鼓,而钲间,而右鼓,终于正面左鼓,“唯正月初吉丁亥齐鲍氏孙口择其吉金自作龢钟卑鸣攸好用享以孝于佁皇祖文考用宴,用喜用乐嘉宾及我佣友子子孙孙永保鼓之”。阳线界格钲、篆部。篆部装饰蟠虺纹。正鼓装饰对称顾龙纹,喙侧有粗鼻,目纹近于尾端的蛇角,背上饰目纹,蛇角上增足作龙形,下体在腿档处断开,足形纹饰略微向下并外移,通体施以较繁缛的细阴线二层花纹。顾龙纹龙纹两侧各有一涡纹,较为罕见。(4-39,5)

图4-39 甬钟型式演变图(三)

1-6.FⅠ-FⅣ式

G型,正鼓部装饰变形兽面纹。其一,邾公华钟,传山东邹县出土,全组件数不详,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有铭文91字(又重文2),行款与邾公牼钟略有不同,由右栾而右鼓,而钲间,而左鼓,止于左栾。此钟上小下大,两侧有凸棱,微鼓,两铣下垂有凸尖,口曲内凹呈弧形。阳线界格钲篆部,两面共有长枚36。甬作圆柱形,顶端稍内收,旋上有扁圆形小乳钉4枚,斡作长方形。舞平。旋、舞、篆均饰蟠螭纹。鼓部所饰兽面纹,兽首抬头面向外。头和牙明显增大,并有明显的大下巴而无角,躯干简化成单体。整体用细或粗阳线勾勒,填以密集的细阳线连续三角云纹。这样一来自然使得其面目全新,别具一格。钟体两面内壁,从口至舞共有调音槽6条(4-40,1)。其二,邾公钟,现藏上海博物馆。形制、纹饰和邾公华钟相似。甬圆角方柱形,锥度较大。平舞,铣棱带弧曲,内敛。于口无内唇,二节圆柱形枚36,枚长2.6厘米。旋饰龙纹并以圆饼形间隔,斡饰兽首;舞为龙纹,篆饰蟠螭纹,鼓部饰变形兽面纹,兽首向下向内转180度,则当是前者的变形。铭文:“陆融之孙邾公厥龢钟用敬衈盟祀祈年眉寿用乐我嘉宾及我正卿扬君灵君以万年。”行款自右栾,而右鼓,而钲间,而左鼓,终于左栾,共36字(4-40,2)。

H型,正鼓部装饰蟠螭纹或素面,鸟形斡,长甬。按照形制的变化,可分为前后2式:

Ⅰ式,4件,章丘峨眉山出土。甬钟形体巨大,均已不同程度残损,较完整的1件甬高27.6、铣长46.8、舞径21.6-27、于宽39厘米,重18.5千克。甬粗硕。饰两组云纹,旋饰四乳丁和三角云纹,鸟形斡饰三角纹。平舞,铣棱斜直,两铣下垂有凸尖,口曲内凹呈弧形,侈度大。阳线界格钲、篆部,二层台柱状枚36,多有残损。篆饰目纹,鼓部长方形方框内遍饰蟠螭纹。残破暗哑,钟为明器。(4-40,4)

Ⅱ式,正鼓蟠螭纹或素面,多明器。其一,临淄大夫观甬钟,8件一组。保存较好,青铜铸制,通体绿绣覆盖。8件钟造型大致相同,大小有序,是为一套。腔体为合瓦形,略修长,平舞曲于,铣棱斜直。圆梗式阳文框隔枚区,二节圆柱形枚36,较粗硕。钲部较宽,鼓部偏狭。长甬粗硕,上有凹弦纹一周,有旋有斡,斡作鸟形。通体无纹饰。明器,有内唇,无音梁,无调音痕,音质极差(图4-40,6)。其二,临淄淄河店2号墓甬钟。保存完整,青铜质。根据甬部的形制,应为两组,每组8件。形制纹饰基本相同,每组均大小相次。衡平。长甬,呈圆角方柱状,有锥度,有旋有斡,斡作鸟形。合瓦形体,铣棱斜直,两铣下垂有凸尖。平舞,于口上凹。舞部以素带界格,两侧饰变形蟠螭纹。阳线界格钲篆部,钲部素面,篆带、正鼓均饰变形蟠螭纹,成浅浮雕状。2节圆柱形枚36个。皆为明器(4-40,5)。其三,陶质,素面,钲部上缩明显,多棱柱形甬,鸟形斡。7件,临淄大武镇东夏庄6号墓出土。灰褐色,泥土烧制,工艺粗糙,形制巨大。形制相同,大小相次。腔体呈合瓦形,铣棱斜直,平舞,于口弧曲上凹,两铣角下垂。甬与腔体分体,钟体作合瓦形,弧口,二层台柱形枚,舞顶中央有一圆孔以纳甬,甬自旋以上作多角形(八棱、六棱),干作兽首形,甬下端有凸榫纳入舞顶圆孔,榫部有一横穿用以贯销,使甬与腔体合二为一。腔面以圆梗式阳文框隔枚、篆区。舞部、篆部、鼓部、钲间均素面(4-40,3)。

图4-40 甬钟型式演变图(四)

1-2.G式;2-6.HⅠ-HⅡ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