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齐桓公的权力巩固与改革的介绍

齐桓公的权力巩固与改革的介绍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后,改革内政,改革军制,发展生产,寓兵于农,政治上以“尊王攘夷”作号召,曾经“九合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齐桓公,姓姜,名小白,是姜姓齐国的第十六代国君。齐桓公即位后,立即调集军队,迎击鲁庄公和公子纠。齐桓公在管仲辅助下,实行“三其国而五其鄙”的制度,整顿行政机构。一军5乡,有兵丁一万,称“军”,由帅统领。

齐桓公的权力巩固与改革的介绍

春秋时期,周王朝分崩离析,诸侯国之间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常常发生兼并战争。强大的诸侯,在胜利之后,往往主持召开各诸侯国会议,强迫弱国,小国交纳贡赋,承认其首领地位,贡为“霸主”。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后,改革内政,改革军制,发展生产,寓兵于农,政治上以“尊王攘夷”作号召,曾经“九合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齐桓公,姓姜,名小白,是姜姓齐国的第十六代国君。公元前697年(周桓王二十三年),小白的异母兄长齐襄公执政。当政期间,滥杀无辜,民怨沸腾,齐国处于一片混乱之中。在此情况下,小白在鲍叔牙的辅佐下躲至莒国,暗中与齐国正卿高傒保持联系,准备里应外合,待机夺取齐国君位。小白的另一个异母兄弟公子纠,在他的老师管仲等的协助下躲至其母舅之国——鲁国,结好鲁庄公,一旦齐国有变,准备在鲁国的帮助下回国登上君位。

公元前685年(周庄王十二年),齐襄公被杀,齐国发生内乱。小白得知讯息后,惧怕公子纠身边有文武谋士,又有鲁国作外援,不敢贸然回国争位。鲍叔牙当机立断,坚决要求小白回国。他说,贤智之士不能用,国家才发生动乱,离开了国家,公子纠的谋臣也就没有什么可怕了。在鲍叔牙的果断处置下,小白迅速离开莒国奔向齐国。与此同时,鲁庄公一面带军队护送公子纠回国争位,一面派管仲率军拦截小白回国。半路上,管仲遇到小白,一箭射中小白腰际。小白咬破舌头,口吐鲜血,伪装死去,骗过管仲,率先回到临淄,登上了齐国君位,即齐桓公。齐桓公即位后,立即调集军队,迎击鲁庄公和公子纠。鲁庄公等人以为小白已死,思想麻痹松懈,一遇齐军,仓促交战,结果大败。鲁庄公等仓惶逃回鲁国,鲁国的汶阳一带也被齐军乘机占领。

鲁庄公回国喘息未定,齐国的军队又来进攻,在军事压力下,鲁庄公被迫答应了齐国的要求,即处死公子纠,囚送管仲回齐治罪。鲁国大臣害怕管仲回齐后,为齐国所重用,打算杀死管仲,将尸体交给齐国。齐国便以桓公要亲自杀死管仲,报一箭之仇为由,强迫鲁国生缚管仲给齐。鲁庄公无奈,只好照办。押送管仲的囚车一进入齐国边境,鲍叔牙就亲自将囚车打开,把管仲接到自己家里。本来,小白为君后,要让鲍叔牙为相。鲍叔牙推辞说,他的才能不如管仲,向齐桓公推荐管仲。开始,齐桓公还忌恨那一箭之仇。鲍叔牙说,要巩固君权,富国强兵,争霸诸侯,必须发挥管仲的才能。素有雄心大志的齐桓公接受了鲍叔牙的劝告,把管仲接到宫中,向管仲询问争霸诸侯的韬略。管仲向桓公谢罪后,陈述了自己治国安邦争霸诸侯的主张,齐桓公大为赞赏,当即拜管仲为相,实行改革,图谋霸业。齐桓公在管仲辅助下,实行“三其国而五其鄙”的制度,整顿行政机构。“三其国”就是将贵族、平民、手工业者和商人聚居的国都,分为工、商、士三个部分,划为21乡,其中3个工乡,3个商乡,15个士乡。规定工之子世代为工,商之子世代为商,工商子弟不服兵役,专心本业。士之子世代为士,士之子弟平时种田,战时服兵役。“鄙”是对“国”而言,是指城市以外的乡村,又称野,是地位较低的农业劳动者居住的地方。“五其鄙”就是把广大农村编成轨、邑、卒,乡、县五级行政组织,派官吏管理,使劳动者固定在土地上。

齐桓公又进行了“作内政而寄军令”的军制改革,使兵民合一,军事和行政统一。具体做法是,在15个士乡中,以5家为轨,10轨为一里,4里为一连,10连为一乡,5乡为一军,按军事编制建立乡政。士乡每户出一成年男子作兵丁,一轨出5丁,称“伍”,由轨长率领。一里10轨,出兵丁50,称“小戎”,由里司统领。一连4里,有兵丁200人,称“卒”,由连长统领。一乡10连,有兵丁2000人,称“旅”,由良人统领。一军5乡,有兵丁一万,称“军”,由帅统领。15个士乡,有兵丁3万人,正好组成三军。士乡中的民众,农忙时种田,农闲时受训,战争时当兵打仗,这种农兵结合,“寓兵于农”的政策,增强了齐国的军事实力。

在政治军事改革的同时,齐桓公和管仲又进行了经济改革。他们针对井田制逐日破坏、私田兴起和国家赋税日益减少的状况,颁布了“相地而衰征”的政策,即按土地肥瘠和数量,分等征税,使农民的负担合理一些,因而刺激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齐国濒临大海,境内多山,有渔盐铁冶之利,齐桓公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设盐官管理煮盐,设铁官管理铸造农具、兵器,实行盐铁官营。齐国历来有经商的传统,为鼓励私人经商,齐桓公规定渔盐出口不收税,扩大了同各诸侯国的贸易。同时,国家经营铸造钱币,使货币与实物之间保持着一个稳定的比值。国家还设有专门的经商机构,丰年物价低廉,国家大量收购谷物,囤积起来,灾年时抛售,以保证物价稳定。齐桓公的经济改革,既丰裕了人民生活,又增加了国家收入,大大增强了齐国的经济实力。

齐桓公亲自考察下级官吏,成绩大的可得到奖赏提升;教化不善,无为寡功者要受到惩罚。还规定下级官员必须推荐各方面的贤能人才,由齐桓公量才使用,委以重任。在齐桓公的治理下,齐国政治清明,官吏各司其职,人民各安其业,国家大治。(www.xing528.com)

齐桓公进行了一番改革以后,国力强盛起来,便打起“尊王攘夷"的旗号,展开了争霸活动。“尊王”就是尊崇已失去权威天子,这是齐桓公为挟天子而令诸侯打出的假招牌,目的是以周天子的名义,讨伐那些不听自己号令的诸侯。“攘夷”就是齐国联合中原各国,共同抵御夷狄等周边少数民族的侵扰,巩固齐国霸权。“尊王攘夷”的口号,使齐桓公在争霸中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动权。

公元前681年(周厘王元年),齐桓公即位后的第五年,宋桓公在内乱中当上了宋国国君,按西周旧制,诸侯国新君继位,应得到周天子的应允,这才名正言顺。春秋时,礼崩乐坏,周天子失去了权威,这个制度本来已经消亡。齐桓公却借机代宋桓公讨得周天子承认,以周天子的名义要求各诸侯于3月1日在齐国的北杏(今东阿县北)会盟,名义上是确立宋桓公的君位,实际上是齐桓公欲当盟主。北杏会盟,只有陈、邾、蔡、宋、齐五国与会,齐桓公以天子使臣的身份做了盟主,率领大家向虚设的王位行了礼,共同约定尊重王室,扶助弱小国家,联合中原诸侯,抵御夷狄入侵。随后,又以鲁、卫、郑、曹四国不参加会盟和不忠于周天子为借口,下令讨伐他们。宋桓公自恃公爵,不愿受侯爵的齐桓公指挥,签订盟约后,便不辞而别。管仲感到齐桓公威信不足,便策动齐桓公先兴师责问鲁国不与会盟之罪,强兵压境,鲁庄公只好道歉,在柯(今山东阳谷县)地与齐国定盟。盟会上,齐桓公迫于鲁将曹沫的劫逼,将汶阳之田归还了鲁国,获得了仁义的好名声。接着,卫、曹、宋等国纷纷认错,公元前679年(周厘王三年),齐、宋、卫、郑、陈等国在卫国的鄄(今山东鄄城县境内)会盟,从此齐桓公当上了诸侯霸主。

公元前664年(周惠王十三年),山戎侵扰燕国,齐桓公应燕庄公的请求,出兵灭掉了山戎,孤竹等国,将获得的五百里土地,全部奉送给燕国。过了三年,狄人灭掉了邢国,第二年又进攻卫国都城,齐桓公再次出兵击败了狄人,帮助邢、卫两国重建家园。齐桓公“攘夷”救难,博得了中原各国的赞赏,唯独楚国不服。公元前656年(周惠王二十一年)齐桓公以楚国不向周天子进贡为由,率鲁、宋、郑等八国诸侯联军兴师问罪,观兵召陵(今河南偃师县),楚国迫于当时形势,只好认罪,同齐国订立了城下之盟。伐楚后的第二年,周王室发生内乱,齐桓公应周王室太子郑之请,召集鲁、宋、陈、卫、郑等国,和太子郑定盟,将太子郑捧上了周天子的宝座,齐桓公又立下了匡救王室的大功。

齐桓公存邢存卫,救燕伐楚,匡辅王室的业绩,终于降服了诸侯之心。公元前651年(周襄王元年),齐桓公与诸侯在葵丘(今河南考城)会盟,周天子的使臣也参加了,正式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会上拟订的盟约说,诸侯们“既盟之后,言归于好”,互相赈济,共同尊崇周天子。要睦邻友好,不要壅塞河流。至此,齐桓公的霸业达到了顶峰。

齐桓公称霸,虽有些沽名钓誉的行动,但他在齐国进行的改革,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他的称霸活动,促进了古代山东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诸侯之间频繁的往来,相互影响,加速了各族人民的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统一,也保证了中原地区社会秩序的相对安定。齐桓公尊贤任能,顺应时势,除旧布新,勇于改革,使齐国国富兵强,终于成为一代霸主。但他毕竟是剥削阶级的代表人物,随着功成名就,便深居简出,骄淫奢侈,喜近阿谀奉承之辈。到公元前643年(周襄王九年),在五子纷争中病死,他建立的齐国霸权也随着他的死亡而完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