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这个问题,很少有人说“不”。
不过,听说法国人就很讨厌它,
确定这不是“得了便宜还卖乖”吗?
埃菲尔铁塔作为法国的地标式建筑,每年都会吸引大量游客前去参观。甚至有不少“铁塔饭”专门前往法国,就是为了圆自己在埃菲尔铁塔下来一张自拍的愿望。
可以时常看到埃菲尔铁塔的法国人,在这方面成为不少人羡慕嫉妒恨的对象。不过,好像也只有这个浪漫的国度和埃菲尔铁塔更配,把它挪到其他国家?这画面有点难以想象。
但是,法国人自己可不这么想。在很长一段时间,他们都认为埃菲尔铁塔是“丑爆了”的建筑,有多丑?属于“看一眼都要眼瞎”的程度。这还真不是他们在变相炫耀,而是真的对埃菲尔铁塔深恶痛绝。
之所以有这种态度,是因为埃菲尔铁塔诞生的年代,恰好是一个大变革的时期。古典主义美学与现代主义的碰撞,导致拥有传统审美的人们很难接受这么“奔放前卫”的风格。就像我们在看时装秀时,经常难以理解设计师的审美一样,因为我们的审美就不在一个水平线上啊!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
在19世纪的巴黎,人们还热爱着文艺复兴式的美学,几乎所有的建筑都带有古典意味,到处是优美的穹顶、壁画,法国式的浪漫一览无遗。这里,最让人称道的地标建筑就是圣母院、凯旋门与卢浮宫。
然后,政府突然表示,为了纪念法国大革命胜利一百周年、迎接巴黎世博会,要建一个全钢铁的、高达300米的庞然大物,还必须选在市中心。
这真的不是在建一个大号避雷针吗?听起来画风就不太对啊!
当时的人们对埃菲尔铁塔的观感,大概就像我们看央视的“大裤衩”、春晚的“猴赛雷”一样,满满的都是槽点。(www.xing528.com)
果然,以“保卫巴黎艺术”为终生奋斗目标的各位文化人士坐不住了,他们联名发表了抗议信,表示这座铁塔简直就像个“黑色的工厂烟囱”一样,除了不冒烟,没有一点好处。不仅画风清奇、拉低整个巴黎的“逼格”,还会用巨大的影子遮住巴黎圣母院、凯旋门的光芒。
怎么看,怎么像是竞争对手派来的设计师。
不仅如此,在埃菲尔铁塔开始修建的时候,市民们还专门签署了联名请愿书,连《泰晤士报》都刊登了这一消息。巴黎的市民又怎么会普通呢?在这里,一块广告牌掉下来都能砸死几个艺术家,在请愿书上看到莫泊桑、小仲马这样的大人物也在情理之中了。
除此之外,科学研究者也来掺和了一脚。一个数学教授表示,通过他精密的计算,埃菲尔铁塔顶多能建748英尺高,因为当它有这么高的时候就得塌了。还有一位研究者声称,以后塞纳河里不会再有鱼,因为全都会被埃菲尔铁塔的灯光“闪”死。
还有“铁塔在下沉”“铁塔改变巴黎气候”等种种说法,就差说埃菲尔铁塔建起来,地球磁场也得改变了。事实上,这些问题当然没有出现,但在当时实在造成了一阵恐慌。
不知道有没有人选择这样的课题当毕业论文?
那他们肯定天天在家里祈祷埃菲尔铁塔出事故吧!
最重要的是,他们顺利毕业了吗?
你可能会说,也许这是因为他们还没看到铁塔建成的美貌,所以才大放厥词?不,就算埃菲尔铁塔建成后,人们照样激烈地批评它——甚至这种浪潮更严重了。
向政府请愿要求把这个钢铁巨人拆掉的市民,几乎都能组成一个游行队伍了。而法国的文艺工作者更极端,诗人魏尔伦每次都绕着埃菲尔铁塔走,当然不是“惹不起躲得起”的意思,而是为了防止看到它污染自己的眼睛。而莫泊桑总是在埃菲尔铁塔二楼的饭店吃饭,你以为他是喜欢那里?不好意思,是因为那里是全巴黎唯一看不到这家伙的地方。
后来法国人是怎么改变对埃菲尔铁塔的看法的呢?当然不是它用“美貌”征服了群众,而是因为它很有实用价值。作为纪念碑存在的埃菲尔铁塔被人物尽其用,在一战中变身“无线电发射台”——全钢铁的结构,一看信号就挺强。战后,它作为一大功臣,终于有了自己的位置,并被艺术家们赞赏。
“看,这是多么美丽的无线电发射台啊!”这才是人们喜爱它的原因。这大概就是“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却偏偏要靠才华”的典型代表,要不是这么内外兼修,它怎么可能如此神奇地获得几乎全世界人的喜爱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