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只在秋天处决犯人?
这还不简单,没听说过成语“多事之秋”吗?
这说明,秋天就是一个忙碌的季节,刽子手也该忙起来了!
这种解释对吗?估计不太靠谱。但是,古时候的确不是什么时间都能处决犯人的,青天大老爷冲冠一怒,把犯人丢到铡刀下铡了——这种事情基本不会发生。因为,所有要处以死刑的人,都要等到秋天统一行刑,“秋后处斩”就是如此。
这种习俗从汉朝就出现了。最开始这么提议的人是董仲舒,就是因为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被汉武帝格外推崇的那位。他不仅在思想上帮助君王集权,在赏罚规定上也力求宣扬“君权神授”,堪称投皇帝所好、给皇帝拍马屁第一人。董仲舒认为,天人是可以感应的,所以帝王的施政应该根据一年四季不同的时候来,这就是顺应天时。春天庆祝、夏天赏赐、秋天处刑、冬天行罚,这样就是顺天而行。当时人们认为杀戮是不好的,可是顺天行刑就不一样了,是受到上天认可的行为,这就从思想上让人们对皇帝的行为产生了敬畏。
其实,这种说法还是有点道理的,只是与顺应天命无关,更重要的是人和。要是将死刑的时间调到春季,这样万物生发、欣欣向荣的一年之始,不仅显得兆头不好,也会影响百姓的心情和积极性,显得十分不恰当。而肃杀的秋冬则不然,在此时执行死刑,影响就小得多。
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天凉王破”!(www.xing528.com)
什么意思?
这就是“天凉了,帝王让你家破人亡”啊!
总之,董仲舒这一通迷信的忽悠,还真忽悠住了不少人,让人们对掌握生杀大权的帝王更加敬畏,所以,后世各朝各代基本都在秋天执行死刑。比如东汉就规定,除了大逆不道、谋朝篡位这种必须快速解决、否则后患无穷的问题之外,所有的死刑都得挪到秋天霜降以后进行。而唐宋则重申这一点,认为春夏不应该执行死刑,到了明清更是严格等到秋后执行。
除了迷信的说法之外,秋后处斩还有不少方便之处。在秋冬行刑,可以有更好的警示威吓效果。我们都知道,古代的死刑都是公开执行的,还专门选择菜市口这样的热闹地方,难道仅仅是因为那里阳气重?当然不是,古今中外人们似乎都偏爱在大庭广众之下行刑,其实就是为了“杀鸡儆猴”,让围观的人知道违法乱纪的后果,以警示他们。要是选择春夏两季行刑,农民们都忙着种地,秀才们忙着准备科举考试,谁没事出门乱逛来观看行刑呢?而秋冬时节则是大多数人空闲的时候,行刑的效果更好。
而且,秋天统一行刑也更符合朝廷的运作规律。古代人口有限,违法乱纪到足以处以死刑的人更少,所以哪怕将一年里所有死刑犯的名字呈给皇帝阅览,也不会耗费太大精力。这样一来,集中行刑就更有效率了,如果是分散行刑,不仅浪费时间,给皇帝、朝廷带来的麻烦也不少。而且,秋后入冬的这段时间,正是一年内盘点事务、统计整理的时候,将一年内的死刑犯在此时统计好并行刑,比较符合整体的工作安排。如果再晚,就只能拖到来年了。
所以,不管是从迷信的角度,还是从人们的心理需求、工作要求出发,死刑犯处斩就是在秋天最为合适,因此它不仅仅成为一个延续下来的传统,更在后期成了明文规定的法律条文,由此可见古人的智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