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社会百年变革与现代人互动的实践探索

中国社会百年变革与现代人互动的实践探索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逐渐突出了现代人的市场主体意识,要求现代人自主、自强、竞争和更广泛地流动。乡镇企业的崛起为中国农民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成为广大农村人口告别传统、告别农业文明的重要社会机制。(二)社会结构变革与现代人发展的互动性19世纪末中国国门打开后,中国的社会结构也随之瓦解重组,整个社会机体经历了沧桑巨变。

中国社会百年变革与现代人互动的实践探索

揭示现代化变迁中人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不能局限于理论,而应像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提出的:“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还可能揭示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回声的发展。”1840年以来的中国生活环境已发生了全面深刻的变化,变动着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无时不在影响着现实的人的行为和观念的变迁,而中国人的每一处变化、每一点进步,在中国现代化整个进程中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这里,我们着重从三个方面分析中国社会变革与人的现代化的互动关系。

(一)经济现代化与现代人发展的互动性

经济现代化既是社会现代化的核心又是其动力,100多年的近代社会变革,最显著的表现也是在经济结构的转型上。归纳而言,19世纪中后期至今的中国经济变革主要体现为:国民经济总量的大幅度增长,现代经济体系的形成,特别是以现代工业和第三产业为主体格局的确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制度的建设,近代口岸开放和20世纪80年代后期经济改革开放大格局的形成,乡镇企业发展和农村工业化加速、升级等等。这一系列的重大变化对现代人的成长所产生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工业化的出现为现代人格萌芽提供了物质条件和发展基础。我国现代经济的发展主体是工业化,从19世纪中叶的军事工业诞生到20世纪50年代工业化体系的初步确立,工业化走过了一段艰难起步的历程。正是由于工业化,造就了中国新一代工人阶级,“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工业化造成了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社会的氛围,它改变了社会的阶级、阶层结构,改变了家庭变了家庭、教育、人际交往的结构与功能,在对传统人生产方式全面革新的同时创造了崭新的现代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社会组织方式,促进了现代人价值观念和心理倾向的转型。

二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和结构性转换,更新了现代人的生活需求,促使现代人对扩大消费和改善自我生活质量的关注。正是这种被国外现代化专家所关注的“欲望更替动力”,促使现代人在不断产生并不断满足新的需求的过程中,发展了自己的个性和潜能,在加速社会进程的同时加快了自身发展完善的步伐。

三是经济现代化过程作为一种物质基础和环境的变迁也决定了人的现代化变迁的过程和特征。如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逐渐突出了现代人的市场主体意识,要求现代人自主、自强、竞争和更广泛地流动。当代的改革、开放了锻造了现代人的创新意识和锐意进取的新国民素质。乡镇企业的崛起为中国农民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成为广大农村人口告别传统、告别农业文明的重要社会机制。

再从互动的另一面考察,近百年来国民素质提高和观念行为的进步,对经济的现代化也具有不容忽视的主导作用。

首先,人作为社会的主体也正是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力量。经济的现代化必须建立在生产力的大发展基础上,而人恰恰又正是生产力的首要因素,正是现代人格的成长实现了现代生产力的重大发展,并带动了整个生产关系的调整,人的素质提高和新技能的掌握运用是经济变革的必要前提。

其次,人的理性意识和思维方式的创新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这点在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得到较充分的阐述。韦伯一个著名的社会学假说,便是近代西欧产生了“资本主义精神”的文化价值观和民族性,促成了现代化的最早发生。他认为,透过任何一项事业的表象,均可在其背后发现有一种无形的支撑这一事业的时代的精神力量。在中国,一代新人的生活方式变革和价值观的创新也已成为中国现代化中的积极动因,正是由于现代人的勤勉创业、刻苦进取、追求业绩的价值取向,以及家庭关系的淡化、讲究效率、热爱劳动等等,促进了市场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

(二)社会结构变革与现代人发展的互动性(www.xing528.com)

19世纪末中国国门打开后,中国的社会结构也随之瓦解重组,整个社会机体经历了沧桑巨变。相比较经济变迁对人的影响而言,社会作为各种人际关系的总和,对现代人格的成长影响更为全面、直接,社会现代化为人的现代化提供了充分的环境条件,甚至在某种意义上两者的变迁既是互动的又是一体化的。

社会的变迁是多因素、多层面的,100多年来的中国现代化进程,日益清晰地显示了中国社会结构中三大层面的变迁:一是宏观上的社会运行体制的变革,诸如社会制度形态、社会阶层分化等等;二是中观层次上社区与各类社会组织的变迁;三是微观意义上的社会细胞——家庭结构、关系的变迁。这三大层面的社会结构因素都确确实实地从传统型向现代型演进,并且对现代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

从宏观的社会结构变革来看,社会主义制度和以共产党为领导的现代政治体制的建立,确立了广大劳动者的主体地位,使每个人的自主发展成为现实和可能;社会结构的分化,加速了人们职业结构的多样化,使现代人更新角色、更新地位、提高素质、开发潜能、提高地位成为现实的需要和可能。从中观的社区、组织结构变革来看,城市化乃至都市化全面改造了传统的农业社会文明,建立了新的人际关系和城市人格、角色,形成了一系列新的城市文化消费模式,使现代人的行为、思维方式更趋同于现代文明;各类社会组织、社团的发育,也全方位地提供了多元性的现代角色规范,在人际互动关系的改组中重塑着现代人的行为方式和态度取向。

从微观的家庭结构变革来看,近代以来,我国基本家庭模式的变迁是核心化、民主化。家庭制度的变更,表明传统的父系夫权的家庭制度正逐渐失去在城乡中的影响,让位于适应现代工业社会需要的夫妻平权的家庭制度。家庭制度和基本模式的变革体现在家庭成员的关系上,便是传统的“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家长制作风逐渐烟消云散。现代家庭中“代”的等级观念被破除,代之以更加的平等和更多的亲情。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的家庭观念还在不断更新,家庭模式和结构仍处于变革之中,但有一点结论是确定的:“家庭是帮助建立现代化社会的主要因素,现代化过程有理由要求家庭从小培养儿女具有能适合现代化环境的品质。”

由于人是社会关系的主体,是社会结构的构造者和载体,现代人格的萌芽对社会结构现代性演变的作用是十分明显而直接的。只有当人的主体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真正确立,才能推动中国的政治结构的现代化;只有城市居民文化素质、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一定水准,城市的现代化才可能有其明确的方向和坚实的基础;也只有家庭成员的观念进步、行为平等,新型家庭关系的确立,中国的家庭才能在真正意义上走向文明、走向现代化。

(三)新文化建设与现代人发展的互动性

现代文化的发展和现代人的发展互动性更为紧密了。不过,与其说互动,不如说是一体化的运动,因为文化发展的表层因素,如现代教育、传播事业、文艺形式和人的发展表层因子——日常行为进步的互动呈现出高度相关,而这两者的深层因素则是共通和共同的,即意识形态和现代价值取向。

晚清以来中国文化的最大变革主要体现在:西方文明宗教和资本主义价值形态的渗入、现代教育和大众传播体制的形成、新文学形式的确立、现代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这些新文化因素全面改造了数千年传承下来的中国人社会化模式,改造了传统人格和角色特质,提高了人的文明程度和文化需求境界,促进了人的文化更新能力和文明创造才能。而随着中国人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对农业社会角色的舍弃,特别是现代学生、知识分子阶层、商人阶层、工人阶层乃至新兴的政党的出现,又导致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加速着文化的更新改造,在近百年的发展中,促进了中国文化形态的多元化、国际化、市场化和大众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