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观念的深入理解与探讨

对观念的深入理解与探讨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观念属于观念意识范畴,因此在理解教育观念之前有必要对“观念”这一范畴有一个深入理解。这一基本观点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角度揭示了观念的物质从属性,即观念是人对物质世界的一种认知结果,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正如有学者所言“观念群的有机结合,便构成了一定的理论,而理论就是相关观念以一定的合理结构组合而成的。”一种观念一旦形成往往就成为观念主体进行判断时的一种评价标准。

对观念的深入理解与探讨

教育观念属于观念意识范畴,因此在理解教育观念之前有必要对“观念”这一范畴有一个深入理解。观念是哲学和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从柏拉图的理念世界马克思的哲学认识论,对“观念”的论述可谓是连篇累牍。在这里,我们不准备对此做历史考察,而只是根据本书的需要,做一点具体分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观念的东西不外乎是移入人头脑并在人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基本观点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角度揭示了观念的物质从属性,即观念是人对物质世界的一种认知结果,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但观念究竟是一种怎样的认识呢?

首先,观念既可以是零散的、不系统的感性认识,也可以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理性认识,是经验和理论在人们头脑中的积淀。作为一种感性认识,观念是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概括化形象,即知觉和表象。”它是对具体事物的一种直觉、经验性的把握和总结。这种把握尽管有时其科学性并不一定存在,但观念主体却把它看作是一种真理性的陈述。比如,古代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就是对天与地的一种最朴素理解,虽然这一观念在今天看来是多么的幼稚可笑,但在那个时代却没有人怀疑其真理性。当然这种感性认识所形成的观念在很多时候是符合科学规律的,比如,古代的苏格拉底孔子等人对教学法、学习法的关注,进而形成的问答法、启发诱导法等,都是对长期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科学价值。

作为一种理性认识,观念是作为人们思维活动结果的思想,即一种理性认识,是人在对外部现象进行分析、概括、归纳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理性把握,具有系统化、体系化、概括化的特点。在这里观念成为了思想、理论代名词。如杜威的儿童观就是指杜威的儿童教育思想、理论。正如有学者所言“观念群的有机结合,便构成了一定的理论,而理论就是相关观念以一定的合理结构组合而成的。”

其次,并不是所有认识结果都可以称为观念,观念应该是对一类事物的概括化认识,而对这类事物中某一具体个体或具体问题的认识,则是主体内部观念的一种反映、外显。比如教师的学生观,就是教师对学生这个群体的一个基本看法。在这里学生已不是某个具体的个体了,而是一个类概念。教师对某个学生的认识、看法,则是他的学生观在这个学生身上的具体反映。(www.xing528.com)

再次,观念作为指导人们行为的一种心灵活动,既可以被意识到,也可以是处在潜意识水平,不被主体所意识到。而这种潜意识的观念状态往往是已经为个体内化到其生命深处,成为一种深层观念,它为个体所认同并成为其个性结构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体现一个人个性特征的重要标志。

相对于个体来说,一个社会也往往存在着“集体无意识”的观念形态,它往往是传统文化和传统思维方式长期积淀而成的,凝结于特定的民族精神、心态之中,成为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此社会文化心理结构中的深层部分。这种“下意识”的观念形态,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来说,都往往被认为是一种理所当然的真理性存在。所以,它有很强的稳固性,很难在短时间内有所改变。

最后,观念一旦形成,就具有了评价事物、唤起主体态度、指引和调节主体行为的定向功能。在观念结构中不仅有事实判断的成分,还有价值判断的成分,就是说,观念并不仅仅是一种认知,而且还包含着主体对客体的评价、认识组织和认识建构,有着改造客观现实的主体目的性、意向性和价值性。因此,与一般的认识结果相比,观念具有情感性和评价性,是一种价值判断和选择的结果,是知、情、意的结合与交融。它既包含着主体对事物“是什么”的认识,也融入了主体“应当怎么样”的价值取向。一种观念一旦形成往往就成为观念主体进行判断时的一种评价标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