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的幼儿处于一个特殊的过渡时期,因为他们即将从以游戏为主的幼儿园生活进入以学习为主的小学生活,不仅面临着学习方式的转变,还面临着所处环境、交往对象、行为规范、期望水平以及知识和能力方面的挑战,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帮助大班做好知识方面、能力方面、心理方面的准备,还要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和行为习惯,从而做好班级管理层面的衔接工作,帮助幼儿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由于大班的幼儿是即将从幼儿园升入小学的一个特殊群体,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如果想要确保管理工作进行顺利,这就对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同时提出了要求。对于小学教师而言,应全方位的了解每个幼儿的身心发展情况,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状况以及不同特点确立班级管理的目标,制定班级管理的规划,建立一个健康向上的班集体。对于幼儿教师而言,应在班级管理内容、班级管理方式等方面主动向小学靠拢,帮助幼儿做好身体、心理、社会性等方面的准备。对于幼儿教师而言,需要做好以下方面:
(一)幼小衔接内容
1.生活适应方面
大班的幼儿经过两年幼儿园生活的锻炼已经形成独立生活自理能力,但是由于生活环境、生活制度以及作息规律的改变,这就需要教师在大班阶段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进行生活方面的调整,逐渐向小学的生活制度和生活方式靠拢,帮助大班幼儿为进入小学做好生活方面的准备。首先,教师应制定合理的生活制度,创设适宜的生活环境。由于进入小学后睡眠与游戏时间大大缩短,上课时间长作业多,学习内容过多,很多初入小学的幼儿难以适应,可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环节中逐渐减少幼儿的午休时间、活动时间,逐渐延长上课时间,使幼儿慢慢适应变化,进而跟上小学生活的节奏。其次,教师应教会幼儿洒水、扫地、擦桌椅等基本的劳动技能,设置固定的时间,允许幼儿打扫活动室、擦桌椅,反复练习和强化幼儿简单的生活技能。最后,教师应帮助幼儿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培养独立性与生活自理的能力,让幼儿在各种活动中,独立地完成教师交代的任务,独立准备学习用品,学会收拾、整理自己的物品,保持物品、用具摆放整齐等。总之,教师应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和保教规律制定一日生活制度,让幼儿在有序健康、动静交替、自主有趣的生活活动中形成常规,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从而做好进入小学的生活准备。
2.学习适应方面
大班幼儿从幼儿园升入小学后,学习活动成为主要活动,而游戏活动大大减少。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帮助大班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正确的学习方式以及较强的学习能力,从而为进入小学做好学习方面的准备。在学习习惯上,教师应有意识地帮助幼儿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学习习惯。在学习方式上,教师应有意识地调整自身的教学方式,不仅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材料以及有益于探索的环境,允许幼儿在操作活动中通过观察、比较、实验等学习如何发现、分析以及解决问题,还应更多地运用讲授法、讨论法,实现幼儿学习方式的逐步转变。在学习能力上,小学必须掌握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儿童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读、写、算,这要求幼儿具备具体运算的能力、理解符号的能力以及逻辑运算的能力,幼儿教师可在幼儿园活动过程中逐步培养幼儿这些方面的能力,进行相应的读、写、算训练。
3.社会性适应方面
大班幼儿进入小学以后,正规的课堂学习活动成为主导活动,这对刚步入小学的幼儿提出了挑战,所以幼儿园教师有必要在大班阶段对其进行社会适应性教育,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教师可以把幼儿的社会适应性教育贯穿于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潜移默化地发展各方面的能力,从而帮助幼儿更好地做好入学准备。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必然离不开幼儿对于活动规则和秩序的遵守,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创造一定的条件,给予幼儿合作互动的机会,从而在活动中培养他们人际交往的能力,学会运用恰当的方式向教师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想法。总之,幼儿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如进餐、如厕以及盥洗等,都可以获得大量的交往机会,感受交往乐趣,获得交往的方法和能力,这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自我意识和归属感,还可使幼儿更好地适应小学的班级管理。
综上所述,幼儿不仅需要认知能力、语言能力以及智力的发展等方面的准备,还需要具有适应社会的行为方式以及成为社会人所必需的基本素质和主要能力。准备不应是片面的、局部的,而应是全面的、系统的,既要为幼儿做好“为学的准备”,更要为幼儿做好“为人的准备”[3]。(www.xing528.com)
(二)幼小衔接引导
1.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高效学习、健康生活、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对于即将升入小学的幼儿来说,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不仅影响着其能否顺利适应小学的学习与生活,还决定着后续学习与生活的效果和质量。学前期的幼儿尚未进入系统化的学习阶段,但是学习活动隐含在游戏活动、生活活动、教学活动以及一日生活的过渡环节中,幼儿在各种活动中的学习态度、情绪状态、注意力的持久性、解决问题的创造性以及克服困难的坚持性等因素组成了其学习活动时的基本方式,构成了幼儿学习习惯的基本要素。在大班阶段,为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应注重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培养学习专注性和持久性等,交给幼儿正确的阅读、书写、握笔以及坐立的姿势,指导幼儿按照要求去翻阅图书,爱护图书和文具,不撕坏、涂抹图书和拆卸玩具等,养成认真、良好学习习惯,为幼儿进入系统化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无缝对接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由于幼儿认知、思维发展水平有限,幼儿园各种活动的进行必须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幼儿的兴趣,满足幼儿的需要。因此,幼儿园各种活动的进行,往往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引导幼儿在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中获得知识和能力,激发其创造性,培养其思维能力。相对于幼儿园而言,小学一、二年级主要采用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等教学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减少了幼儿的动手操作机会,还增加了刚刚步入小学幼儿的学习压力。因此,以游戏、儿歌等方式向说理方式的骤然转变,导致许多幼儿一时无法适应,在身体、心理等方面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甚至产生了严重的厌学情绪。那么,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适量增加转变的“坡度”,避免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上的“骤变”现象,适当减少游戏和户外活动,适量增加手工、阅读图书等活动,多采用口头教学方式,强调系统文化知识和读、写、算等基本技能的训练,促使大班幼儿的思维由直观动作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从而提前适应小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总之,幼儿教师应有意识地逐渐减少以游戏为主的活动方式,并适时合理地采用小学的教学方法和形式,让幼儿逐渐适应小学的教学形式,从而为进入小学做好相关准备。
3.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浓厚兴趣
培养幼儿对小学的浓厚兴趣,激发幼儿进入小学的强烈愿望,是促使大班幼儿顺利进入小学,自觉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条件。对于大班幼儿来说,小学环境是陌生的,陌生的学习环境、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同学,容易使大班幼儿产生紧张、焦虑、不安的情绪,对小学生活产生严重的恐惧心理。因此,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兴趣和向往,激发幼儿进入小学的愿望,有助于帮助他们克服对小学生活的紧张感、陌生感和焦虑感,为他们顺利进入小学、适应小学生活做准备。首先,教师应组织本班幼儿经常到附近小学进行参观,参观小学的教室、图书馆等,让大班幼儿熟悉小学的环境布置,了解小学的各种规章制度和生活制度,增加幼儿对小学的熟悉度,减少陌生感。其次,幼儿教师可以邀请刚刚进入一年级的幼儿回到幼儿园给大班幼儿讲解小学的具体情况,帮助他们进一步深入了解小学,了解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增强对小学的认识。最后,打通幼儿园和小学交流合作渠道,举办各种作品展、交流会等,为幼儿园幼儿和小学生进行交流、对话创造合适的机会和条件,从而实现幼小衔接的顺利进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