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物理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关于态度教学的渗透一般不可能达到内化和领悟的阶段——即物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价值观这一高级目标,通常的情况下只能达到前几级,所以教师在设置各个章节教学目标时要适度,不能够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应该达到哪个级别的目标,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与记录学生当前对本学科的认知情况和态度水平,确立可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教师可以根据态度的三成分来具体地理解态度。对于在高中阶段需要和可提升的态度培养,教师应该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向学生明确态度的认知内容有哪几方面,为达成此种态度所需的倾向性行为也要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暗示,不能忽视这一目的而着重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进行教育教学。
(二)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自主学习是高中物理学习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高中物理教学要求学生从物理实验中探究真理,这就要求学生真正参与到物理探究实验中,通过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分析物理实验中蕴含的真理,从而实现物理教学的重要目的。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以科学眼光看待问题,从而为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引导学生真正参与到物理实验探究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优势,使学生从真理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到乐趣,就可以激发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实现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目标。
(三)加强学生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高中物理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它需要学生亲身参与实验活动中探究真理,在这个过程中会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会使学生对物理真理产生深刻的印象,为逐渐提升学生的物理水平奠基。如教师在进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教学的时候,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在正式开始课堂教学活动前,教师设疑:“两个大小不同,重量不同的铁球从比萨斜塔下落的时候,哪个铁球会先落地呢?”在学生的注意力被这个问题吸引住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了小车实验,在实验中有学生反映:“为什么我的纸带上出现的不是圆点,而是一些短线?”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了重复实验,发现出现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振针到复写纸片的距离太近。在学生明白了实验原理之后,教师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以及自由落体运动的原理进行了解释,通过实验探究,学生迅速接受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这个时候,再次提问学生对课前问题的看法,学生都做出了正确的回答:“实验时采用的是大小不同的两个铁球,空气的浮力对下落速度影响很小,所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由此可见,在物理实验中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促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同时学生在探究实验中也能发现自己的问题和实验本身的问题,并学会利用实验探究得来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从而真正实现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目标。
(四)加强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需要学生从关心他人出发,与他人和谐相处,并在合作中形成一定的竞争意识,适当展现出自己的个性。
仍然以“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为例,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将学生进行了分组,要求每组学生按照要求完成实验,并总结出实验结论。学生真正参与到实验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认真倾听他人的想法,就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五)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研究性学习是教育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内容。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
研究性学习不同于综合课程,虽然在很多情况下它涉及的知识是综合的,但是它不是几门学科综合而成的课程,也不等同于活动课程。虽然它是学生开展自主活动,但它不是一般的活动,而是以科学研究为主的课题研究活动。它也不等同于问题课程,虽然也以问题为载体,但不是接受性学习,而是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教育教学活动。和现有的学科教学不同,研究性学习不再局限于对学生进行纯粹的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和获得各种能力。当然,这里的“实践”的含义不仅是指社会调查,收集资料,它还包括选题,制订研究计划,到大学、科研机构请教专家学者,撰写研究报告等一系列的过程。
研究性学习强调知识的联系和运用。研究性学习和以往的兴趣小组、奥赛训练不同,它不仅是某一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更是各个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如“节水洁具的设计”就至少需要数学、物理两个学科的知识。
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不但知道如何运用学过的知识,还会很自然地在已经学过的知识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而且,为了解决问题学生还会主动地去学习新的知识。(www.xing528.com)
研究性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研究”这个词本身就具有挑战性,而学生选的课题通常是平时自己最感兴趣的,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当然,高中属于基础教育阶段,高中的研究性学习和大学、科研机构的“研究”在内涵和要求上有着根本的区别。它仍然是一种学习,只不过是“像科学家一样”的学习。它形式上是“研究”,实质上是学习,一种综合性的学习。
1.开展研究性学习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必要的。尤其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展现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展现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恰当环节习得教学要求的情感、态度并形成价值观。
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态度的形成需要教师时刻关注并给予修正,让学生能够自行与态度的相关行为构成联系。教师在帮助学生习得态度的过程中要采取适当的方式引导,让学生自己能够意识到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符合科学精神的行为。
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关注的是学到的知识和问题的解决,而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符合科学精神的行为没有足够的关注,所以教师要在平时的引导中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把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符合科学精神的行为并及时强化。
能够有效地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符合科学精神要求的行为,首先,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记录研究课题的详细过程及关键结论得出的记录表,教师要求学生仔细填写记录表中的各项内容,并反思自己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符合科学态度的行为,帮助学生在不自觉中感受自己在研究过程中的情感付出和态度的行为。其次,通过适当的方式,将强化和惩罚与学生特定行为建立联系。教师可以利用在与个别学生进行交流、课题汇报等时机,帮助学生分析研究过程中科学精神对自己研究成功的贡献。最后可以在各小组课题研究完成后进行一次评比活动,对在研究过程中符合科学方法、科学精神行为的小组或是个人给予一定奖励,对那些没能够遵循科学方法,不具备科学精神的实行单独交流或不点名的批评。这样,对学生的态度学习会产生一定的强化作用。
(六)灵活运用课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引入物理学史,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在物理学发展史中,物理学家自身所体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和高尚人格,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将物理学史渗透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了解物理学家在科学探索中的坚强毅力和不畏艰难,体会到物理学的奥妙所在,感悟科学之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促使学生养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精神。
2.借助物理实验,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情感意识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通过物理实验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态度,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物理实验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得到一种团结合作,获取成功的情感满足,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务实真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3.注重物理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间的联系
物理源自我们的生活,在我们所处的环境中处处存在物理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物理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间的联系,通过联系实际生活,结合社会热点,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于探索的学习态度,增强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现象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