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物理实验教学的独特之处

物理实验教学的独特之处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物理实验教学有下列几个显著的特点。物理实验,尤其是课堂演示实验,大多具有简单直观的特点。实验以前,告诉学生白光是由七色光组成的,学生并没有很深的感受,虽说能见到七色彩虹,可那毕竟是远在天边的事情。然而,简单直观、操作容易和效果明显,却也是物理实验永远的追求。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由此让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是物理实验的基本特点。下面以课后的一道有关实验的习题为例说明。

物理实验教学的独特之处

物理实验教学有下列几个显著的特点。在教学中追求的是形象直观、操作容易、效果明显的特点;对于学生,它显示了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动手能力以及提出问题能力的特点。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学生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活动场所。

(一)物理实验具有简单直观、操作容易和效果明显等特点

虽然先进的、结构复杂的物理仪器逐渐多起来,但物理实验追求的是简单直观、操作容易、效果明显,下面的实验就分别显示了这些特点。当然,不少实验中都有这些特点,并且这些特点兼而有之。

物理实验,尤其是课堂演示实验,大多具有简单直观的特点。仅以“共点力的合成”为例加以说明,用两个同样的、在同一个竖直平面内的测力计吊起一个重物。当两个测力计之间的夹角逐渐变大时,测力计的示数随之变大;当两个测力计之间的夹角逐渐变小时,测力计的示数也随之变小;当测力计之间的夹角为零时,两测力计的示数相同,且为物体重力的一半。这就直观地告诉我们,三个共点力平衡时,测力计的拉力大小和方向可以变化,但拉力的合力却是不变的。如此简单的装置,如此直观的现象,比学生的分组实验又简单了许多。

由于多数中学物理实验所用仪器不多,故操作起来简便易行。如学生分组实验:“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中使用了“方木板、白纸、弹簧秤、橡皮条、细线、图钉、三角板、刻度尺”这些仪器。实验操作时按要求两次拉橡皮条到同一位置。只要认真做了,各个实验小组都能使平行四边形定则得到验证。这说明物理实验的操作是容易掌握、简便易行的。

效果明显,是物理实验的普遍特点。例如三棱镜把白光分解成七色光的实验。实验以前,告诉学生白光是由七色光组成的,学生并没有很深的感受,虽说能见到七色彩虹,可那毕竟是远在天边的事情。当教师让白光照到三棱镜的一个侧面上,适当调整三棱镜的位置,让同学们向白色墙壁上望去,全班学生立刻惊叹、欣喜、欢呼起来。明明是白光一道,现在却是艳丽的、如同彩虹般排列的七色光谱。只是一个小小的三棱镜,便将一个物理现象演示得如此精彩,给同学们以强烈的印象,甚至让学生终生难忘。

诚然,电学实验中有复杂的电路,光学实验中需要精密的仪器。然而,简单直观、操作容易和效果明显,却也是物理实验永远的追求。

(二)物理实验在培养学生各个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物理实验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由此让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是物理实验的基本特点。

例: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教学片段如下所示。

把一块洗干净的玻璃板吊在橡皮筋的下端,使玻璃板水平地接触水面,如果你想使玻璃板离开水面,必须用比玻璃板所受重力大的力向上拉橡皮筋。动手试一试,并解释为什么。

课本中细线的排布方式不容易做到,可按图5-1中的方式去做。同学们先是测试玻璃板受到的重力,这时观察到橡皮筋有一定伸长,接着在把玻璃板缓慢地拉离水面的过程中,会观察到橡皮筋逐渐变长,并且比前面的伸长程度大得多。前后相比较,可以发现拉力变大的事实。

图5-1 用橡皮筋把玻璃板拉离水面图

同学们很自然地提出“拉力为什么变大”的问题,这可以观察玻璃板下表面,原来干燥的下表面现在变得布满了水渍。玻璃上有水出现,同学们可以理解,并进一步认识到是水面有向下的拉力。不过,细心的学生又会提出两种看法:其一,认为是克服了水面与玻璃板之间的引力;其二,认为是克服了水面与水面之间的引力。哪种看法对呢?学生通过讨论,最后能统一到第二种看法上来。明确是克服了水面间的拉力,因为水面与玻璃板之间有更大的作用力。

接着,又有同学提出了“这个拉力到底多大?”的问题,同学们会想到用测力计代替橡皮筋的方法。教师拿来了一种“量程2.50N、最小刻度0.05N”的测力计。这样,就把两个面积为玻璃板大的水面之间的最大引力测出来了。弹簧秤测得玻璃板(包括细线)的重力G=1.30N,而弹簧秤的最大示数F1=2.10N,由此得最大拉力F=F1-G=2.10N-1.30N=0.80N。

在观测现象的基础上,有的同学还会提出比较深刻的问题。例如,学生甲提出“能否把这个拉力看成是大量的正对的水分子之间的引力?”一石激起千层浪!为此,教师画出了图5-2所示的上、下两层水分子的排列图。

图5-2 上、下两层水分子的排列图

学生乙:两层中有这么多的水分子,任意两个水分子之间都有引力产生,这中间的作用就很复杂了,怎么能说是正对水分子之间的引力呢?

学生丙:克服的拉力应该是两层之间的,与同一层的水分子之间的引力没有关系,两层水分子,正对的距离最小,分子间的引力最大,斜对的距离就大了,分子间的引力就小了。因此,正对的分子间引力的总和就是水面之间的拉力。(www.xing528.com)

同学们感到学生丙的分析从众多矛盾中抓住了主要矛盾,是有一定道理的。

教师:根据学生丙的分析,同学们计算两个水分子之间的最大引力。同学们可能有这样计算的,由玻璃板的面积得出水分子的个数,用水分子个数除水面的拉力,便可得到水分子间的最大作用力了。所用玻璃板的面积为S=1.97×10-2m2。设水分子的直径为d,d取作1.0×10-10,则每个水分子所占的面积为d2。这样,面积S中的水分子的个数。假设水分子之间的大引力为F0,则有F0=

教师:水分子之间的最大引力是很小的,但仍比它的重力大得多,是重力的几千万倍。水分子之间的最大引力多大?希望有兴趣的同学多方查找。这个结果可能不正确,甚至数量级也相差不少,这些都不重要。同学们善于观察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勇于发表看法,这些才是重要的。

(三)物理实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物理实验不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下面以课后的一道有关实验的习题为例说明。

例:测量太阳的辐射功率,教学片段如下所示。

取一个横截面积是3×10-2m2的不高的圆筒,筒内装水0.6kg,用来测量射到地面的太阳能。某天中午在太阳光照射2min后,水的温度升高了1℃。

第一,计算在阳光直射下,地球表面每平方厘米每分钟获得的能量。

第二,已知射到大气顶层的太阳能只有43%到达地面,另外57%被大气吸收和反射而未到达地面。你能由此估算出太阳辐射的功率吗?需要什么数据自己去查找。实验测的太阳辐射功率为3.86×1026J/S。看看你估算的结果在数量级上是否相符。

煤油温度计做这个实验,发现结果不理想,为什么?同学们在实验中发现的问题有:①水吸热后升高的温度,题目中告诉为1℃,而温度计的最小刻度就是1℃,所以读数的误差就太大了;②这个实验要求中午做,最好是夏天的中午,而我们做实验的时间却在秋天;③太阳光要求垂直照射,而我们这里,阳光与地面之间的夹角最大也就是80℃左右;④圆筒虽然不高,但还是高出水面一段,从而使筒内的水吸收的热量相应减少。

怎样改进才能测量准确些呢?几个小组的同学分别提出如下方案:①把放入的水改为一半,水少了,升高的温度就大了,测量就准确些;②将水改为煤油,煤油的比热比水的小,同样情况下煤油能上升到更高的温度。这样,升高的温度容易测准;③将圆筒做的和水面一样高,不使筒壁遮挡阳光;④用平面镜反射太阳光,使太阳光垂直照射水面。

教师指出:同学们积极思考,提出了几种想法,这些想法中不乏创新意识。当然,考虑问题要全面,顾及问题的各个方面。例如,对第一个方案,原来水的深度,由计算得约2cm,去掉一半的话,成了1cm,这样温度计的液泡就会下接触简底,上露在液面之上,从而测量误差难以变小。对第二个方案,煤油的比热确实小了,但煤油容易挥发,这样吸热物质的质量就变小了,也不是好的选择。对第四个方案,用平面镜反射,虽然能保证太阳光垂直照射水面,但反射中太阳光能量的损失却难以避免。

这时,某同学忽然提出,能否用温度计直接测量太阳的辐射功率。就是不再用另外的物质作为吸热物质,而是用温度计的液泡作为吸热物质,研究液泡的吸热过程,用来计算太阳的辐射功率。很明显,温度变化的情况是容易确定的,因为只要液泡吸热,温度计就很自然的记录了这个变化。

一个极具创新意识的想法就这样产生了!效果如何,请看某一个实验小组的记录。

中午时分,将温度计置于室内背阴处,读出这时液泡的温度t1,然后移至阳光中,使温度计与阳光垂直。在阳光照射下,液泡边吸热,液柱边上升,经Δt(约1min)时间,读出此时煤油液泡的温度t2。用游标卡尺测出液泡玻璃管的平均直径d′,估测出液泡的平均直径d,用直尺量出液泡的平均长度l(后来证明这一步骤也可不要)这样,液泡的体积V=,涉及的公式还有,质量m=Pv,吸热Q=cm(t2-t1),单位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综合得在1s时间内在垂直阳光的1m2的面积上吸收的热量

某次实验中,测得t1=23℃,t2=36.5℃,Δt=60s,d′=0.586×10-2m,取d=0.55×10-2m,煤油的比热c=2.14×103J/kg·℃,煤油的密度ρ=0.8×103kg/m2。因此ΔP=3.14×2.14×103×0.8×103×0.55×10-2×3.5×(4×60)-1J/m2·s=4.3×102J/m2·s。

因为太阳地球间的距离R=1.5×1011m,所以太阳的辐射功率:P=ΔP×4πR2×0.45-1=4×4.3×102×3.14×1.52×1022×0.45-1W=2.7×1026W。

这与公认的太阳辐射功率3.8×1026W是非常接近的。有了创新精神,只用一支温度计,就很方便地测出了太阳的辐射功率,而且是如此的准确。

(四)物理实验在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方面的作用

所谓探究能力,就是对某个问题在现有基础上深入地研究和探讨的能力。而在这个过程中,物理实验通常是有效的重要方法。在实验中由于是边做、边想、边改,所以能在困难时峰回路转,出现转机。[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