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高中物理教学采用应试教育的方法,教师将解题方法直接传授给学生,将物理问题进行分类,给学生总结出一系列的解题方法,在考试时直接套用,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新课程标准颁布以后,物理学科的教学有了新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师要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思维创新性,在物理教学中将过程方法、情感价值观以及知识技能进行有效的融合,将课本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指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摆脱以往固定教学思路的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情境化教学模式,将实际问题引入课堂教学中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激发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二)创设生活情境,易发学生深入思考
物理是一门以科学实验为基础的实践性学科,在这门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实验环节对于引发学生思考和理解抽象物理问题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实验凭借其特有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可以将各种物理问题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有趣现象。因此,在设置情境教学的模式中,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各种类型的物理实验,而且这些实验要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系,用学生平常熟悉的现象引发出全新的物理问题。
心理学认为,学生熟悉的东西通常可以增强他们与新知识之间的亲密感,摆脱由于不熟悉的知识内容在学习过程中造成的隔膜,可以让学生尽快地进入物理学的问题情境,主动参与到实验中发现问题。
比如,学习《运动的描述》这一部分的内容时,在教学开始时,首先给学生展示了各种物体运动的小短片,有汽车的运动、人在路上行走、动物的奔跑等,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简单说一下,自己的理解的运动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有一些同学描述,“运动可以让自己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随后老师可以发问:“我们凭什么确定自己在运动?比如,正在车站中停靠的火车,它是不是正在运动呢?”很多同学根据自己的乘坐经验说出:“看看外界的景物是不是已经移动了。”根据这样的提问和情境的营造,让学生自己在头脑中形成一种“运动”的概念,随后让学生思考关于“参照系”的概念,让学生自己思考关于参照系概念的基本内涵。
这种情境模式的教学方法,以观察和学生体验展示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自己发现物理规律的建立方法。通过这种创设和生活经验相关的情境教学法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中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三)创设知识联系情境,引导物理知识顺利迁移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诺曾经说过,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知识的迁移可以达到更加有效的教学效果。从人的大脑构成来讲,知识的迁移就是一个人对自己已有的认识结构进行的一次信息的再次复合,新知识在旧知识的参与和协助下,生成一种同化的效果.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建立一种物理知识情境,用旧有的物理知识带出新知识,不仅可以达到复习的效果,而且可以温故知新,让学生找到物理学科之间各种知识的关联性,形成一个有机的知识网络体系。
比如,学习《电势能》相关知识的时候,可以帮助学生回忆了关于重力势能的相关内容。
师:“大家回想一下,重力势能和什么因素有关?”生:“重力势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高度都有关系,且物体的质量越大,高度越大,重力势能就越大。”
师:“势能的作用会引起物体的运动,比如水的流动,苹果自上而下的掉落等。那么大家现在想一想,给我们提供光明的电,是怎么出现的呢?电荷是不是静止不运动的呢?如果正负电荷之间存在运动,那么导致它们运动的动力是什么?”
经过上面的铺垫,很多学生都联想到存在电势能,而且根据已经学过的重力势能的相关知识,学生可以联想到电势能的相关性质。新的知识和旧的知识进行联系和转移,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认同感。
总而言之,在物理课堂上创设情境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将物理学科中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为方便学生进行思考和理解的直观内容,改变传统课堂的枯燥乏味,让学生体验到物理学习的兴趣所在。情景的创设要符合物理教学规律和此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注重活动过程中学生的体验,从体验中提升自己对于现象的认识,并且升华到理性思辨的高度。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主动的发现问题,总结已经学习过的知识点,形成一个统一的网络,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使学生从学习的被动接收者变成问题的主动探索者,在解决问题中找到成就感,突出学生在整个物理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二)高中物理“导学—探究”教学模式
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是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因此,改革课堂教学,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物理“导学—探究”教学模式,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为基础,教师通过营造师生共同探究、平等交流的民主学习氛围,构建出一种以重视学生学习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1.“导学—探究”教学模式的概念
“导学”是指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开展思维,从而主动参与教学的引导行为。
“探究”一词的本义是探索研究。在教育教学中,探究亦称为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观察、阅读,发现问题、搜集数据、形成解释,获得答案并进行交流、检验的探究性学习。
“导学—探究”教学模式是指教师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搜集信息、分析探究,并在探究中互相合作交流,最终解决问题,获取新知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以直观教学为基础,以思维探究为主线,以培养能力为目的,具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效果。
2.“导学—探究”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导学—探究”教学模式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开发的,该模式坚持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主要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观点。“导学”是指教师在教学中的行为,即教师尊重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积极创设学习情景、积极引导,成为学生知识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探究”是指学生在学习中的行为,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实现意义建构的要求;它体现的是学习的过程,而不是接受现成的知识。
建构主义教学观还认为,学习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完成的活动,其中非智力因素如情感体验、自主意识以及自信心等在学习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所以,要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情感投入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导学—探究”课堂教学模式打破了以往教学中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关系,让位于师生互动、彼此交流的“学习共同体”。对教师而言,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师由教学中的绝对主角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成为学生素质发展的促进者;对学生而言,在交流中提高了参与度,意味着主体性的体现,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学而言,意味着交往并不局限在认知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精神交流和不同年龄、不同学历的双方间的学术交流,呈现出了学生式的教师和教师式的学生相互切磋的场面。
3.“导学—探究”教学模式的实施原则
(1)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相结合原则(www.xing528.com)
关注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教师要树立“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思想,改变以往把生动的、复杂的教学活动固定在狭窄的认知框架之中,只关注学生对学科知识机械的记忆和理解,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感体验,深陷在学科本位的局面。“导学—探究”教学模式要求通过教师多层面的引导,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投入教学活动中,成为受关注的人、有尊严的人、生动活泼的人、全面发展的人;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伴随着对学科知识的探究,对学科学习的态度越来越积极,对学好物理的信心越来越强。
“导学—探究”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学会自己去观察、感知、分析、思考,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因果、领悟道理、归纳规律,从而明白“学习是别人替代不了”的道理;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潜藏着巨大的发展能量,树立学习的信念,即只要追求进步,就能获得成功。
(2)适度性与扩展性相结合原则
知识的教授形式和教授数量应该适应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该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各自去建构,允许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程度的发展,不要强求一致,一味地探究和延伸。“导学—探究”教学模式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行问题设置和启发诱导,凭借感性认识来激发兴趣展开思维。通过观察或操作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促使他们深入钻研,不仅对宏观、形象的事物认识更为深刻,而且对微观、抽象的现象也能进行逻辑推断,促进智力发展。在对学生进行扩展性教学时,要注意启发诱导把教学目标用设问形式提出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深入探索,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独立建构性与合作解决性相结合原则
每一个学生都是完整的独立个体,学生的知识建构和能力提升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过程。但学校学习有一定的社会性,在“导学—探究”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独立建构学习。在合作内容上,可以是事先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解决,也可以让学生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去建构知识,再彼此交流观点;在合作形式上无论是小范围的讨论还是全班性的辩论,都是学生之间的合作性学习过程。
无论是教学中的独立建构还是合作学习,教师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无论是动手操作的机会还是回答问题的机会都应尽可能加大覆盖面。对于学生的发言,一要肯定思路正确的学生聪慧敏捷,二要表扬思考虽欠全面但敢于表达思想的学生,三要鼓励更多的学生发表意见。面向全体学生可以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加科学地结合起来,实现激发自觉性与调动积极性相促进,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相统一
4.“导学—探究”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
(1)观察与设问
通过演示实验、实物投影、软件动画等方式,把物理教学过程向学生直观展示,以激发其兴趣。在展示的过程中,把教学目标归纳成几个问题提出来,引导、启发学生思维。
(2)探讨与研究
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小范围内的相互讨论,使每个学生对问题都形成自己的见解。
(3)辩论与鉴别
让每个学生的观点及其依据得到充分表达,组织学生就这些不同见解展开辩论,引导否定片面认识、保留正确认识,最后以集体裁决的方式进行研讨决定。
(4)总结与归纳
对得到的正确结论,引导学生突出主线、抓住实质,用最简练、最准确的语言予以表述,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同时也对这节课的知识结构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5)实践与提高
通过提问和习题练习等形式,对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加以检验,也使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实践提升。另外,针对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还可布置一定量的与旧知识相结合的题目,进一步提升他们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释】
[1]赵新亮.高中物理教学模式与学习效率[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
[2]燕长青.高中物理教学的瓶颈和突破探索[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7(12):35.
[3]杜建永.传统模式和新课改下的物理教学[J].青春岁月(学术版),2013:38.
[4]范宏显.基于新课改下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评价[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12):451—45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