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孔子的学说中,“学”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哲学和教育思想。《论语》开篇即论“学”。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孔子极为重视“学”,把学与“仁”相联,“仁”是他的社会政治思想核心;把学与智相联,“智”是他的认识论重要内容。“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学,其蔽也荡。”(《论语·阳货》)孔子又言:“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孔子进而提出“好学”思想,并以自己为示范。“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同时,孔子的好学是有明确标准的:“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论语·学而》)孔子最担心的就是“德之不修,学之不讲”,他所理想的就是人人都能认识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崇尚学习的以仁为本的社会。所以,孔子的学论之“学”不是一个附着于“教”的下位概念,也不是一个操作和技术的问题,也不仅是一个只与儿童相联学校教育的实践,它首先表达了一种崇高的社会理想,包含着深刻的哲学内涵。
现代社会把学习看作教育的一部分,制度化教育的内容,“教”是主要的,是权力在教育上的运作。教育理论上转向对学的重视,往往也是从学校教育内部、从师生关系角度,或者从终身教育思潮对教育的影响出发来谈及的。比较教育研究自产生以来,重视的也只是以国际视野对教育制度、思想、经验之探讨。对于不同国家、不同文化条件下学习的研究则很不够。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知识经济初露端倪,学习化社会已成为历史的必然。历史的进程赋予孔子的学论以崭新的现代意义。学习不再仅是学校的事情,是全社会的事情,是人类历史持续发展的基础。面向未来,世界各国都在各自不同的背景下探索建设学习社会。比较教育要想丰厚理论的内核,就应拓展一个前途极其宽阔的新领域——比较学习。近来,有的西方比较教育学者已经深刻的认识到:“全球化将产生作为上层建筑现象的学习社会。学习社会是新的社会、反思性社会、市场现象,世界上不同国家或宗教的学习社会会有不同形式和形态,行使着不同的功能,学习社会正在成为比较研究的真正对象。”[9](www.xing528.com)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正在超越传统教育形式的束缚全面地占有人类社会和每个人的一生,成为不同文化、不同民族和宗教信仰的人的共同事业,成为不同国家的发展的共同需要,成为人类社会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实践。不同国家、不同文化条件下的学习有着各自不同的经验、特点,反映着学习的基本规律。这些经验的总结,特色的探讨,规律的研究都需要比较教育扩展出一个崭新的领域——比较学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