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传导的信用渠道早在20世纪30年代欧文·费雪的“债务-通货紧缩”理论中就有所涉及,但直至20世纪70年代随着新凯恩斯学派的兴起,尤其是价格黏性和信息不对称等假定的引入使货币信用论在理论解释层面具备了坚实的微观基础,才重新回到经济学家的主流视线中。从本质上而言,信贷渠道的提出将以往经济学理论假设中即时、无摩擦的货币运动轨迹在信贷总量这个环节进行了放大,并基于现实经济的非理想状态进行分解,从而使理论更加趋近于现实经济。根据研究对象的侧重不同,信贷渠道又可分为狭义的信贷渠道(银行信贷渠道)及广义的信贷渠道(资产负债表渠道)两种。前者着眼于信贷的提供方——银行;后者则更着重分析信贷的需求方——企业。
(一)银行借贷渠道
银行借贷渠道是立足于新凯恩斯框架对银行行为的研究,伯南克和艾伦·布林德(Alan Blinder)在1998年以此解释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时,提出了以下严格的假定条件:(1)价格黏性及信息不对称;(2)中央银行对银行贷款的实际控制力,银行资产结构中贷款和其他票据不可相互替代;(3)获取贷款是企业融资的主要形式,企业对银行具有极大的依赖性。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银行借贷渠道成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渠道(狭义信贷渠道)可描述为:M↓→bank deposits↓→bank loans↓→I↓→Y↓。
当货币政策紧缩时,货币供给量M下降将导致银行体系的储备金减少,进而存款(bank deposits)随之降低,在银行资产结构无法进行调整的前提下,将直接导致银行贷款(bank loans)下降。由此对于市场上大量依赖银行贷款的企业而言可获融资量减少,投资支出I必然降低,传导至最终环节总产出Y将下降。
应该说,银行借贷渠道为更加全面的分析现实经济中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货币运行规律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在现实经济中,尤其是小企业由于受自身规模等因素在融资环节往往表现出比大企业更显著的银行依赖性,较为符合给理论的前提假设,因此受银行借贷传导渠道的影响也十分明显。这在相当一部分学者有关亚洲等发展中国家的经验研究中已得到充分验证。
但需要指出的是,在某些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中,银行贷款并不是主要的融资来源,尤其是对于大企业而言融资的来源并不单一且方式多样。此外随着金融创新,表外业务发展日新月异,中央银行对于银行信贷的控制力也并没有理论中有效。因此,在当前的实际经济运行中,货币政策通过银行借贷渠道发挥作用的效果可能并没有那么显著。(www.xing528.com)
(二)资产负债表渠道
与银行借贷渠道不同,资产负债表渠道理论的研究主体聚焦于企业本身,虽然沿用新凯恩斯主义的分析框架,且假定银行借贷是企业融资的主要来源,但在理论演绎环节放松了中央银行对银行信贷总量有效控制的严格假定,某种意义上使该理论更加贴合现实。且微观层面企业净资产与外部融资溢价的反向互动传导关系是资产负债表渠道理论的核心所在,而不是单纯信贷总量本身,换而言之将其运用在非银行借贷主体融资的环境中依然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根据该理论,在信息不对称的经济环境中,企业的外部融资成本与内部融资成本并不像莫迪利安尼-米勒定理所言完全一致,而是具有差价,称为外部融资溢价。伯南克(1996)将其归结于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企业为获得银行贷款而付出的一种机会成本,其数值大小显然将对企业的投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而对该机会成本起决定作用的则是借款企业的净资产(流动资产与可抵押的非流动资产价值之和),后者的变化显然又与货币政策的调整密切相关。由此从分析逻辑上企业净资产与外部融资溢价的互动关系已嵌入宏观经济货币变量与产出波动的传导体系中,形成了被称为金融加速器效应的资产负债表渠道理论。
货币政策传导的资产负债表渠道(广义信贷渠道)可描述为:M↓→I↓→Y↓。
紧缩的货币政策引起货币供给量M减少,对借款企业资产负债表的影响将分别通过以下两种方式传导:资产价格与现金流。一方面,货币供给量的下降如前所述会使社会平均资产Pa价格降低。以股票价格为例,估值水平的整体偏低将使企业通过发新股融资的市值相较于前期偏低,财务表现为资本公积相对下降,进而减少企业的净资产(net worth)。同样其他普通资产价格的降低也会使企业的净资产减少。另一方面,减少货币供给量还会使实际利率ir上升,对于企业而言无疑现金流更为趋紧,将会直接使净资产价值(net worth)减少。在这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企业净资产下降将会使其融资环境恶化。作为银行而言,净资产缩水意味着企业可抵押物品价值下降,若对其正常放贷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产生逆向选择效应;同样基于企业角度分析,净资产的降低使其融资难度加大,即使获得融资额企业形成道德风险的动机愈发提升。正是基于此,为避免风险,企业为获得银行借款将支付超过内部融资成本的机会成本:外部融资溢价增加。因此在理性经济人的条件下,企业的借款额(lending)势必将减少,进而降低投资需求I,最终使社会总产出Y降低。此外,米什金早在1978年就指出在家庭的消费行为上也存在一种类似的效应,当然其中的核心变量并非企业的净资产而是家庭的财务状况预期。
值得一提的是,资产负债表渠道中企业净资产与外部融资溢价之间的传导关系并非单向,而是在作用于实际产出后会反过来影响企业净资产本身,从而形成内部的循环流动,产生放大效应。在这个过程中,货币政策的调整如同一种外部冲击,是整个波动效应的启动源。这一理论传导逻辑恰恰为解释实践层面,尤其是分析金融危机或是货币刺激政策所引起的宏观经济的波动,提供了理论观基础,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经济学家的关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