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边疆文化的内地化现象及其优化策略

边疆文化的内地化现象及其优化策略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一个历史上独特的与内地文化差异较大的地区,西双版纳的当地民族鲜少对现代中国的学习制度感兴趣,举国瞩目的高考对他们的吸引力也不大。这些移民言传身教地在边疆不断传播中国内地文化传统。[89]这些不仅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或生活方式的输入,而且实际上在潜移默化中使得边疆“文化内地化”了。移民显然结束了这一地区的闭塞,是促进当地衣着、饮食和总体生活方式现代化的一个主要因素。这就是西双版纳的“内地化”。

边疆文化的内地化现象及其优化策略

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人口的迁移,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迁移。当大批移民进入后,与当地人一起工作和生活时,他们彼此接触,相互模仿。

从移民自身适应性来看,迁移是一个重新学习社会文化的过程。到一个陌生地方生活,不仅经济状况和社会生活都要发生变化,而且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气候、食物、衣着等)都要随之改变,另外社会环境社会关系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动。要适应这种自然以及社会环境,对于移民本身来说,就有一个学习和调适的过程,只是过程有长短,难度有高低而已。而这个过程正是一个社会文化扬弃的过程。移民正是在适应环境和改变环境的过程中,继承了传统文化,发扬了优秀文化,使社会文化得以延续。

文化作为一种涵盖极广的概念,深入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使没有受过系统知识教育的普通百姓,也可以是多种文化成果,如风俗、语言、实用技能等的携带者。在大批移民集中于一个区域时,他们所携带的文化元素汇集起来,就会使输入区的文化风貌产生根本性的改观。在移民受到当地生活习惯和风俗影响的同时,也给当地带来了新思想、新风俗、新习惯,对当地居民有很大影响。所以从客观作用和功能来看,移民是文化使者,他们把移出地的风俗习惯、语言、生活方式带给移入地。

和平协商土地改革瓦解了西双版纳自给自足的封建领主制经济,内地移民的到来及他们带来的先进生产技术则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大幅度增长,农民收入逐年增加的现实教育了人们,又激发了群众的积极性,彻底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如今的西双版纳人已不再是“宁愿躺在床上养神,也不愿来挣这笔钱”了,而是想方设法改进生产,提高农副产品产量、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以获取更多的经济收入。过去傣族人民喜食糯食,西双版纳州种植水稻品种主要是糯稻。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多,特别是外地人员越来越多,因为外地人不喜欢糯食,而且糯稻产量低,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粳稻(饭谷)开始推广种植。(www.xing528.com)

作为一个历史上独特的与内地文化差异较大的地区,西双版纳的当地民族鲜少对现代中国的学习制度感兴趣,举国瞩目的高考对他们的吸引力也不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逐渐在西双版纳建立起了现代教育体制,但当地能够任教的师资严重不足,学校中的教师基本上也只能由外来移民担任。1973年的勐海一中,“党支部书记龙云翔是中共地下党员,派到滇军做革命工作。滇军调到东北打共产党,由于中共地下党卓有成效的工作,在曾泽生军长的领导下滇军在长春起义,为解放东北立了大功。龙书记还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作战,与美国鬼子交过手。校长陈凤文是昆明人,读中学时向往革命,参加地下党,到滇桂黔边纵队当女兵,随军参加解放思普沿边的战斗,20世纪50年代初到勐海从事教育工作。总务主任孟奇老师解放初期是昆明官渡区的土改大队长,领导官渡区的土地改革运动。20世纪50年代支援边疆来到勐海安家落户。教物理的许登铭老师是云南大学核物理专业1962届的高材生。也是教物理的王德远老师原来在昆明农林学院任教,化学老师纪廷弼是昆明工学院化工系的老师。陶孝贵和江国英老师毕业于昆明师范学院物理系,化学与生物老师黄志仙是云南大学生物系的高材生。体育老师蒋良勤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体育系,在云南省体工队当过教练”[85] ;前西双版纳州幼儿园园长Xxl,就是财贸支边的职工,幼儿师范毕业后在武汉一家银行附属幼儿园工作,而那个时候西双版纳的幼儿园“都是办得比较差的,没有一个专业的幼儿老师”,Xsl后来“安排在幼儿园,幼儿园搞得很有起色”[86]。这些移民言传身教地在边疆不断传播中国内地文化传统。其他行业和领域内的外地移民,身上也有比较重视正规学校教育的传统,而读书考学是许多移民后代改变命运、求得稳定生计的一个重要途径。重教育、爱读书的风气随着移民的迁入和定居而移植到西双版纳,1993年,西双版纳高考文理科状元分别来自景洪和勐海,双双考入武汉大学,都是当年武汉支边移民的后代[87],他们之前互不相识,但这样的“巧合”恰恰说明了移民对当地文化所起的推动作用。另外还有许许多多考入中等专业学校、高等院校学习的移民后代,毕业后也有许多人留在当地工作,活跃在西双版纳社会各领域,为当地做贡献,并对当地文化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移民和移民后裔通常是当地较早掌握新技能、接受新事物、尝试新东西的人,仅仅以1966年财贸支边的武汉人为例:Sxs和Qhf都是1966年财贸支边到西双版纳的,后来结为夫妇,如今他们的长子在景洪做联想公司的总代理,Qhf就在公司里帮忙做会计工作;Lsl一度热衷于炒股;Wjm毕业于武汉肉类联合加工厂职业技术学校,支边前在武汉肉类联合加工厂做电力工作,支边后在单位上不如意“就提出辞职”,干个体“自己搞事,自己找钱”,自己考了“电力工程师”,承包电力工程;[88] Zyx因为喜欢画画选择到西双版纳,被分到勐腊县偏远的象明区粮管站,17年后调至县委宣传部任副部长,又调至西双版纳州歌舞团任副团长,后又在州文化局工作至退休,作为画家,他的作品曾在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澳门和日本等地展出并被收藏[89]这些不仅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或生活方式的输入,而且实际上在潜移默化中使得边疆“文化内地化”了。

作为支边移民,普遍有一种要“改变边疆”的情怀,要把边疆改变成什么样子呢,参照物就是家乡,就是内地,那是他们心目中的“先进性”所在。尽管内地的模式不可能完全复制,这样的目的也不可能完全达到,但是这些人来到边疆,也不可能什么都不改变,他们开荒种粮,勘探地质,办工业,修水利,从事交通、教育、医疗工作,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周边社会。如今的西双版纳充满了现代气息,景洪已经从一个荒野的小镇变成繁华的自治州首府,商店林立、商品琳琅满目,街道车水马龙,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衣着讲究,精神面貌积极健康自由市场中商品应有尽有,顾客摩肩接踵。移民显然结束了这一地区的闭塞,是促进当地衣着、饮食和总体生活方式现代化的一个主要因素。这就是西双版纳的“内地化”。移民一方面带来了来自内地的观念和影响;另一方面,因为他们最终常驻不归,变为了当地人,而且是具有内地传统和观念的当地人,这样的人多了,边疆也就逐渐“内地化”了。从地理的概念说,边疆永远不可能内地化,而从经济和文化来说边疆却正日渐地“内地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