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双版纳研究:历史、文化与变迁

西双版纳研究:历史、文化与变迁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双版纳历史悠久、文化多彩,包括《泐史》在内的傣文文献最早记录了这一地区的状况,李拂一据此写成《十二版纳志》《十二版纳纪年》等书。1950年以后,西双版纳社会发生了许多变化,但学界研究讨论的重点仍集中在宗教、语言、传统历史等以傣族社会文化为中心的方面。笔者认为此说值得商榷,唐代的《蛮书》中就有银生节度的记录,涉及今西双版纳。

西双版纳研究:历史、文化与变迁

西双版纳历史悠久、文化多彩,包括《泐史》在内的傣文文献最早记录了这一地区的状况,李拂一据此写成《十二版纳志》《十二版纳纪年》等书。就汉文文献记录来说,“唐因南诏而认识茫蛮及骠(古缅之一族),但唐而后中原多难。至宋代把云南划作化外,先后六百年间,中原书籍没有任何关于云南泰族的记载。直到元宪宗二年(1253年),元灭大理之后,记载泰族文字始渐多”[16],方国瑜先生的《元代云南行省傣族史料编年》,细细梳理并深入分析研究有关元代傣族社会历史的资料。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傣族社会的调查研究一直方兴未艾,从民国时期江应樑、陶云逵等人深入的实地考察,到20世纪50年代国家组织的大规模民族调查,及后来出版的《傣族社会历史调查》中都留下了大批关于西双版纳土司情况、土地制度、经济状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材料;除了学者的研究外,还有游记性质的姚荷生的《水摆夷风土记》;行政长官柯树勋的《普思沿边志略》等,在此不一一赘述。

1950年以后,西双版纳社会发生了许多变化,但学界研究讨论的重点仍集中在宗教、语言、传统历史等以傣族社会文化为中心的方面。移民是造成边疆社会变化的重要原因,相关的研究有邓永进的《移民与开发——近现代西双版纳人口变动与民族经济文化发展问题研究》,张宁的《勐捧模式研究——国营农场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协调发展》,和渊的《西双版纳:整合中的西南边疆》等。这些文章和著作都以农垦移民为主或以国营农场为研究单位,邓文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迁入西双版纳的几批较大规模的移民几乎都分布在农垦系统;张著以勐捧农场为单位;和文考察的具体范围是东风农场。这一方面说明农垦移民在我国人口迁移中的地位,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代移民研究的不足,由于人口迁移的持续性、多发性、复杂性,给资料收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甚至有的人口迁移不一定见诸文字记录,因此边疆人口迁移的研究仍然有很大的深入余地。

总的说来,目前学术界比较偏重的库区移民、扶贫移民等属于社会学社会工作经济学等研究的课题,共和国时期的移民史研究则是一个成果极少的新的课题。关于1950 — 1966年的中国移民,已经有一些学者做出了有价值的研究,但是仍需继续深入。笔者在客观考订史实的基础上,提出了用“支援边疆建设”概括这一时期的边疆移民,并将“支边”作为一种类型的独特移民,以区别于共和国其他历史阶段,更通过“支边”触及“援内”等深层次的、尚无人涉及的问题提出观点。共和国十七年的边疆移民也有不少区域性的成果问世,但对云南的支边移民尚未见系统深入的研究,本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拓展研究范围,深化研究内容,认为云南十七年移民是共和国边疆移民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许多不同于其他区域的特征,力图在云南移民史的研究中取得创造性成果。

【注释】

[1]由政府统一部署,有计划有组织有管理的硬性移民,本书称之为“计划型移民”。

[2]《中共中央关于动员青年前往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云南省档案馆藏,档案号:125-2-0512。

[3]财政部农业财务司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史料》第七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年版,第50页、793页。

[4]定宜庄:《中国知青史——初澜(1953 — 1968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53页。

[5]《中央批转农垦部党组关于动员青年参加边疆建设工作情况和今后意见的报告》(中发[62]542号),载农垦部政策研究室等编《农垦工作文件资料选编》,农业出版社1983年版,第571页。

[6]苍铭:《云南边地移民史》,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7]《云南省经济大事辑要(1911 — 1990)》,《云南省经济综合志》编纂委员会1994年编印,第177页。(www.xing528.com)

[8]《请协助云南省做好招收学生和抽调商业职工工作的通知》(1965年10月19日),云南省档案馆藏,档案号:13-2-35。

[9]方国瑜:《明代在云南的军屯制度与汉族移民》,载《方国瑜文集》(第三辑),云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32页。

[10]黄国璋:《滇南之边疆情势及今后应注意之点》,载《边政公论》1944年第三卷第3期。

[11]陈东林:《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西部开发思想与实践》,载《当代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4期,第77页。

[12]E.G.Ravenstein. Birthplace and Migration. Geographical Magazine,1876(3):173-177; The Laws of Migration. 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1889,L II:241-301.

[13]Donald J. Bogue. Principles of Demography.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Inc, 1969; E. S. Lee. A Theory of Migration. Demography,1966(1).

[1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92页。

[15]参见林超民《汉族移民与云南统一》及《白族形成问题新探》,载《林超民文集》第二卷,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15页、176页。

[16]陶云逵:《云南摆夷族在历史上及现代与政府之关系》,载《边政公论》第一卷第9期、10期。笔者认为此说值得商榷,唐代的《蛮书》中就有银生节度的记录,涉及今西双版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