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幼儿园的制度及岗位责任

幼儿园的制度及岗位责任

更新时间:2025-01-11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幼儿园园内规章制度主要包括全园性制度、部门性制度、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以及幼儿园考核奖惩制度、会议制度等。岗位责任制是幼儿园各项制度的核心,是指根据工作岗位的性质和业务的特点,明确规定岗位职责、权限,并按照规定的岗位绩效标准进行考核及奖惩而建立起来的制度。幼儿园的岗位职责涉及每一个岗位中的每一个人,园长有园长的岗位责任制度,门卫有门卫的岗位责任制度。

1.幼儿园制度的作用

(1)保障作用。

幼儿年龄的特点以及幼儿园多层次、多结构的组织系统特性,决定了幼儿园工作的复杂性。要实现幼儿园的工作目标,必须制订体现组织成员共同意志的行动规范,用以协调各方面工作和各类人员的行为,建立起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工作秩序。建立幼儿园工作制度和各类人员岗位职责,做到时时、事事有规可循,人人明确职责,从而使幼儿园各项工作有序运转,提高管理成效。

(2)导向作用。

制度是幼儿园各项工作的凝固与外化。幼儿园制度包含的内容丰富,涉及各个部门,林林总总不下几十种,如“保育员考核制度”“厨房管理制度”“门卫岗位制度”“食品仓库卫生管理制度”等。这些制度有着明确的目的要求,明确规定幼儿园教职工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引导幼儿园教职工更多地从幼儿园集体利益出发,激励教职工积极地为幼儿园的长远发展贡献个人力量。

(3)制约规范作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幼儿园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都面临着新的挑战。这既给幼儿园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也给幼儿园提出了新的任务。为了使幼儿园在经济转轨时期更好地生存和发展,需要幼儿园全体员工齐心合力,共同努力。规章制度对人的行为起到约束作用,大家共同遵守这些规章制度,劲儿往一处使,汗往一块儿流,拧成一股绳,充分发挥集体优势。谁不遵守集体规则,谁损害了集体利益,谁就会受到制度的制约。在组织中,每个人的行为不仅代表着自己,更代表着集体,个人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考虑是否违反了规章制度,对集体有无损害。规章制度成为约束组织成员行为的手段。同时,规章制度的制定必须符合社会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是非标准。全体员工通过学习规章制度,统一了思想,加强了组织纪律性,在执行规章制度过程中,弘扬了园风和正气,约束了那些纪律松弛、工作散漫、我行我素的无组织、无纪律行为。当然制约的目的在于规范管理,而不在于限制个性的发展。个性是在不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前提下发展的。一切将个人凌驾于集体之上,只考虑个人利益,不考虑集体利益的做法都是不被允许的。

(4)评价作用。

评价的过程是一个对评价对象进行判断的过程,在评价他人行为时,需要有一定的客观评价准则。幼儿园制度是一个重要的评价准则,即根据已经拟定的制度来判断某教职工的行为是否合理规范。如果缺乏一定的评价标准,幼儿园管理者很容易在评价的时候加入个人的感情色彩,容易戴有色眼镜看待别人的行为。制度可以尽量避免评价者的个人主观意愿,使评价更加客观、理性。

2.幼儿园制度的层次

幼儿园的规章制度按照制定和颁布的部门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1)政府性政策法规。

政府性政策法规是指国家立法机关和各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等统一制定的法规和规章制度,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及地方制定的幼教行政法规、规章。这是国家和各级政府宏观管理各级各类幼儿园的法令、法规,是开办幼儿园必须遵循和贯彻执行的。国家和各级政府的宏观政策法规是管理幼儿园的根本依据,对于建立幼儿园的正常秩序具有指导作用。遵循和贯彻执行国家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法令和法规是幼儿园举办者和管理者的义务,幼儿园管理者要认真学习有关教育和学前教育的各项法规条例,并注意向全园教职员工宣传。

(2)幼儿园园内规章制度。

幼儿园园内规章制度是指幼儿园依据国家法律和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法规,结合本园实际制定的规章制度。这是幼儿园具体实施幼儿园管理的工具,是使幼儿园工作能有正常稳定的秩序、协调各类人员、提高效率的保证。建立健全幼儿园的内部规章制度是办好幼儿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幼儿园园内规章制度主要包括全园性制度、部门性制度、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以及幼儿园考核奖惩制度、会议制度等。

3.幼儿园规章制度的类型

(1)全园性规章制度。

全园性规章制度,即适用于整个幼儿园的规章制度,与部门性制度相区别,具有组织和指导全园教职工集体活动、统一各类人员行为的作用。(www.xing528.com)

全园性制度不是针对某一部门,也不是针对某一人,是面向幼儿园所有教职员工的,包括园长、主任、教师、保育员、后勤人员等。幼儿园应根据幼儿园总目标和培养优良园风的要求,制定出一套指导集体活动的规章制度,使各部门各类人员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行为有一个统一的准则规范。如,某幼儿园规定,园内所有教职员工在工作日必须统一着园服并对来访者保持微笑等。

(2)部门性规章制度。

部门性规章制度,即规范幼儿园某部门工作,适用于该部门所管辖业务范围内的规章制度。建立和完善幼儿园各部门的制度,可以起到明确各层次、各部门工作任务和工作职责,加强科学管理的作用。根据幼儿园的业务板块,部门规章制度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包括卫生保健制度、保教制度和总务制度等。

(3)岗位责任制度。

岗位责任制是幼儿园各项制度的核心,是指根据工作岗位的性质和业务的特点,明确规定岗位职责、权限,并按照规定的岗位绩效标准进行考核及奖惩而建立起来的制度。岗位责任制使每个工作岗位的职责明晰化,起着明确职责,调整和处理各个岗位之间的职务、责任、权力关系的作用,使组织中的各类人员能够在其位、行其事、尽其责。

幼儿园的岗位职责涉及每一个岗位中的每一个人,园长有园长的岗位责任制度,门卫有门卫的岗位责任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应该遵循以下原则:才能与岗位相统一的原则;职责与权利相统一的原则;考核与奖惩相一致的原则。

(4)考核与奖惩制度。

考核制度是对幼儿园各岗位工作人员履行岗位职责和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进行检查评定的制度。考核的方式有自评、群众互评及领导评价检查,这三者应结合起来,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并形成制度。

奖惩制度是在考核评定基础上进行的,对集体或个人考核结果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制度,是对考核加以强化的管理措施。奖惩的方式有综合的或单项的,有对个人的奖惩,也有对班组集体的奖惩。

奖惩制度往往与很多制度是配套的,很多制度往往本身就包含了一定的奖惩条款。建立考核与奖惩制度,能够保证岗位责任制和其他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否则,没有考核评价就可能造成有章不循,幼儿园各项规章制度就可能流于形式,各项工作就会难以落实。

(5)会议制度。

会议是一种重要的管理手段。幼儿园的行政管理需要建立多种会议制度。建立会议制度,不仅可以使园领导之间、园各管理层级之间以及各部门之间沟通信息,还有助于园长统一指挥,研究部署工作,实现对各部门的管理。同时,会议也是科学决策和民主管理的重要形式。

要发挥管理成效,就要注意提高会议效率,可以以制度的形式规定召开会议的时间期限、任务与内容、主持者或负责人等。

4.幼儿园制度的内容(表3-3)

表3-3 幼儿园各类型制度内容

5.各类幼儿园制度之间的关系

幼儿园的规章制度是一个系统,具有整体性。如果只有全园性规章制度,没有相应的部门规章制度,全园性规章制度也很难落实,同时也缺乏一定的针对性;相反,假如只有部门性规章制度,没有全园性规章制度,部门性规章制度就会缺乏一定的方向性,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合力。所以全园性规章制度和部门性规章制度都是必不可少的。岗位责任制是幼儿园规章制度的核心,在整个规章制度系统中处于中心位置。考核和奖励制度是调动教职工积极性并对教职工履行职责和工作质量进行检查评估的重要手段,对规章制度的执行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作为幼儿园管理者,要尽量建立比较合理的、完善的规章制度体系,处理好各项规章制度之间的关系,使它们互相补充,各有侧重。

由于幼儿园的规模不同,幼儿园园长自身素质条件存在差异,不同幼儿园对同一岗位的职责要求是不完全相同的。所以,幼儿园要根据本园各项工作的实际需要和每个教职工的自身条件,科学、合理、灵活地制定本园各个岗位职责,切忌照搬照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