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管理的原则:引导管理过程,实现最大化效益

管理的原则:引导管理过程,实现最大化效益

更新时间:2025-01-11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原则是指人们说话或行事所依据的准则、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管理的原则是为实现管理目标,正确处理管理过程中的一系列矛盾、关系和问题时所遵循和依据的准绳,是管理工作的行动准则和指导思想。因此,企业组织的管理不能单纯地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唯一目标,同时应把人的发展作为重要的目标。为保证奖惩机制发挥最大的作用,管理人员应秉持公平公正的态度,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奖惩活动,及时、严格地做出奖惩的决定。

原则是指人们说话或行事所依据的准则、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管理的原则是为实现管理目标,正确处理管理过程中的一系列矛盾、关系和问题时所遵循和依据的准绳,是管理工作的行动准则和指导思想。

管理的原则与方法

(一)系统原则

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可分为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系统性对管理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主要包括整体性、动态性、开放性、适应性、综合性。

1.整体性

系统的整体性是指事物是内部各要素以特定的关系紧密结合的有机整体,而非简单拼凑,在相互作用下可以实现整体性的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所以,应当将组织看成由众多部门、岗位、人员,以及财、物、信息等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只有组织的各要素之间关系紧密且协调,充分地体现出组织的整体性,组织的功能才会得以充分发挥。

2.动态性

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系统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运动变化使系统得以持续运行。系统的变化主要是系统内部的要素及要素之间关系的合理化调整。例如,随着市场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企业组织就要紧跟变化的节奏,以便不断适应新的环境、条件,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正是企业组织生命力的表现。

3.开放性

系统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完全封闭的、不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系统是无法生存的。所以,企业组织必须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等的交换才能生存与发展。管理者应该树立开放的观念,以开放的姿态面对周围环境,才能保证组织从外界获得资源输入,并及时向外界输出产物。

4.适应性

系统的适应性是指系统需要不断地适应持续变化的外部环境,需要保持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协调。系统对环境积极主动地适应会提高系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适应环境的速度会更快,适应程度会更高。此外,系统可以在可能的范围内改造环境,创造出能够适合系统生存与发展的适宜环境。

5.综合性

系统的综合性是指系统是由多项要素有机组成的综合体。人类社会系统、各类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等都是非常复杂的综合系统,都是由人、财、物等多项要素有机构成的。因此,在管理中需要全面分析,统筹兼顾,创造性地组织和协调各种要素,保证组织系统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地发展。

(二)人本原则

人本原则就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以人为本要求管理者重视人的思想、情感和需要,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为主要目的,以激发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愿景,实现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融合为一体。组织主要通过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为了人来实践该原则。

1.尊重人

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的管理思想从古典管理思想中脱颖而出,人逐渐被认为是管理活动中的组织的主体,是管理的核心要素。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掌握科学技术知识并能够创造科学技术知识的人在社会各类组织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组织管理中要以人为主体,充分地尊重人逐步成为人们的共识。

2.依靠人

在知识经济的社会大背景下,企业组织的发展不仅要靠资本、机器、原料,而且应该依靠创新型人才。然而,人具有各自不尽相同的情感态度和性格气质。所以,对人的管理需要以研究人和了解人为基础,需要采取措施充分地激发和调动人的积极性,需要在充分尊重人的基础上,充分地依靠人,才能够使组织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3.发展人

在当今知识经济的社会背景下,“得人才者,得天下”。促进人的发展是任何组织管理工作的一项核心任务。组织要发展,不但要有能力吸引优秀人才,更重要的是要有能力促进人的发展。因此,企业组织的管理不能单纯地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唯一目标,同时应把人的发展作为重要的目标。(www.xing528.com)

4.为了人

在知识经济的社会背景下,管理以人为中心,管理为人服务也日益重要。这里所说的“人”指的是所有的组织利益相关者。组织管理若能关注到组织内部人员的需求,恰当地将组织的目标与个人的目标相结合,将会增强组织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激发组织成员的责任感、积极性和创造性。

总之,人本原则反映了人在组织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体现了人与组织的规律性关系。

落实人本原则,做好人的工作,组织才能具备基本的生存与发展的条件。

(三)责任原则

落实岗位责任,有效地分工协作是组织协调运转的基本前提。责任原则反映了管理应该职责明确、权责对等、奖惩分明。

1.职责明确

只有各岗位工作职责明确并能相互配合,才有可能使组织活动有序开展。岗位职责涵盖岗位数量、质量、时间、效益、行为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一般会通过岗位职责制度、工作规范、工作计划、工作任务书等形式加以明文规定。明确岗位职责需要做到职责落实到人,职责界线清楚,明确横向工作联系、纵向职权关系。

2.权责对等

岗位的工作人员要对自己的岗位职责全面负责。在管理活动中履行好岗位职责,取决于与之相对应的权限、利益和能力三个方面的因素。要保证职责任务的顺利完成,职责和权限、利益、能力之间的关系一定要协调好。权限和职责、利益和义务是对等关系,职责任务的完成需要一定能力的支撑。

3.奖惩分明

管理学中最初对人的定位是“经济人”,即人以经济条件为最重要的管理驱动力。尽管后来又逐渐出现“社会人”“自我实现人”等人性假设,但值得注意的是,管理学从来都没有否认经济条件在管理中对人的激励作用,管理实践操作也证明经济奖励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因此,可以说人天性是“趋利避害”,管理人员在管理中可以运用奖惩机制引导被管理者做出与组织期望相一致的行为。对岗位工作人员的工作表现和工作绩效及时进行考核和奖惩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促使其快速、高效地完成岗位职责任务。为保证奖惩机制发挥最大的作用,管理人员应秉持公平公正的态度,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奖惩活动,及时、严格地做出奖惩的决定。

(四)效益原则

在管理活动中,效益是组织管理的直接目标和永恒追求。在这种目的驱使下,面对既定技术水平条件、生产要素投入,管理活动致力于不断寻求最优的产出组合,以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1.效益的理解

效益是指有效的产出。效益可以分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是实现社会效益的基础,社会效益是达成经济效益的基本条件。管理应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最优的均衡。

2.效益的评价

效益的评价会对组织起到检查和控制的作用。组织应当定期或不定期地通过效益评价了解组织的效益状况,并能依据评价结果及时对管理工作加以调整。效益的评价应讲究科学性,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其评价的方式应多样化和综合化。

3.效益的追求

管理的本质就是通过管理的各项环节和职能追求满意的效益,优质高效地实现组织的目标。效益的追求需要确立正确的效益观,自觉地运用客观经济规律,做好战略决策,使局部效益与全局效益相协调,追求长期稳定的高效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