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进前的教学片段
例题:A城有肥料200吨,B城有肥料300吨,现要把这些肥料全部运往C、D两乡。从A城往C、D两乡运肥料,费用分别为每吨20元和25元;从B城往C、D两乡运肥料,费用分别为每吨15元和24元。现C乡需要肥料240吨,D乡需要肥料260吨。怎样调运总运费最少?
1.教师活动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讨论调运问题的重点并分析思考其突破点。首先分析影响总运费的变量有哪些,然后有几个变量及变量之间函数关系式,分析出总运费与变量间的函数关系式,进而利用函数有关模型知识解决问题。
2.课堂过程
师:关于调运问题的这个例题中,都有哪些变量?
生1:A到C运肥料的吨数,A到D运肥料的吨数,B到C运肥料的吨数,B到D运肥料的吨数。
师:请同学们设出其中一个量,并找出对应函数关系式。
生2:设A到C为x吨,A到D为200-x吨;由于C乡要运送240吨,B到C为240-x吨;由于D乡要运送260吨,B到D为260-200+x吨。
师:各个乡的各运输费用为多少?
生3:A到C为20x元;A到D为25×(200-x)元;B到C为15×(240-x)元;B到D为24×(60+x)元。
师:如何列关系式?
生4:y=20x+25×(200-x)+15×(240-x)+24×(60+x)
化简整理得:y=40x+10040。
师:自变量取值范围呢?
生5:0≤x≤200。
教师据此画出的函数图像如图6-1所示。
图6-1
教师得出结论,从解析式或所画的函数图像中都可以看出,当x等于0时,y值最小,y的数为10040。因此,从A城运往C乡为0吨,运往D乡为200吨;从B城运往C乡为240吨,运往D乡为60吨。这时的总运费最少,结果为10040元。
【评论】领着学生走是以往的教学模式,函数建模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学生不会审题、建模,在运用具体的函数模型时,学生只是被动地听教师示范讲解,跟着教师走,结果还是不会,更不用说自己探究了。该教师在讲解中,学生读题、讲解、回答、下结论,共用了10分钟的时间,举手也只有5位学生,课后检测学生的学习过程,课下预习新知识的只有3人,教师只布置预习函数应用,没有实质性的引导。由于学生搞不懂,得过且过,没有及时找教师反馈,被动学习占90%。对于课上的情况有没有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只是想了一下如何改进,没有实质性地回馈到书本上,设计的问题没有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给学生总结和归纳的时间,一切全部包办,导致学生的依赖性较强。
二、改进后的教学片段
首先布置预习内容:根据以下问题来分析,由浅到难:(学生分为6小组,各小组讨论交流后,课上汇报)
1.由A城到C、D乡,由B城到C、D乡运肥料,共涉及几个变量?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2.设其中一个变量,把其他几个变量表示出来。
3.本题关系式是什么?(注意自变量的取值)
4.试着把图画出来。
5.给出结论。(www.xing528.com)
追加一问:若A城有肥料300吨,B城200吨,其他条件不变,又该怎样调运呢?
小组1分析:
在这道题中,A到C、A到D、B到C、B到D运肥料有联系的变量有4个,这些都与总运费的变量有关系。如果我们能够确定其中一个变量,那么其余三个变量也就随之确定。所以只要我们设其中一个变量为x,其他变量就可以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出来。
小组2利用表格分析,具体如表6-3、6-4所示:
表6-3 A到C、B到C、B到D运肥量统计表
表6-4 A到C、B到C、B到D运肥费用统计表
小组3书写形式:
若设A到C为x吨,则:由于A城有肥料200吨,A到D为200-x吨;由于C乡要240吨,B到C为240-x吨;由于D乡要260吨,B到D为260-200+x吨。
各运输费用为:A到C为20x元;A到D为25×(200-x)元;B到C为15×(240-x)元;B到D为24×(260-200+x)元。
设总运输费用为y元,那么y与x的关系式为:y=20x+25×(200-x)+15×(240-x)+24×(60+x)。化简整理的得:y=40x+10040(0≤x≤200)。
小组4通过图像分析(图像为图6-1解析图):
由解析式或图像都可看出,当x=0时,y值最小,为10040。
因此,从A城运往C乡0吨,运往D乡200吨;从B城运往C乡240吨,运往D乡60吨。此时总运费最少,为10040元。
教师追问小组5:若A城有肥料300吨,B城200吨,其他条件不变,又该怎样调运呢?
小组5分析(解题方法与思路不变,只是过程有所不同):
A到C为x吨,A到D为300-x吨,B到C为240-x吨,B到D为x-40吨。
反映总运费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20x+25×(300-x)+15×(240-x)+24×(x-40)。化简为:y=4x+10140。
由解析式可知,当x=40时,y值最小,为10030。
因此,从A城运往C乡40吨,运往D乡260吨;从B城运往C乡200吨,运往D乡0吨。此时总运费最小值为10300元。
师:如何确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小组6分析:
是40≤x≤300,由于B城运往D乡的代数式为x-40吨,实际运费不可能是负数,而且A城中只有300吨肥料,也不可能超过300吨,所以x的取值应在40吨到300吨之间。
教师总结:当我们要解决一个题型中含有多个变量的问题时,首先分析这些变量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关系,然后选择其中一个变量作为自变量,根据题中所给条件找到可以反映实际问题的函数模型,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当然,在解决问题时,我们要注意如何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注意实际生活的限制条件。
【评论】原来的课堂是满堂课、满堂练,学生习惯于以前的旧模式,记、背、套,虽然现在已经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可是现在教师还是一味地讲解,生怕学生不会,不给学生充足的思考和练习时间,学生在思维上的不足没有显现出来,虽然在课堂上也有提问,学生在回答过程中也是对答如流,但是,实质上本应该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本应该自己解决的问题,全部让个别学生回答了,或者教师自己说出了答案,结果事与愿违。只有教师放手去做,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多给学生说和做的时间,减少学生听和教师讲的时间,探究引导学生以及评价自己的不足。在这次教学中,60%的学生在积极参与,并寻找解题途径,其中遇到许多问题,有些学生会问这是什么函数,应该是什么图像,找关系式怎么找,它们有什么关系。教师给学生充分思考交流的时间,这次讲解过程用了23分钟,虽然时间相比较多,但效果是值得肯定的,课下有75%的学生已经会着手解决类似问题。
所以我们发现,教学不可以固守不变,世间万物是变化的,现代世界也是如此,所谓“万变不离其宗”也是这道理,在处理函数之间的关系时,应注意教学的辩证统一观点。
课后练习的改进检测分为简单应用、灵活应用、实际问题、拓展想象,找出相应的关系式,建立模型,求解,检测,结果表明:建立正确模型的简单应用,运算正确的人数改进前占80%,改进后占80.5%,没有太大的差距;考虑各因素的灵活应用,应用正确的人数改进前占10%,改进后占60%;实际问题应用的练习,应用正确的人数改进前占40%,改进后占75%,其想象力也大大提高。这样改进,虽然时间上长了一些,但学生的思维品质大大提高,想象力也丰富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学生说得多了,积极参与的多了,问题也就多了,学生思维的不足也就暴露了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教师可以补充学生的不足,以便更好地理解其本质意义。学得精才能用得活,我们知道,掌握技能需要多练习,熟能成巧,还需要巧练,会做变式处理,也就是定义变化、过程变化、开放题等的变式。这种变化我们都有目共睹,学生探究有办法,教师先得想办法,所以教师在想办法前,需要考虑本班的学情、任务、全程检测、行为改进,前两者是考虑学生的,后两者是考虑教师本身的,把学生的独立学习和教师的适当帮助整合起来,教师应该成为有研究能力的实践者,学生的独立思考、创新应用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