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热点、前沿与未来发展趋势的优化

研究热点、前沿与未来发展趋势的优化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结合两者关键词和引用突现共同分析,以揭示动物食品链安全领域的研究热点、前沿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性流行病学主要针对动物食品链上致病因子进行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等,并检验假设。最终检验假设,这是一起由产气荚膜梭菌导致食物中毒暴发的疫情。对动物食品链致病因子所引起的疾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的意义主要是查明原因、控制疾病进一步发展,终止暴发或流行、提高疾病的检测能力。

研究热点、前沿与未来发展趋势的优化

我们结合两者关键词和引用突现共同分析,以揭示动物食品链安全领域的研究热点、前沿及未来发展趋势。

1.流行病学研究

统计学结果表明,在CNKI上,关键词频次最高的为“流行病学”(779),且WoS上关键词频次最高的也为“epidemiology”(4564);表9-4中聚类号7“流行病学”文献数量较高,轮廓值0.798也较高。因此,我们认为聚类号7“流行病学”是最重要的。其聚类标签为“流行病学”和“危险因素”,这与最高频关键词所关注的内容一致。并且,“流行病学”是距今最近的突现,而且聚类数较高,同质性较好,说明研究的热点从单一散发的病例分析逐渐向“流行病学”转移,以“动物—人—环境”三者相关的全健康为研究趋势,可视为现阶段的研究热点。

流行病学方法主要包括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性流行病学及实验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显示,描述性流行病学主要针对动物食品链上致病因子进行横断面调查、监测、个例分析及生态学研究等,并产生假设。例如,Zhou等[15]的文章中,主要利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的方法来调查分析中国武汉某所大学发生的一起可疑食物中毒事件的中毒原因,根据流行病学特征,再结合病原学分析,初步产生该事件可能为诺沃克病毒污染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的假设。

分析性流行病学主要针对动物食品链上致病因子进行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等,并检验假设。例如,Packer等[16]的文章中,为了解母亲节当天在英格兰西南部一家餐厅暴发胃肠道疾病的传染源并控制疫情英国公共卫生组织对当天在餐厅就餐的所有人进行了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最终检验假设,这是一起由产气荚膜梭菌导致食物中毒暴发的疫情。

实验性流行病学主要针对动物食品链上致病因子进行临床试验等,并最终验证假设,但是由于伦理学等多方面的限制,往往开展较少。所以,针对动物食品链上致病因子的流行病学方法主要以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性流行病学方法为主;最终达到防治动物食品链疾病及促进人群、动物、生态健康的目的。对动物食品链致病因子所引起的疾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的意义主要是查明原因、控制疾病进一步发展,终止暴发或流行、提高疾病的检测能力。(www.xing528.com)

2.研究方法的应用

聚类号0“脉冲场凝胶电泳”文献数量较高,轮廓值0.896也较高,突现强度较强,也可视为研究的热点。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fieldgelelectrophoresis,PFGE)技术是一种用于分离大分子DNA的电泳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从最初分离分子片段长度为10kb到如今的10Mb,分离效率得到极大提高[17]。分析发现,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在动物食品链安全研究中主要涉及传染源的追溯、传播链的确认、寄生虫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研究菌株间的遗传差异。①传染源的追溯:PFGE对食源性病原体进行亚型分析已被证明是检测疫情和实验室监测的重要工具[18]。白莉等[19]对4省的肉鸡屠宰场的167株沙门菌运用PFGE分型,结果显示各省沙门菌的带型具有地区性差异,又具有优势型别的交叉,且屠宰场存在严重的交叉污染,应加强加工环节中沙门菌的监测和干预,从而降低肉鸡及其产品中沙门菌的污染。②传播链的确认:吴爱萍等[20]对食物中毒中采集的215份样本采用PFGE进行研究,结果经溯源可知是冷菜在制作过程中受到携带肠炎沙门菌厨师的污染。PFGE技术在流行病传播链的溯源方面不仅可精确对菌株分型,还可为准确分析污染源提供依据。③寄生虫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目前,PFGE主要用于临床诊断和微生物病原体的分型鉴定,为研究寄生虫的毒力、抗原多态性抗药性疫苗研究提供了技术基础[21]。许艳起等[22]利用PFGE研究两种巴贝虫亲缘关系,确认羊巴贝虫未定种新疆株与牛巴贝虫的亲缘性较近,而莫氏巴贝虫临潭株与双芽巴贝虫的亲缘关系较近,为今后利用PFGE技术鉴定寄生虫的种属关系开辟先河。④研究菌株间的遗传差异:宁昆等[18]于2003年对13株猪源沙门菌进行耐药性检测后,应用PFGE进行基因分型及流行病学分析,研究优势基因型;Vanitha等[23]利用PFGE对不同来源的分枝杆菌进行了大限制性片段多态性分析,结果显示非结核分枝杆菌,特别是龟分枝杆菌和地分枝杆菌,可以利用PFGE进行大限制性片段分型,而不需要特定物种的DNA探针。以上研究表明,菌株间的遗传差异可通过PFGE技术准确地鉴定,为后续的兽医诊断提供参考。

随着DNA测序技术的发展,近年来二代和三代测序技术也在动物食品链中有广泛应用,在很多方面甚至已经取代了PFGE的应用。二代DNA测序技术利用DNA聚合反应荧光素酶发光反应相偶联,实现了边合成边测序,提高了测序效率和测序通量,相当于一代测序的2000倍,使DNA测序进入高通量时代。但是这种测序方法的读长短,测序费用依然昂贵,精度不如一代测序[2426]。三代DNA测序技术原理主要分为两大类:①单分子荧光测序[27],以HelisopeBioscience公司的单分子测序(singlemolecular sequencing,SMS)技术、PacficBioscience公司的单分子实时测序系统(singlemolecule realtime,SMRT)技术为代表,用荧光标记脱氧核苷酸进行探测,用显微镜观测、记录荧光强度的实时变化;②纳米孔测序[28],以英国牛津纳米孔公司为代表,利用直径非常细小的纳米孔,根据不同碱基产生的电信号差异进行测序,实现单分子DNA(RNA)通过生物纳米孔的电流变化推测碱基组成而进行测序。这种测序法不受DNA聚合酶活性影响,读长接近1Mb。

值得一提的是,宏基因组测序在COVID-19的病原体鉴定和检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COVID-19的病原体最先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院士团队发现,通过宏基因组的方法在3例不明肺炎的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样本中检测到,是一种与此前报道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病毒相似性较高的病毒[29]。随后,该团队从样本中分离到病毒株,并通过纳米孔测序和Sanger法测序相结合的方法获得了该病毒的基因组。经序列分析,该病毒与已报道来源于蝙蝠的SARS类似病毒的相似性为86.9%,是一种新型冠状病毒[30]。检测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根据文献计量分析的数据,PFGE虽然是研究热点,但在实际发展中,高通量测序技术在动物食品链中的应用也逐渐增多。

3.风险评估

WoS中,关键词频次第二高的为“风险”(“risk”)(3709),且在动物食品链安全研究关键词突现分析中,“healthriskassessment”是距今最近的突现,而且聚类数较高,可推断该类研究将成为动物食品链安全研究领域的新兴趋势。健康风险评估主要涉及危害识别、剂量反应关系、接触评定和风险表征。危害识别是风险评估的第一阶段,主要确定动物食品链的可疑致病因子被人体摄入后所产生的潜在不良作用,这种不良作用产生的可能性,以及产生这种不良作用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剂量反应关系是第二阶段,主要将动物食品链的可疑致病因子进行高剂量的动物实验,通过实验结果来预测对人体低剂量暴露所产生危害的意义,包括剂量反应的外推、有阈值化学毒物的剂量反应关系评价、无阈值化学毒物的剂量反应关系的评价。接触评定是第三阶段,目的是确定风险人群接触动物食品链的可疑致病因子并阐明接触特征,为风险评估提供可靠的接触数据或估测值。风险表征是第四阶段,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定性或定量地确定某规定机体、系统或亚人群发生已知的和潜在的有害作用的概率,及其伴随的不确定性,是健康风险评估的最后总结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