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健康的历史可以分成4个时期进行叙述,包括古代、近代、现代和当代(图1-1)。
图1-1 全健康的学科基础
注 OneHealth:全健康;EcoHealth:生态健康。
古代,医药之父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370年)将“空气、水、土地”记载为可以影响人们健康的环境因素,并提出了“体液学说”。这一学说首次将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问题置于同一语境下讨论。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也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概念,“万物与我为一”。随着17世纪和18世纪早期新自然哲学的兴起,活体动物实验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接受,比较解剖学的进步推动了兽医学的发展,动物医学的理论和实验也逐渐被人类医学接受。18世纪,维克德阿兹尔医生提出了人类和动物流行病和气候与地理条件相关,人类、动物和环境的学科间联系变得越来越紧密。另外,值得注意的是,10世纪末中国就出现了天花人痘疫苗,疫苗的诞生为公共卫生早期预防方向打下了基础。(www.xing528.com)
近代,随着解剖学的发展,兽医学蓬勃发展,与人类医学相互借鉴。1790年,第一个兽医学院建立,但随着学科发展的专业化和理论化,增加了人类医学和兽医间的学科壁垒,双方的跨学科交流逐渐减少。医生着重于人类健康的处理,而兽医倾向于优先处理动物和农业的健康。随着结核病、炭疽、牛海绵状脑病(俗称疯牛病)和狂犬病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重视,德国病理学家鲁道夫·魏尔肖(RudolfVirchow,1821—1902)提出“人兽共患病”一词,并指出“人类医学和动物医学之间没有,也本不应该有明显的界限”,期望促进学科间的交流和讨论。
现代,随着比较医学和公共卫生学科理念的更新,兽医学在医学研究中的地位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卡尔文·施瓦贝教授在《兽医学和人类健康》中多次提到了“OneMedicine”的概念,比较医学逐渐兴起。早期殖民时期的人口流动、国际卫生援助和殖民后重建等历史因素也影响了兽医和人类医学观念上的改变,增加了跨学科交流、早期预防理念和全球合作的必要性。
当代,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事物间存在普遍联系,事物及事物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系统”。欧美国家的部分医学院和兽医学院开始推进学院合并,促进了学科交叉和资源共享。这种针对学科基础教育的交流极大地改变了科研人员的固有思维模式,催生了全健康理念。与学科发展并行的还有医学实践的进步,从疫苗和解剖学的应用到比较医学的兴起,再到如今分子生物学、生物组学和数据科学的迭代和发展,为全健康理念的实践和兴起打下基础。
2.全健康的研究领域
由于单一扁平化的解决问题思路已经不足以应对当前国际上的复杂健康挑战,全健康理念指导人们以一种更立体的方式看待问题。全健康针对交叉学科的研究性质,其定义和边界仍在迭代和探讨的过程中。现阶段,全健康研究方向主要分为3个层次,包括研究、实施和治理。全健康理念的核心研究领域包括耐药溯源、食品安全和气候变化(图1-2)。另外,双学科的交叉也必不可少,是三学科交叉的基础,故衍生出了8项研究子项目,包括:生态与人道灾难、生态与健康修复、环境变化与昆虫迁徙、环境与动物疾病、生物多样性、食源性疾病监控、人兽共患病防治和新发传染病应急处理。以上这些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为治理提供了理论基础。治理方式主要有预警模型的构建与应用、全健康战略政策研究、全健康生物安全保护、全健康传播与大众行为、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和云计算技术应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