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量上去之后,接下来要考虑的是宣传内容。这点要与电影的内容息息相关,因此我中途将宣传的支柱从千寻与小白变成了无脸男这个角色。这样,看到广告的人也许会想:“怎么会有这么奇怪的角色?”内部人员当初也是这种反应。
其实这部作品在画分镜的过程中,内容曾做过一次巨大的变更。宫先生刚开始构思的故事是这样的:
名字被夺走的千寻,被驱使在澡堂工作,不久与汤婆婆展开战斗,然后将她打败。但是后来知道汤婆婆背后有个更强的魔女叫钱婆婆,于是千寻与小白合力再次将钱婆婆打败。千寻拿回了自己的名字,变成猪的父母也恢复了原样……
从宫先生那里听到内容梗概的时候,说实话我一点都不来电。虽然是简单易懂的奇幻剧,但我觉得太简单了。看到我的不满,宫先生当场就想出了新的方案。
“啊,对了!铃木,你记得这家伙吗?站在桥头的家伙。”
宫先生这时说的就是无脸男。他本是众多神明之一,是个连名字都没有的配角。这里宫先生突发奇想,编了一个让无脸男吃下无数东西变得肥大,大闹澡堂的故事。
我个人觉得新故事比较有趣,但是作为一个电影制片人我又开始纠结 了。无脸男这个方案,观众看完之后不会觉得“啊啊,好有趣”然后就这么结束了,因为它变成了一个复杂的电影。
在我看来,无脸男这个角色是人类心中的黑暗面,是心理学中“无意识”的象征。这家伙吞下所有的欲望最后失控,千寻将他镇住,带着他乘坐在海上行驶的列车去见钱婆婆,最后没有战斗就拿回了名字。这是个不可思议的故事,故事类型就与之前的相差甚远。不过,我觉得这才是当代的电影。
乍一看,第一个故事更容易理解,可能也有人会觉得第一个更卖座。何况由宫先生来制作,应该会成为一部有趣的电影吧。不过,它无法成为大卖的电影。为什么呢?因为当中没有与时代格斗的成分。
战后的一段时间内,所有的 日本电影都是以“克服贫穷”为主题。比如说,黑泽明导演虽然拍过古装剧、警匪片、爱情片等各种题材的电影,但他的核心始终在阐述贫穷的问题。
但是随着经济高度发展,到了经济富饶的时代,这个主题就不再适用。黑泽先生肯定陷入了痛苦的抉择。其实我觉得那个时代全世界的电影人都找不到主题,迷失了方向。
这时候,美国人在娱乐电影中加入了哲学成分,就如我之前谈《幽灵公主》时说的那样。(www.xing528.com)
另一方面,随着泡沫经济的崩溃,日本社会氛围明显发生了变化。例如具有象征意义的奥姆真理教事件、少年猎奇杀人事件发生后,心理问题被拿出来大书特书。电影的主题当然也会受到影响。回头再来看,《千与千寻》正是象征那股潮流的电影。而且我发现,与这股潮流抗衡的是《我的邻居山田君》。
不过,用画面来描述心理问题是非常困难的,特别是你如果不想依赖说明性台词和内心独白,那就难上加难。但是宫先生设计出无脸男——一个具体的角色,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而且他还不会让观众意识到无脸男是作品的主题,冷不丁一看还以为是娱乐电影,连创作手法都得到了升华,真不愧是天才啊。
不过话说回来,我又不得不开始操心给孩子们带来的负面影响。不是曾经有孩子被无脸男的内核影响,深陷电影中拔不出来吗?
在我的内心深处,也会有“电影还是越单纯越好”的想法。看完后大呼过瘾就结束了,最多一整天沉浸在各种场面的余韵中,到了第二天全部忘记,恢复日常生活:这样的电影才是健全的电影。
从这一点来看,《我的邻居山田君》是健全的电影。高畑先生有意识地集中描写人们的外在,不涉足人性的内在。我也希望这样的电影能够卖座。
过去惩恶扬善的电影其实都是这种模式。比如说,鞍马天狗[8]打败了坏人,大家都会鼓掌喝彩,带着神清气爽的心情走出电影院。谁都不会在意鞍马天狗内心的痛苦,也没有必要描写。
但是,现在是连娱乐电影都要探讨哲学的时代,连英雄都有内心的阴暗面。以美国的一脉为例,《星球大战》中描写了“黑暗面”(dark side)这种概念。追本溯源,是娥苏拉·勒瑰恩(Ursula K. Le Guin)在《地海战记》中描写的“影”吧?从这层意义上来看,打开潘多拉盒子的是娥苏拉·勒瑰恩。
随着《星球大战》系列在全球广为流传,“影”的概念被大众化。进入21世纪后,翻拍的《蜘蛛侠》和《蝙蝠侠》等美漫英雄片,都以内心的阴暗面为主题。
我没想到《千与千寻》恰巧处于这样的时代。不过我很清楚,包含哲学、生存方式及内心问题的电影更容易卖座。
所以,当宫先生问我“选哪种比较好”时,我的内心虽然纠结,还是选择了无脸男。当然一方面是觉得这边更有趣,另一方面,“卖座”这两个字始终贯穿在我的脑海中。也许是我的内心比较软弱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