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宁波市海曙区马衙街74号的秦氏支祠,南临马眼漕,北靠天一阁东园,东邻闻家祠堂、陈氏宗祠,西挨天一阁书画馆,在天一阁博物馆开放区建筑群中轴线的南端,是天一阁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
秦氏支祠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精湛的建筑工艺而成为南方近代优秀祠堂建筑的代表,成为宁波近代建筑的辉煌作品。2004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祠堂是一种纪念性的建筑,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民众集资修建,用以纪念出生于当地,为官并有建树的人物。另一类则是同一姓氏的族人为祭祀其祖先而立。其用途均为纪念、祭祀、议事、娱乐。这类祠堂建筑的特点是:平面布局多属四合院形式,其建筑规模的大小,是根据族人繁衍人口及权势、财势大小来决定的。
泰氏支祠
宁波是一个工商业城市,近代的宁波商帮对中国商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在商业发展史上有独特地位,秦氏宗族的代表人物、秦氏支祠的始祖秦君安即其中的著名者。宁波商帮在从事商业活动的同时,又受到传统儒家思想与价值观的影响,所以他们在经商成功后,往往把大量:的积蓄携归乡里,用来建造祠堂、庙宇、书院、学塾、桥梁、道路等等,反映了他们处儒、行商两不背离的民俗民风。秦氏支祠便是宁波地区极具代表性的私家祠堂之一,它的建造者秦君安像其他宁波帮商人一样靠经商致富,秦君安的生平业绩具有甬商文化的一些特征,即重利、爱乡、僭越封建礼制等。据宗谱载,秦君安从事贸易诚信无欺,团结在沪乡人,同时善于预测市场,掌握市场动态。经商致富后,曾为家乡赈灾恤贫多作善事。1923年,为光宗耀祖,秦君安返乡不惜重金建造了这座独具风格的祠堂。富丽堂皇的秦氏支祠正是这种遗风的延续,规范的祭祀场所、考究的建筑装饰、精巧别致的戏台等都体现了这种传统观念。秦氏支祠就是在这种理念的驱使下造就的。
自古有“无山无水不成居”之说。秦氏祠堂恰位于风景秀丽的月湖之畔。远处望去,粉墙、青瓦、马头墙、砖木石雕以及层楼叠院、高脊飞檐的和谐组合,突现徽派建筑的基调。整组建筑共三进,坐北朝南,平面布局呈纵向长方形,占地面积2000余平方米。以南北为中轴线,由照壁、门厅、戏台、中厅、后楼、左右厢房组成一个规模宏大的木结构建筑群。秦氏支祠每幢建筑台基从前至后(从南至北)逐幢抬高,使整个建筑群呈前低后高之势。马头墙墙脚用青石砌成须弥座式,墙体素面,水磨青砖砌筑,柱头、额枋、斗拱、椽子等构件采用相同青砖雕刻磨制而成。采用马头山墙的建筑造型,将房屋两端的山墙升高超过屋面及屋脊。为了避免山墙檐距屋面的高差过大,采取了向屋檐方向逐渐跌落的形式,既节约了材料,又使山墙高低错落,富有变化。这原是为了防火,故俗称“封火墙”。祠内朱金木雕、石雕、砖雕、堆作、拷作手艺比比皆是,气势宏伟,一派富丽堂皇。廊墙、隔断墙全部采用拷作法,花式有八六十、正方体等。檐柱全部采用石柱,安四角形雕花磉石,柱上刻对联。廊全部采用卷棚式廊轩;磉石种类繁多,有四角形、八角形、坐鼓式等。位于戏台与正殿间的天井是徽派建筑中最基本的建筑格式,从建筑功能上看,这种设计不但使得屋内光线充足,空气流通,且有利于排水。据说这叫“四水归堂”,寓意肥水不流外人田,雨天周边的水会通过天井流入自家的地井中,这充分体现了甬商文化中的精打细算、重利的特点。戏台卷棚盘龙结凤,雀替、台梁精雕细刻,镂空技艺卓绝,飞檐阳刻技艺高超。周边厢房均为二层,为家属看戏之处,可以想象唱戏之时,锣鼓喧天,热闹非凡,盛极一时。历经岁月沧桑,该祠堂曾作为医药仓库办公之用,尽管维修前历史痕迹显现,但祠堂文化风韵犹存。
祠堂整体的建筑结构沿用了清末徽派的建筑风格,并与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相结合,产生了精致、富丽但不失儒雅的效果。
祠堂建筑运用宁波独具一格的朱金漆木雕工艺:朱金漆木雕,简称“朱金木雕”。它是以樟木、股木、银杏等优质木材为原材料,通过浮雕、圆雕、透雕等技法,雕刻成各种人物、动植物等图案花纹,运用贴金饰彩,结合沙金、碾金、碾银、沥粉、描金、开金等工艺手段,撒上云母或蚌壳碎末,再涂上传统的中国大漆制成,图案造型古朴,刀法浑厚,金碧辉映。古有“三分雕刻,七分漆匠”这句话,是宁波朱金漆木雕艺人的经验总结。可见木雕和漆工必须通力合作,才能造就朱金漆木雕工艺的完美。朱金漆木雕的特色主要在于漆(即漆料和漆艺)而不在雕。由于依靠贴金箔和漆朱红进行装饰,因此其雕刻并不十分精细,但漆工的修磨、刮填、上彩、贴金、描花却十分讲究。正是这种工艺使朱金漆木雕产生了富丽堂皇、金光灿烂的效果。秦氏支祠的戏台,可以说是整座建筑中最华丽的部分,它与门厅连为一体,平面呈正方形,处处是精美的朱金木雕。戏台面阔、进深各为5.9米,建筑面积30.2平方米,是一个“虚华实境”的特殊天地。它的“天”就是戏台上方的穹形藻井,俗称“鸡笼顶”,设计最为巧妙。由斗拱花板昂嘴组成的16条几何曲线盘旋而上直至穹隆顶会集,中间覆以“明镜”,仰视如步入奇妙境界。“地”即是正方形戏台,反映了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戏台三围为美人靠,间隔朱金木雕吉祥图案的节子,栏杆上四周刻有坐狮,下围板饰朱金木雕通体莲花纹和几何纹。戏台后装有高浮雕贴金屏风门八屏,图案一面为八仙过海,另一面内容有凤凰牡丹、鹳梅报春、莲叶花草等,将中国的传统故事以及风俗风情融入其中。油饰为广漆、贴金、拨朱、上彩,显得富丽堂皇、高贵典雅。(www.xing528.com)
祠堂还反映了宁波精湛别致的砖雕艺术。砖雕是中国传统建筑特有的一种装饰工艺,与木雕、石雕合称为“建筑三雕”,并在工艺和造型上相互借鉴。中国砖雕历经千年演变,技艺炉火纯青,文化沉积厚重,风格流派众多。南方砖雕技法丰富,造型精致,层次感强,风格或典雅或绮丽,颇具阴柔之美。秦氏支祠的砖雕颇具特色,在屋脊、照壁、花墙、漏窗等处嵌以各种砖雕的人物故事和吉祥图案,造型生动逼真,雕刻刀法细腻圆润,独具风采。
在第一进门厅的正脊中饰“慎、终、追、远”四块刻字砖雕,垂脊饰人物与瑞兽,正吻为卷龙;第二进正厅的正脊中正面饰“双龙戏珠”,背面饰“凤穿牡丹”砖雕,正面刻有“保、世、滋、大”,背面刻有“暗八仙”,正吻为卷龙;第三进后厅的正脊中饰“淑、慎、世、泽”四字;戏台的正脊中堆塑“福禄寿”三星,戗脊、垂脊处均饰瑞兽,正吻为卷龙;第二进厢房的正脊中亦刻有“福禄寿"三星,旁刻“保"、“世”、“滋"、“大”等字;犹存堂的正脊为四线连球脊,中间堆塑“福禄寿”三星,旁砖雕“克"、"昌"、"厥"、"后”,几乎每一处屋脊都有精湛别致的砖雕工艺。由此,秦氏支祠的砖雕艺术中对儒家思想以及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渗透可见一斑。
秦氏支祠的照壁是具有屏障功能的独立墙体,呈八字形,全长9.789米,中间3.94米,两边分别为1. 944米。中间屋脊上皮离地面高6.79米,两边屋脊上皮离地面高5.05米。下础采用青石须弥座,高0.9米,厚0.45米。勒脚雕凹、凸线,刻节子。墙体正面用磨成砌体,背面用拷作法,正中堆“福”字,花式为八六十。檐口全部用仿木式砖雕进行装饰。砖雕的装饰重点在壁身部位,用线脚围成方形“池子”,再以四角的“岔花”衬托“中心花,,.斗拱采用单翘单昂五踩带枫拱。歇山顶,翼角起翘,正吻为卷龙。筒瓦屋面连球四线脊,正脊中堆塑“福禄寿”三星,背面堆“奎”星,脊边磨成上雕有仙鹤、蝙蝠、大象等,造型较为别致,工艺手法高超。
厢房的花墙上雕饰的纹饰中暗藏透雕孔洞,以便散发潮气。图案内容有《婴戏图》、《渔樵耕读图》和《岳飞传》、《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故事,以及龙凤呈祥、喜鹊登梅等吉祥图案共百余幅,这些图案细腻华美,对建筑起到了升华作用,图案题材和形式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和丰富的寓意,把人的情感和祈愿寄托其上,使之具备了长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祠堂还有繁褥工整的石雕艺术。石雕有圆雕、浮雕、透雕等,多用于牌坊、民宅的基础部位、碑刻等处。石雕艺术不仅受限于材料性能而且受到建筑构件功能的约束,加之各种石质性能不同,要求构图、造型、雕刻方法具有极大的适应性,只有因地制宜,才能因材施艺。秦氏支祠的石雕作品多见于石柱、柱础和祠堂正门的基础部分。祠堂的正殿及后殿的石柱都采用楹联柱。12条以隶书、楷书及行书的字体刻画出的楹联,在字数、字形、字义上自然形成两两相对、左右均分承显对称、和谐之美,前檐石柱中,明间书“荷前朝北阙,酬庸荣膺雀服;俾后世西湖,承祀群效骏奔”。次间书“系出雄封,驷铁车邻存旧俗;祥征异政,麟游凤集缅前贤”。油饰为暗红底色,上广漆、贴金、拨朱、上彩。内容大都赞美秦氏家族幸运中举得官在祠内配受享祭,而子孙受到荫隙,隐含感谢皇恩浩荡之意。而石柱的下端柱础上雕刻纹饰则显简洁古木卜。秦氏支祠众多柱础的形状可分为:大小弧瓣形、圆柱形、圆弧四方形三种。六等分、八等分的弧瓣形外形似扁圆形,在凸出的扁圆部分雕刻着花草纹饰;圆弧四方形的柱础即在原先垂直的四个面作了圆弧形的变化,方正且圆润。础身绘有花草、如意纹。“门当户对”前有抱鼓石一对,直径1米,高2米。石鼓圆大但不作任何装饰,在“秦氏支祠”匾额的映衬下庄严而大气。
歌德曾赞誉“建筑为凝固的音乐”。它可以像音乐那样唤起人们的美好情感,其本身即具有形体组合的和谐与韵律美,又同时具有技艺创新而产生的新奇美。这就足以说明作为“凝固的音乐”的建筑,能使设计思想、技术手段和艺术形象结合为一个整体,并为其实用的设施功能服务。秦氏支祠这座融古雅、简洁和富丽于一体的近代建筑,以其结构合理、布局协调、清新典雅而著称。同时,精湛的传统工艺中所散发的古朴典雅的文化内涵,也传达了一种独特的建筑旋律。秦氏支祠不仅成为宁波祠堂建筑的优秀代表,也是研究20世纪20年代建筑和工艺雕刻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