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州碑林的形成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33年至1935年的天一阁维修时期,这些碑主要来源于宁波府学。宁波府学是碑碣集中的地方,其中有府学自身的碑和1928年坠城时发现的各地残碑,后因宁波府学原址改建为公共体育场而迁移到了天一阁。一部分由于是双面碑则耸立在尊经阁前后,同时将部分残碑和帖石嵌入天一阁前围墙中,所有这些碑构成了“明州碑林”。“明州碑林”四字由浙东著名书法家钱罕先生书写。这是明州碑林形成的第一阶段。
明州碑林
明州碑林形成的第二阶段在1999年以后,主要为80年代开始的东园建设阶段。新中国成立以来,天一阁工作人员不断寻访断碑残碣,至1974年,将原宁波府城隍庙、邺县县学的36方碑和从各地新收集的30余方碑一并嵌入东园围墙,成为明州碑林的延伸,构成了今天天一阁明州碑林的布局。
明州碑林共由173通碑组成。年代最早的为宋碑,共8通,占4.6%,其中又以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的《众乐亭诗刻》为最早。该碑原在月湖贺秘监祠内,新中国成立后迁入天一阁。碑上刻有钱公辅、王安石、司马光等15人的诗词共计20首。最晚的为1988年立的《天一阁东园记》,系陈从周撰、沈元魁书、顾廷龙篆额、张根方刻字。碑文记述了天一阁东园的建设情况。
明州碑林的内容大多为书院学校碑,其余的内容有谕告规约、祠庙寺规、法帖图像、墓志杂事等,可以归纳为五大类:
一、学校教育
宁波自唐代开始便有夫子庙,于是出现庙学混一的文化现象,到了宋代建立学府后,规模完备,文化发达,人才辈出。碑林中保存了自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至光绪二十四年,前后16次重修府学的碑记。还有格言碑、学山碑、进士题名碑等,反映了学校教育的内容、经费来源和人才培养情况。如《宁波府儒学进士题名碑》,便记载了明初至嘉靖二十九年间本府考中进士的名单。
二、人物传记资料(www.xing528.com)
《唐刺史吴侯庙碑》、《送张循王庙碑》、《方国珍德政碑》、《庆元路总管王侯去思碑》以及明清时期的几方墓志铭,都记述了传主的生平事迹以及后人的评价。
三、经济史料
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明州治所从小溪移至三江口,从此手工业、商业和海外交通贸易便迅速发展。宋代经济十分繁荣。碑林中有十余方清代官府“勒石永禁”的告示碑,其中十方从多方面透露了自咸丰九年至光绪二十三年这近半个世纪中,宁波部分手工业工人罢工,引起劳资纠纷的情况。先后参加罢工的有做袋工、穿蓑工、打花工、烟工、伞工、做鞋工、磨工等,他们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要求增加工资,有的还提出增加酒钱以改善生活条件,结果都被官府禁止。这些告示碑具体反映了清末宁波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状况,同时还记述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社会腐败现象。
四、近代反帝斗争史料
例如《镇海防夷图记》和《镇海防夷图记书后》两碑,总结了这次战役取得胜利的经验。《镇海防夷图记》碑文引用了亲自参加战役指挥的浙江提督欧阳利见的原话,认为在进攻和防御的战术方面借鉴了福建马江战役的经验教训,利用尾锚稳定战船提高炮弹的命中率。又散数旗帜,使“敌不能窥我之虚实,以专用其锐;而我常能出敌之不意,以间用其奇……”碑文由孙衣言作于光绪十二年九月,文末记载了十三位参战将领的名字,次年刻石,离战役结束不久,比较真实可信,是重要的近代史史料。
五、文学艺术资料
碑碣原以记事为主,但有的碑由名人书写,碑上或加以雕饰起美化作用。例如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众乐亭诗刻》集刻了明州守钱公辅与王安石、司马光等十余人的诗篇。南宋嘉定三年(1210年)《耕织图诗》,为文学家楼钥七十四岁时所书。有的本属法帖,有的属绘画雕刻,都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价值。故此,我们把这些珍贵的石刻文献称为刻在石头上的地方史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