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天一阁藏书楼的壮丽景致

天一阁藏书楼的壮丽景致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于是便有了独立收藏书籍的楼阁——天一阁。天一阁的建造约从嘉靖四十年开始,至嘉靖四十五年完成,历时五年左右。有关天一阁藏书楼命名的由来,虽没有确切的记载,但从众多文人的传记及乾隆皇帝的御笔中,得以知晓天一阁命名的由来及藏书楼格局的独特之处。据说范钦是受到元代文人揭文安公所写的《龙虎山天一池记跋》影响,取其四字“天一生水”。后人便把它概括成:“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天一阁藏书楼的壮丽景致

范钦辞官归里后全力投入到藏书的搜集和整理,随着藏书的不断增多,也为了远离火源,使藏书得以永久保存,范钦曾动了不少脑筋。尤其是离他家不远处的丰坊万卷楼不慎失火,触目惊心,教训深刻。他总结并借鉴了历代藏书楼的经验教训。他首先注意书楼的防火安全。于是便有了独立收藏书籍的楼阁——天一阁。天一阁的建造约从嘉靖四十年(1561年)开始,至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完成,历时五年左右。有关天一阁藏书楼命名的由来,虽没有确切的记载,但从众多文人的传记及乾隆皇帝的御笔中,得以知晓天一阁命名的由来及藏书楼格局的独特之处。据说范钦是受到元代文人揭文安公所写的《龙虎山天一池记跋》影响,取其四字“天一生水”。而“天一生水”之说在我国《周易》郑康成注里便有注解:“天一生水于北,地二生火于南,天三生木于东,地四生金于西,天五生土于中。阳无耦,阴无配,未得相成。地六成水于北,与天一并1天七成火于南,与地二井,地八成木于东,与天三并,天九成金于西,与地四并,地十成土于中,与天五并也……”这阴阳五行之说颇为玄奥,一般人不易理解。后人便把它概括成:“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清高宗弘历的《文源阁记》曾记云:“藏书之家颇多,而必以浙之范氏天一阁为巨擘,因辑《四库全书》,命取其阁式,以构皮贮之所。既图以来,乃知其阁建明嘉靖末,至于今二百一十余年。虽时修葺,而未曾改移。阁之间数及梁柱宽长尺寸,皆有精义,盖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意。”从《文源阁记》中不难看出乾隆皇帝为度藏《四库全书》,对二百余年前的天一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大加赞赏。

天一阁藏书楼(www.xing528.com)

天一阁的建筑初看极为普通,与江南一般民居别无区别。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范钦有意将藏书楼的两层木构建筑寓为天与地。不但依据古书上“天一生水”的说法,取“以水制火”的意思,移“天一”两字命阁,而且还取“地六成水”的意思,来进行书楼的布局设计。他打破一般建筑物忌用偶数的格局,把书楼分建六间,东西两旁筑起封火墙,在楼下中厅上方的阁栅里,绘了许多水波纹作为装饰;楼前还凿一池以备蓄水防火,这些都充分反映了他期望书楼免于火患的愿望。说来也怪,历经几百年的沧桑竟然未曾引起过一次火灾,成为中国藏书史上的一大奇迹,为皇家和民间私藏所仿效。清康熙四年(1665年),在藏书楼建成百年之际,范钦的曾孙范光文在阁前设计建造了园林,用海礁石堆积起来“九狮一象”、“福禄寿”等造型的假山,体现了建造者丰富的想象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