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范氏故居:历史悠久的名胜

范氏故居:历史悠久的名胜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范氏故居原系范氏东厅,是其家族的生活区域,故居处于高墙围绕的天一阁藏书楼之外,将生活区和藏书区隔离是范钦为保护藏书而作出的精心安排。走进范氏故居,我们看到的是范钦70寿辰的画像。宗尹的大儿子仍居住在河南邓城,三儿子迁居至湖北枣阳,另两个儿子因范氏家谱中没有记载故无法查考。嘉靖大怒,命人将范钦当场廷杖并投入大狱。后因郭勋的嚣张气焰遭到御史大夫们的联名弹劾,范钦才得以昭雪。

范氏故居:历史悠久的名胜

范氏故居原系范氏东厅,是其家族的生活区域,故居处于高墙围绕的天一阁藏书楼之外,将生活区和藏书区隔离是范钦为保护藏书而作出的精心安排。

走进范氏故居,我们看到的是范钦70寿辰的画像。

范氏故居

通过天一阁范氏一族世系表,我们能了解范氏十三代书香的传递史。《范氏支谱序》开篇就这样写道:“吾族自南宋朝仆射公讳宗尹由河南邓城迁于鄞,至明嘉靖十六世祖侍郎公讳钦分居于月湖西偏,治第宅,构藏书阁,是为四明望族……”故此,追溯范氏家族根源应从范宗尹开始。范宗尹是北宋末期徽宗年间的进土。金兵铁骑南下,范宗尹追随高宗赵构南下,曾历任参知政事、尚书右仆射兼枢密院事。宗尹生有五个儿子,其中第二个儿子范公麟,跟随父亲一起护驾南下,范公麟到南方后娶了丞相魏杞的妹妹为妻,因魏丞相一家住在鄞县,所以就选择在鄞县定居下来。宗尹的大儿子仍居住在河南邓城,三儿子迁居至湖北枣阳,另两个儿子因范氏家谱中没有记载故无法查考。公麟实际上是迁甬范氏的第一代,然而他一定要推崇其父宗尹为始祖,自己就退居为第二代了。从范宗尹算起,到范钦之父范璧为止,共传十五世,其间有名的人物不多,取得进土功名的只有一人,中举包括被选拔为贡生在内一共也只有三人,举荐为贤良方正的有两人,担任过大大小小官职的,官衔均在八九品以下的亦不过九人。但是,范家世代都始终选择了走科举成名的道路,就连范门女子也大多嫁给府、县学的庠生。第十六代范钦就是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出生的。

范钦从童年时代起就受到祖父范沂的熏陶和教诲,一边在私塾就读,一边由祖父对他进行家教。因此,他在经学和策论等方面打下了比较扎实的基础。嘉靖七年(1528年),范钦参加戊子科乡试,以七十名的成绩中举,是年范钦二十三岁。中举以后,范钦愈加废寝忘食、勤勉苦学,于嘉靖十一年(1532年)进京参加全国性的统考——会试,结果以一百七十八名的成绩考中贡士;紧接着是殿试,他发挥了攻读《书经》、谙悉历史的特长,在策问答卷中,鉴古论今,深得试官们的好评。范钦被选入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十八名,是年范钦二十七岁。同年,范钦被派往湖北省随州担任州一级地方长官,从此便踏上了官宦之路。

范钦在二十余年的官宦途中,足迹几乎遍布大半个中国。北至陕西、河南,南到两广、云南,东到福建、江西,都有他的足迹。而且任职之处都是边陲重地,可见当时的朝廷对其是非常重用的。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由于他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抗倭有功,被提升为兵部右侍郎。

范氏故居内景

1.关心民瘼、公正执法的青年州牧

范钦担任州一级地方长官——随州知州期间,关心民间疾苦,严于律己,公正执法,重视社会治安,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吏胥们不敢胡作非为,因此深得民心,群众口碑甚佳。由于从少年时期起就养成了酷爱读书、藏书甚至刻书的浓厚兴趣,在做地方父母官的同时利用公余之暇,他校刻了《王彭衙诗》九卷。从此以后,他随时随地留意书籍的访求和聚集,由此表现出了这位年轻的官员锐意进取的精神。

范氏故居内景

2.不畏权贵,敢于同皇亲国戚斗争

嘉靖十五年(1536年),范钦因政绩优异,经朝廷考察,由吏部钰叙并奏呈皇上批准,升任为工部员外郎,这是一个管理朝廷建筑工程的官职。范钦分到的任务是管理紫金城内外宫殿、庙宇和皇陵的建造。当时大工程任务接二连三下达,总负责官员是武定侯郭勋。他在当时是皇亲国戚,又是手握兵权的后军都督,骄横跋扈,朝中人人都惧怕他。当时郭勋与监工太监狼狈为奸,克扣工匠工资,虚报名额,冒领材料为其建造豪宅。刚直的范钦恪守自己的职责,稽核开支和用材数量,为此,郭勋怀恨在心,指使党羽上奏嘉靖,污蔑范钦故意拖延工期,置圣旨下达的任务而不顾。嘉靖大怒,命人将范钦当场廷杖并投入大狱。后因郭勋的嚣张气焰遭到御史大夫们的联名弹劾,范钦才得以昭雪。那段经历使范钦在朝廷中以敢于“抗武定侯者”出名了。为了充分揭露郭勋的丑恶面目,更为了证明自己是被陷害而蒙受冤屈,范钦千方百计搜罗到《奏进郭勋招供》一书,既满足了他的藏书需要,又留下了确凿的证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此书对研究明史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手资料,从中可以看出明朝贪官污吏滋蔓的状况,从而寻找到政治腐败的根源,因此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文物价值。

3.赣闽粤抗倭的组织者和指挥者

嘉靖十九年(1540年),出狱后的范钦被重新起用,授予江西袁州知府一职。在袁州担任四年知府期间,他不但为群众减税,还重修了韩文公庙、城墙、军器库等,深受民众的喜爱。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范钦荣擢江西九江兵备副使(九江是仅次于省府南昌的政治、经济、军事重镇)。时值倭寇攻击我国沿海商舶,侵占沿海城乡,尤以闽浙受害最烈。为此,朝廷在沿海增筑卫(指挥使所在防地)、所(指挥所)、司(巡检司)、堠(哨所),仅福建沿海,就有三百余处。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范钦受命为副都御史,巡抚南赣,提督南赣及汀、漳、潮、汕、惠、韶、南雄郴州等州郡的军务,其辖区跨涉四省。嘉靖三十九年八月(公元1560年9月),范钦在南赣上任期间,对所属官员都进行认真考核,依照其业绩、操行,及时奖能罢庙,严惩顽劣渎职者,从他的许多奏折中可以看出他一丝不苟的态度。范钦抗倭着重于标本兼治,外御倭侮,内防动乱,为保障社会和海疆安宁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据光绪《鄞县志·范钦传》记载,他先后剿灭了李文彪、冯天爵等著名匪帮。由于范钦能以身作则,善于团结协调,致使抗倭斗争能积小胜成大胜,凋敝之民生也有了一定程度的转机,范钦因功升兵部右侍郎。

范氏故居内景

正如古人所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范钦擢升兵部右侍郎后,果然招致了某些科道御史的弹劾,于是便得到了皇帝的一道圣旨:“扬伊志回籍听勘。”范钦被劾的具体事实是什么,现存史料中都查找不到,但回籍听劾之后,便没有了下文。这对范钦的打击实在太大了,56岁正是他宦途一帆风顺、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一时失落之感自在情理之中,但经过短暂的思想斗争和情绪调整,他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和目标。有了理想和追求,就有了人生价值和不断进取的动力。在他最后的二十五年生命中,在另一个天地里,他继续充分施展才华。所以,他的晚年生活非常充实,因为有他的藏书事业。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说的:“好事流芳千古,良书播惠九州。”(www.xing528.com)

天一阁珍藏的范氏手迹《自书诗翰卷》(又称《范钦诗翰长卷》,是范钦遗留后世最完整、最主要的书法作品,属国家一级文物。

《长卷》为纸本,经装裱后,其高度为27.3厘米,长度为519.5厘米,称为长卷,名副其实。《长卷》内容是范钦自撰并亲笔用行草体缮写的诗稿,全卷二百余行,每行十至十二字不等,共二千余字。卷首以古乐府体《长相思》开篇,卷末题“东明山人稿福州”及“万历辛巳夏五月朏”(“朏”为农历每月初三日代称),辛巳是万历九年(1581年),此时范钦已七十有六,可见是他晚年成熟时期的书法作品。铃有“范钦私印”朱文微型章及“范氏安卿”、“司马之章”两枚白文方印。《长卷》中的三十一首诗歌均收在范钦自撰、最后由范大冲印行的《天一阁集》之中,但卷中文字与刻本中的个别字句略有出入。

《长卷》书写于万历九年(1581年),《天一阁集》正式出书时间为万历十九年(1591年),晚于《长卷》问世十年,估计在范钦七十六岁之后又对《天一阁集》作了个别修改。《长卷》原未命名,时任上海图书馆馆长顾廷龙先生用他擅长的古篆写下了“明天一阁主人范东明遗墨”的卷首题名,落款是“一九七八年三月顾廷龙敬题”。同年同月,书法大家沙孟海先生闻讯嘱咐送至杭鉴赏观摩,又为之题跋,跋文长达二百余字。沙先生盛赞此卷当“与万卷图书并传不朽,亦盛世之佳话也。”尾题“一九七八年三月沙孟海获观于西湖寓所,试万历墨记之。”最后他盖上了“孟海题记”朱文方印及“沙文若”白文方印。相隔仅数月,赵朴初先生偕夫人来天一阁访问,细细品味了《长卷》的书法艺术和诗作内容,当即在天一阁的庭院中设几展纸濡墨挥毫,书就对联一副:上联为“书卷留天地”,下联为“谈笑泯干戈”。上、下联均注有小字数行,文日:“顷至天一阁,览群书及前贤字画,又见范东明先生手书诗卷有‘戈矛只在谈笑间’之句,诸同志嘱书联留念,因拈此两句奉请教,时在公元一九七八年十一月八日";下具名并铃“赵木初印”白文方形章。因为范钦《长卷》中《有车篇》内有“人心险巇不可测,戈矛只在谈笑间”之句,展示了范钦对官场和社会上复杂的人际关系的深深感喟,抒发心声以为诗,朴老则反其意而用之。次年,陈从周教授来阁索观司马公《长卷》,欣赏后即兴吟题七绝一首,书附诸公题跋之后。诗日:“高阁凌云曲水涯,名园兰笔石阑斜。东南文物知何许,把卷低徊忆范家。”以上几位大师名家的题字、题跋,均着墨于司马公的藏书业绩和诗卷中若干哲理思想的评价,值得我们后人深思。

范钦诗翰长卷

天一阁主人原有藏书7万余卷,他不仅藏书,还利用手头藏书刻印书籍,传播文化。明代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当时不但诸藩府刻书竞相攀比,坊刻及私人刻书也蔚然成风。天一阁主人范钦是当时南方版刻事业卓然成家之一,天一阁的刻书规模,我们可以从他所刻书上记录的大批写刻工人姓名中得到佐证。书中记着姓名的写工有近四十人。其中《稽古录》一书的刻工就有二十五人。范钦从事刻书活动,是从他从政时开始的,女口《王彭衙诗》九卷(版佚,书藏南京图书馆),是范钦任随州知府时所刻;如《熊土选集》一卷(版佚,书藏北京图书馆),为范钦任袁州知府时所刻;又如《阮嗣宗集》二卷(清光绪薛福成《重编天一阁见存目录》有载),是范钦官江西时所刻。归里建阁,范钦有较多的时间兼顾到刻书事业,使之形成规模,他主要校订刻印了《稽古录》、《范氏奇书》。

范氏奇书

《范氏奇书》,包括了《乾坤凿度》、《周易乾凿度》、《周易古占法》、《周易略例》、《周易举正》、《京氏易传》、《关氏易传》、《麻衣道者正易心法》、《穆天子传》、《孔子集语》、《论语笔解》、《郭子翼庄》、《广成子解》、《三坟》、《商子》、《素履子》、《竹书纪年》、《潜虚》、《虎铃经》、《两同书》等二十一种。

《范氏奇书》这个名称,最初见于《澹生堂书目》。

明代万历年间,浙江绍兴的藏书家祁承燥的《澹生堂书目》中创立丛书类,其中著录《范氏二十种奇书》,实际只有十九种。因为《澹目》著录不完备,所以后人就进行了必要的校补。女口《奕庆藏书楼书目》补上了《两同书》,而《汇刻书目》却补上了《虎铃经》。清嘉庆四年,桐川顾修编《汇刻书目》,称:“范氏二十种奇书,明鄞范钦天一阁校刊。”子目除《澹生堂书目》所列十九种外,增加《虎铃经》,补足为二十种。到了道光二十七年,刘喜海编《天一阁见存书目》时,方在例言中说道:“范司马曩刊二十种奇书,见《汇刻书目》,遇此等书皆注明二十种奇书之一。”光绪十年薛福成编《天一阁书目》时,依据汇刻书目所录子目,在卷末附《天一阁校刊二十种奇书之一》,并谓:“右二十种皆阁中校刊,版本至今尚存,《汇刻书目》题目奇书,今验版式俱同,而奇书之名未知何据。”上述两种天一阁书目,仍将这二十种书按单行本分类编目。

《范氏奇书》原书上既无总目,又无总序,所以后人在编制图书目录时,著录的子目就稍有不同,有的称二十种,有的称二十一种,所著录的子目也有所不同。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图书馆编印的《丛书综录》,在著录时仍为二十一种。

综观“奇书本”的特点,显然有两条:一为范钦所手订,或具名,或具号,名字前或冠以籍贯,或冠以时代,落款格式与原书著者的题法相称;二是版式相同,即半页九行,行十八字,白口,左右双边。对照"奇书本”的上述两个特点,天一阁的专家经过多年整理研究,发现被《澹生堂书目》和《汇刻书目》著录的《元包经传》和《元包数总义》,虽是天一阁刻本,但未经范钦,手订,版式也不同,故不宜列为“奇书本”。此外,《两同书》和《新语》两书却符合上述特点,应予补入。这样,《范氏奇书》的子目,即为上述所列的二十一种刻本。

至于丛书的名称,也有各种不同的叫法。《范氏奇书》这个名称,最初见于《澹生堂书目》。然细查原书,未见有总目或总序,在早期的天一阁书目里也均未作丛书著录,直到《汇刻书目》刊行以后,嘉庆十三年阮元编《天一阁书目》时,仍作为单行本分别收录在各类之中。因此可以推断,《范氏奇书》这个称号并非范钦自定,而是祁承㸁所加。《奕庆藏书楼书目》称为《范子杂汇》,《丛书集成初编目录》称为《范氏二十一种奇书》,《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称为《天一阁奇书》,《丛书综录》称为《范氏奇书》。现仍以《范氏奇书》名之,既采用了《丛书综录》的著录法,又因为《范氏奇书》这个名称与最初记载的《澹目》相一致,把种数著录在书名之后,更出于全国善本书目著录条例的规定。

《范氏奇书》何奇之有?从内容上看,可谓无奇不有,二十一种书籍中有七种是直接研究《易经》的,有四种与道家学说有关,有兵家、法家的著述,还有讲儒道互通的著作,特别是有关易学与道家的书籍,给人以神奇、深奥之感。从书籍流传情况看出,丛书收录的大多是比较罕见的古籍。在二十一种著作中,除《穆天子传》、《素履子》两种早于《范氏奇书》被收录于明正统刊刻的《道藏》外,其余十九种均为《奇书》最早收录。女口《周易古占法》,“奇书本”为首刻本,《商子》、《竹书纪年》,据《中国古籍善本目录》,“奇书本”均为最早刻本。《乾坤凿度》、《周易乾凿度》均为《永乐大典》所载,流传甚罕。一九三五年商务印书馆编印《丛书集成》,在提要中说:“范氏二十一种奇书,六十五卷,明范钦校刊。……钦喜购书,筑天一阁以藏之。此集为钦所手订,世知宝贵。……内如吴陆绩注之《京氏易传》、唐郭京之《周易举正》,唐赵蕤注之《关氏易传》,皆不易得之书,正不能以其偏重而少之耳。”有些著作如果不是范钦辑录校订刊刻,今天已很难见到或已无法见到了。根据调查,目前收藏《范氏奇书》的,仍以天一阁为最全。《范氏奇书》为天一阁所刊刻,历经四百余年“五大劫难”,流失、虫蛀、破损在所难免,经阁内专家多年寻访、配补、修”,终成全帙,尤显珍贵。

天一阁博物馆馆长虞浩旭

出版座谈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