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视觉到内心再到实践,探索竹艺之美

从视觉到内心再到实践,探索竹艺之美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讲的是中国画创作中的构思阶段,是艺术孕育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我们对社会生活中的对象进行细致的观察、体验,总结出规律的阶段。

从视觉到内心再到实践,探索竹艺之美

1.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

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讲的是中国画创作中的构思阶段,是艺术孕育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我们对社会生活中的对象进行细致的观察、体验,总结出规律的阶段。我们以竹子为例,讲一下竹子的创作过程。

“眼中之竹”是自然界中存在的竹子,是最原始的生活素材画家对生活中的竹子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后,在脑子里形成了一个最初的关于竹子的外在特征与结构。竹子是由竹竿、竹节、竹枝、竹叶等组成的。竹枝从竹节处生长,底部的竹竿稍粗壮,越往上生长会变细,竹节会变长。小竹枝生长于节与节的连接处。竹竿挺拔、修长,四季青翠,凌霜傲雪,倍受中国人喜爱。正是因为具有了这样的外形特征,竹子与梅、兰、菊一起,被赋予了人格的力量,以寓“君子之风”“君子之意”“君子之德”,表现出正直的、虚心的、有节的、挺拔的、坚强的性格或化身。竹子受画家喜爱,多半原因也是在此。画家在绘画中,也多半带有赞美的成分在里面。

“胸中之竹”是在“眼中之竹”的基础上,对“眼中之竹”进行美化,它所表达的是画家本人对竹子的认识和思想感情。或者说,实际上也是画家造型的手段、方式和方法。这一步,是画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胸中之竹是在磨墨、展纸、落笔的过程中的“倏作变相”。

2.从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

从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讲的是中国画创作中的传达阶段。实际上就是画家本人通过创作所需要的物质材料为载体,即笔墨纸砚的合理选择,经过画家本人对审美意识的再创造,将“胸中之竹”的无形的、抽象的、感触不到的理性分析变成有型的、具体的、可视的形象的过程。

“手中之竹”是“胸中之竹”的进一步升华,是艺术创造的物化阶段,将存显于大脑中的胸中意象,通过物质材料(笔墨)和技巧手段转化为“可观”“可听”“可感”的“墨象”,即艺术作品。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着情感的持续涌动,将对胸中意象一次次的投射、验证和调整、补充,跃然于物质化的实在状态。物质材料是付诸“手中之竹”的基本条件,而决定艺术生命的是“技艺的高峰”。“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显然,“手中之竹”是非艺术的技艺所能作为。

艺术创作的灵感源自对自然事物之观察、体悟与冲动;然后由“胸中之竹”进入创作酝酿构思,形成腹稿;“手中之竹”是艺术创作付诸的实践,即从“眼中之竹”获得其“形”,“胸中之竹”酿就其“意”,“手中之竹”行诸其“言”或之“象”。

纵观艺术作品的生成,“手中之竹”虽来自“眼中之竹”,却非自然物象的复写,而是经过艺术家的心性浸入、精神观照,获得对竹的“神理”的某种妙悟之后的创造。其中渗注了艺术家的主观个性因素,包括审美品愫、人格品质、生命取向、文化养成、习惯驱动、情感意志等。

只有从生活中获得至真至深的生命体验,只有在艺术结构中形成成熟的酝酿构思,只有在不断的技艺磨化中达到技术的高峰,才能水到渠成,产生创作的“勃兴”,达到“笔下墨走”“满纸烟云”的境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