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考纲考点】
1.教育活动设计的类型。
2.综合性教育活动的设计理念、原则和策略。
3.综合主题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要点。
4.区域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要点。
【历年真题再现】
【2015上】16.某幼儿园的院子里有几种高大的树,也有一些比较低矮的灌木。请你结合院子里的这些资源,设计一个题为“幼儿园的树木”的中班主题活动方案(含3个子活动),要求写出总目标,每个子活动的名称、目的和主要环节。
【考点】幼儿园活动设计(主题活动)
【本节备考指导】
本节内容集中体现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新理念背景下的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一个十分关键的词汇就是“整合”。目前的教育重点不是分科教学,而是依据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贴近幼儿的生活开展综合性、整合性的教育。其中,主题活动和区域活动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两种非常有效的形式和途径。
学习本节,要在领会“领域整合教育的意义和方法”“综合性主题活动的意义”“综合性教育活动的设计理念、原则”的基础上,熟悉综合性主题活动和区域活动的特点、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教育活动设计的类型,掌握综合性教育活动的设计的策略、综合主题教育活动和区域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要点,并能够分析和设计适宜的综合主题教育活动和区域活动。
重点:综合性教育活动的设计理念、原则和策略,容易考简答题和选择题。
难点:主题教育活动和区域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要点,容易考分析题和设计题。
复习注意事项:学习这一节,要深刻领会幼儿教育的“整合”性。而本节着重介绍的主题活动和区域活动设计,如果考设计题,应该是难度最大的题目,需要考生具有综合性教育活动设计的理念和能力。主题活动是围绕一个中心,在一段时间内开展的综合活动,重点需要时间的合理安排和分配;而区域活动是以空间分割为典型特征,通过材料的投放和幼儿的自主操作去实现整合性教育,重点需要考虑材料投放的适宜性和目的性等。理解两者之间的区别,能够在设计和分析中获得高分。
经常考的考点:主题活动和区域活动的设计。
容易出错的考点等:分析教师在主题活动和区域活动中的教育行为,回答这类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在参考理论知识点的基础上,根据整合性教育的特点和原则进行发挥,但千万不可在基本理念上出错。
【命题考点精讲】
命题点1:教育活动设计的类型
(1)分学科式教学活动: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它把有价值的知识系统化,形成一定的科目或学科,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已达到教育目标的课程,如学校一般开设计算、语言、常识、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
(2)按领域分类的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活动,是学科知识的综合,更是幼儿园一日生活的综合。《纲要》在“教育内容与要求”中明确规定:“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也可作其他划分。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3)综合主题式活动:以某一主题为中心组织课程,打破学科或领域的界限,把学习内容融合成一种新的体系。特点是建立各学科之间的自然的、有机的联系。内容既可以是以某一学科知识为线索,渗透其他学科知识的知识体系,又可以是以幼儿兴趣为出发点的有益的系列活动内容。
命题点2:综合性教育活动的设计理念、原则和策略
1.综合性教育活动的设计理念——幼儿教育整体观
儿童的身心发展的需要是整合的基础,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特点决定了幼儿教育必须是整体性的教育。3~6岁的幼儿具有心理反应整体性强的特点,他们对外界的反应是“整个的”,思维是综合的,而不是分析式的。整合体现在几方面:教育观念的整合、教育目标的整合、教育内容的整合、教育资源的整合、教育方式与方法的整合、幼儿发展的整合。
(1)教育观念的整合。就是应关注多样化的观念,并注意这些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避免机械地、片面地理解某些教育观念。
(2)教育目标的整合。教育目标是教育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教育目标在表述时,可能会划分为不同方面。但是,教育目标的初始形态并不是割裂的,要使教育深入和具体化,有必要对教育目标进行适当的划分,但这种划分不应只是单一领域目标的细化和分解,还应是多领域的、有机的、整体的层层推进。
(3)教育内容的整合。教育内容的整合是幼儿教育整合的主要表现,也是一种最基本的整合。幼儿教育的整合最终总要体现在内容的整合上。课程内容的整合是以目标整合为前提的。教育内容整合的主要表现是使同一个领域的不同方面的内容、不同领域的内容之间产生有机的联系,甚至可以突破“领域”这一内容的组织形式。内容的整合最终应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活动之中。内容的整合性影响到活动整合程度。
(4)教育资源的整合。教育资源的整合是与教育内容紧密相关的,教育资源中蕴涵了多种教育内容,对教育资源的整合,有利于教育内容的整合,有利于拓展幼儿教育的空间,丰富幼儿教育的方法、形式和手段。幼儿园、家庭及社区都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应当充分加以利用,并进行有机的整合,使其真正协调一致并对幼儿的成长产生积极的、有效的影响。
(5)教育方式与方法的整合。方法、方式及手段的整合可以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进行,也可以在教育活动展开的过程中进行,但较为重要的是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进行整合。方法、方式及手段的整合需要教育实践的经验,需要对幼儿活动水平的洞察能力,需要教育活动的组织应变能力。对教育活动方法、方式及手段的整合是确保教育整合取得应有成效的关键。方法、方式及手段的整合以提高教育成效为目的,要避免方法、方式及手段的单一和刻板。
(6)幼儿发展的整合。幼儿发展的整合是幼儿教育整合中核心的整合,是其他各项整合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实现了发展的整合,才能促进幼儿整体的发展。幼儿教育中每一项整合都应关注幼儿发展的整合。发展整合的实现,是使整体性目标从可能转化为现实。
2.综合性教育活动的设计原则
(1)教育活动应与儿童的个体差异相适合。应为幼儿提供多种机会,允许儿童以不同的方式主动地与环境进行交互作用,允许儿童自主选择和主动生成,使他们在不同水平上得到发展。
(2)教育活动应与群体儿童相适合。教育活动应与小组的群体儿童的发展水平相适合,使儿童能在与其他儿童一起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合作、分享、商量、妥协等交互作用的方式得到发展。
(3)教育活动应与文化差异相适合。在设计教育活动时应关注儿童的这些活动是否适合儿童所处的文化背景,使来自不同种族、不同经济状况和教育程度的家庭的儿童都能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建立起自尊和自信,能从自己的文化以及其他文化中获得益处。
(4)教育活动应将发展与学习连结一体。发展和学习不是同一的和相互平行的,儿童的发展不会追随儿童的学习,儿童的学习也不会反映儿童发展的实际进程。但是,教育活动若能将儿童发展与学习连结成一体,会使儿童的学习变得更有意义,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儿童的发展。综合性课程中的教育活动有这方面的优势,应充分给予关注。
3.综合性教育活动整合的策略
(1)把一日生活看作是一个教育的整体。应关注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类活动,并注意各类活动之间的有机联系,发挥这些活动的互补作用,做到在生活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学习联系生活、利用生活,使一日生活成为一个真正的教育整体。
(2)注意教育内容之间的整合。内容整合涉及两个方面:一是课程中前后内容之间的联系,即内容的纵向联系;二是不同的、相关的内容之间的联系,即内容的横向联系、整合。课程内容联系和整合的形式很多,在此主要讨论领域内的教育内容、领域间的教育内容的整合和超领域的教育内容的整合。
①领域内的整合。相对于学科而言,领域已经对教育内容进行了一定的整合。领域是在学科的基础上的一种内容组织体系,领域本身就是整合的结果。如在科学领域,有关于自然界、科技、数学的内容,这些内容有一定的独立性。
②领域间的整合。不同领域的课程内容之间需要整合。领域是对课程内容的相对划分,领域划分,必然要割断不同领域间的某些固有联系。领域之间的整合有多种水平,有两个领域、多个领域之间的整合;有领域之间的零星联系、多点联系和密集联系。
③超领域的整合。在当前的幼儿教育实践中,有一些课程并不是以领域的形式加以组织的。这些课程对课程内容进行了高度的整合,已经超过了领域,在这些课程中,已经看不到特定领域的存在,不同领域的内容都围绕一个核心整合在一起。这种课程一般称为综合课程、整体课程或整体性课程。
(3)在现实的、多样化的活动过程中实现整合。真正的教育整合应在现实的、多样化的活动中加以实现。要在各种现实的、具体的活动中实现整合,应关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活动的开发和创新;二是注重活动目标、内容和方法等的生成。
命题点3:综合主题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要点
1.主题的选择与开发
(1)选择开发主题的依据。幼儿园课程应以自然和社会为中心。那么什么是主题活动的中心呢?当然要根据儿童的环境。儿童的环境不外乎两种:一种是自然环境,如动植物与自然现象等;一种是社会环境,如个人、家庭、集市等。可确定的中心如节日,包括中秋、重阳、元旦、端午等;自然界的植物包括秋菊、冬雪、春桃、夏荷等;社会性事件,包括纪念日、庆祝会等。自然和社会这两种环境是儿童天天接触到的,应当成为幼儿园课程的中心。
(2)常见的主题开发与选择。主题可以由教师自行开发,也可以借鉴他人开发好的主题。一般来说,适合儿童的主题往往从儿童自身(生理、心理发展)和儿童的生活环境中发掘的。主题以“儿童”为中心,向外扩展,范围不断扩大。常见的主题选择和开发有以下几类:
一是围绕儿童自身开展的主题:生理方面——身体的特征与功能;身体的发展与变化;身体健康、安全和保护。心理方面——自己的爱好、兴趣、能力和情绪等,也可以和其他小朋友作比较。
二是围绕自然环境开展的主题:幼儿生活中的自然环境资源十分丰富,可以从中挖掘,产生相应的主题。
三是围绕社会环境与生活开展的主题:随着儿童生活圈的扩大,儿童的社会接触面以及各种人际关系会不断扩大,延展到社区、各种社会机构、不同的人物角色、不同的文化、不同地域的人等。
四是围绕人类与科学技术开展主题:科学的发展丰富了人类的生活,探索简单的科学原理,了解人和科学之间的关系。
五是围绕重大事件开展主题:教师要有敏锐的眼光,结合当前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开展活动,培养儿童的社会意识与责任感,开发主题。
2.主题活动的设计
和其他活动设计一样,主题活动在设计的时候也要全面考虑目标、内容、方法等。但由于主题活动的特殊性,使得它在设计上也有许多与众不同的地方。教师在设计主题活动的时候,就像一名“导演”,从主题网、目标体系到各个活动具体设计,都需要教师统筹兼顾。
(1)制作主题网。教育内容整合的主要表现是使同一个领域的不同方面的内容、不同领域的内容之间产生有机的联系,甚至可以突破领域这一内容组织形式,最终让这些整合的内容体现在网中。
(2)目标体系与各活动安排。一是制定主题活动的目标体系。教师要全面考虑主题网的活动涉及哪些领域,每个活动可能有助于实现哪些总目标。一个活动可能针对某一个目标,也可能针对几个目标;而某个目标则可能通过几个活动共同实现。如果总目标中的某些条目没有对应的活动,那么就需要考虑增加相应的内容。
二是考虑各具体活动及其之间的关系。首先要明确活动流程;其次要考虑目标的层层递进;最后要选择活动开展的形式。
(3)制作周计划表,明确周活动安排。确定了具体的活动之后,就要把这些活动体现在周计划表中。周计划表是一周每日活动的具体安排。周计划是由班级老师依据主题活动方案共同制定的,目的是将所确定的活动有节律地体现在一周的每日活动安排中,就像把散乱的“珠子”安放在有格子的盒中一样。必要的时候,可以逐日预设、动态形成,不必提前一周全部写在表格中,这样有利于教师即时将生成的内容体现在周计划中,让计划更具有弹性。
3.主题活动的展开与指导
主题活动要以儿童自主的探究学习为主要方式,通过儿童对周围世界的深入观察、主动探索、尝试、体验、大胆创造等实践活动,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1)主题活动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活动的发起及准备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一方面的任务是对主题做些经验上的准备,如制作“主题网”;另一方面的任务也是核心任务,即充分了解、调动儿童与主题相关的原有经验。对于儿童而言,这阶段的任务是充分地回忆、展现其关于主题的原有经验。(www.xing528.com)
第二个阶段“活动的进行与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孩子的主要活动是实际操作的、研究和探索的活动,以全面了解主题本身或发现其背后的规律,然后,根据观察所得的东西或活动结果进行各种形式的再表达。在这些活动中,儿童为获得第一手的新经验而进行的考察和调查研究是很重要的一步。
第三个阶段“活动的高潮与总结阶段”:在这一阶段强调的是学习上的沟通和互动。教师可以让个别孩子讲述自己整个活动的历程,也可以由儿童在教师及同伴的帮助下整理自己在这项活动过程中的材料、绘画、照片和建构的作品,将其中所获得的发现介绍给家长、客人、本班或别班的孩子,还可以由全班儿童集体办一个面向全园的作品展示会、表演等。反思和总结的过程实质上是给孩子以各种方式表现、展现其所获得的新知识和能力的机会。这种展现为孩子的交流、相互学习提供了可能,因而,在这一阶段强调的是学习上的沟通和互动。
从总体上讲,这三个阶段只反映了主题活动的一般走势,它们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教师要依据主题的性质、儿童的反应灵活地加以运用。
(2)主题活动的组织要注意的问题。在主题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教师与儿童合作探究:要保证师生的探索活动呈现良好的状态,关键在于探索形式和教师与儿童互动的多样化,教师要建立一种自然、和谐的教师与儿童互动关系,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儿童的探索欲望。
二是要多采用游戏的方式,多提供户外活动的机会:要保证儿童户外活动的时间,而且,户外活动可以让儿童更好地探索自然和社会,完成许多在户内无法完成的目标。如儿童在散步时发现草地中的蚂蚁,于是他们自由观察讨论,这样儿童所获得的经验是一两次集中教育活动所无法企及的。
三是要计划性和灵活性的统一:在主题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既要参照预先制定的活动方案,也要根据儿童的兴趣、活动的进展等因素随机调整活动方案。
四是要合理整合主题的资源:主题活动的实施应关注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类活动,并注意各类活动之间的有机联系,发挥这些活动的互补作用,做到在生活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学习联系生活、利用生活,游戏反映生活、反映学习,使一日生活成为一个真正的教育整体。
4.主题活动的观察反思与调整
(1)做好活动中的观察记录。观察记录是反思、调整的基础。教师应该根据主题活动的目标有计划地观察儿童的活动。在观察过程中,我们应该重点关注:儿童的活动兴趣、儿童活动水平、团体合作情况、材料使用情况、儿童创造水平等。可以用文字的方式记录,也可以用表格的方式记录。也可以用表格的方式记录幼儿活动的过程。
(2)适时、适当地调整方案。主题活动最有生命力的地方在于“生成与发展”。要坚持“在预成的基础上生成、在儿童的兴趣点上生成”的理念,在儿童和教师共同兴趣的随机拓展中,自然生成新的学习经验和内容。教师群体要每月以年级组为单位定期开展现场观摩研讨和反思性评价,从而实现经验共享。教师个体也要对本班开展的主题活动的进行案例剖析、反思评价。这是推进主题活动发展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命题点4:区域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要点
1.设置活动区的基本原则
(1)发展适宜性原则。应关注和理解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情感需要,尊重他们的实际年龄表现,给他们自主的空间,提供适合儿童实际年龄需要的活动方式,让儿童做实际年龄水平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们应该将不同年龄儿童的区域活动进行区分:小班应该以游戏化的区域活动为主。中班应该加强区域活动的目标化。大班应该注重活动的探究性和区域的学习功能。
(2)目标性原则。活动材料的投放要紧扣目标;同一内容,各年龄班制定的活动目标各不相同;同一目标可以通过创设不同的区域活动来实现;区域活动的目标应尽可能与其他活动目标相联系。
(3)主动性和兴趣性原则。教师可以将时间和空间的自主权交给儿童,让他们自己决定一周内完成新活动的时间,教师不作硬性规定。教师每天可以安排一些集体区域活动,其余的时间,如来园、游戏、饭后、离园前等,儿童都可以自由进出各区域,开展新活动或继续未完成的探索。
(4)自然性原则。教师要善于利用活动室的自然条件,在有效的空间里,利用桌子、椅子、移动玩具柜将活动室分自然地为几个区域,同时利用走廊的环境创设不同的区域。
(5)相容性原则。可以把相似的内容整合在一个区域中。如手工作坊和娃娃家、音乐表演区相邻,儿童做好的作品可以放到“家”里,给儿童观赏,还可以送到表演区,给儿童穿戴、表演。又如益智区和建筑区相邻,儿童可以将益智区里获得的灵感运用到建筑区中,使儿童手脑结合,激发儿童的创造力。
(6)多样性原则。一是活动区的种类要多样,既要有促进儿童动脑的活动区,也要有促进儿童动手操作的活动区;既要有儿童独立操作的活动区,又要有便于儿童合作的活动区。二是区域内材料要多样,材料要丰富,便于不同水平的儿童进行操作。教师应该在每一个区域中,都提供分类架和游戏筐,使儿童便于取放和整理。
(7)互动性原则。教师应鼓励儿童参与环境的创设,教师与儿童共同收集材料,为活动提供开放式的环境。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儿童制定规则,随时改变区域人数。要尽量做到教师与儿童互动、儿童之间互动、教师儿童和环境的互动,让区域的环境具有动态性。
(8)安全性原则。减少和消除环境中不安全因素是教师不容忽视的问题。环境设置、投放材料要符合安全卫生要求,要排除潜在的不安全因素,要全力保障幼儿的健康和安全。在投放如钉子、锤子、剪刀和锯子等容易引发危险的材料时,教师应强调安全使用方法,并在活动过程中不断渗透。
2.活动区的种类及其设置
(1)命名和归类各个活动区。教师应该根据儿童的兴趣和发展需要来决定活动区的种类,应尽量满足儿童认知、情感、社会性、语言、动作技能等多方面的发展需要。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对各类活动区的功能有清楚的认识,也要准确了解本班幼儿的兴趣、水平和需要。教师也可随时根据幼儿的特殊兴趣和需要,调整区域活动的内容和规模。应该特别注意的是,活动区的名称是为了便于分类和记录而确立的,只是一个代号,没有绝对的标准,主要视教育功能而定。
(2)对活动区进行合理布局。既要提供一个有准备的、丰富的、精心设计的、有序的环境,又要提供开放的、变化的、有多种探索发现机会的环境;既要有多个有利于儿童个别活动的不同活动区域,又要有集体活动的空间;既要有活动室环境的整体布局,还应有细节的暗示及空间划分的动静区分等。总之,要使地面、墙面、桌面被充分利用,使环境布置、材料、设备等蕴涵的教育因素发挥作用,使儿童在其中充分活动、和谐发展。
布局的策略有:①干湿分区。美工区、科学区要用水,而图书角不需要水,应该分开。②动静分区。建构区、表演区、音乐区等属于热闹的“动”区,而图书区、数学区等活动量较小,需要安静,这两类区最好离得远些,以免相互干扰。③相对封闭性。由于界限不明晰,会导致儿童无目的地“乱窜”。所以教师要利用各种玩具柜、书架、地毯等现有设施作为活动区之间的分界线。④就近原则。美工区由于经常需要用水,最好离水源近一些;科学区、运动区需要自然的光线,而且经常需要将活动延伸到户外场地,最好选择向阳和接近户外的一面。⑤方便通畅。教师要合理利用活动室的每个角落,充分发挥活动室内设施的作用,保证活动室内的“交通”畅通无阻。积木区、娃娃家等区域活动量较大,最好有一大块宽敞的地方;活动室的中央和各个门口最好不要设置活动区;活动室和寝室合一的班级,可以用两排床在活动室后半部分隔出三个区,用钢琴、柜子在前半部分隔出三个区,中间部分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再开设其他区域。
3.区域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从创设活动区到全面开放活动区,最终使儿童达到自主选择、自主活动、自我教育的水平,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个过程大体分为两个阶段:过渡阶段和自主阶段,教师在这两个阶段的任务和指导方式有所不同。一般来说,过渡阶段以介绍材料玩法、建立规则为主;自主阶段以观察儿童、调整活动为主。当然,区域活动的指导不是绝对的,也可以根据儿童的兴趣和能力先让儿童自主活动,再在活动中不断介绍新玩法、调整规则和材料。
(1)过渡阶段。对于没有活动区经验的儿童而言,这个阶段尤为重要。此时儿童感到活动区是一个新鲜刺激的场所,他们很乐意进入活动区,但往往不清楚该怎样做,于是经常出现到处乱窜的现象。因此,教师一开始就要介绍各个活动区的内容、材料和使用方法,帮助儿童建立活动规则,并促使他们自觉遵守这些规则。从而使儿童认识并适应活动区的环境,顺利过渡到自主活动阶段。当然,如果儿童已经有丰富的区域活动经验,那么就可以采用其他的指导方式。在这个阶段,教师要注意下面两个指导重点:
一是介绍、开放活动区。一般来说,区域活动应该先介绍后开放。介绍一个区,开放一个区,逐步开放活动区,这样才能增强有序性和区域活动的功效。二是制定活动区规则。区域活动并非是任意活动的场所,应该建立必要的活动规则。这里所说的规则,并不是教师为了制约儿童制定一条让儿童遵守的规矩,而是为了创设更宽松的环境,保证活动区的顺畅有序。
(2)自主阶段。这一阶段,儿童不再按小组进入活动区,而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活动。此时,教师的工作重点和指导方法要随即改变:一是要注意观察儿童的活动,二是要注意根据儿童的活动情况及时调整活动,并对活动做评价。
【本节考点知识点小结】
(1)教育活动设计的类型:分学科式教学活动;按领域分类的活动;综合主题式活动。
(2)综合性教育活动的设计理念、原则和策略:综合性教育活动的设计理念——幼儿教育整体观;综合性教育活动的设计原则;综合性教育活动整合的策略。
(3)综合主题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要点:主题的选择与开发;主题活动的设计;主题活动的展开与指导;主题活动的观察反思与调整。
(4)区域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要点:设置活动区的基本原则;活动区的种类及其设置;区域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本节过关自测】
一、单项选择题
1.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是附着在( )之上的。
A.材料 B.活动情景 C.教师指导 D.活动内容
2.( )的整合是幼儿教育整合的主要表现,也是一种最基本的整合。
A.教育目标 B.教育方法 C.教育内容 D.教育资源
3.( )不是幼儿园区域活动过渡阶段的指导要点。
A.小组活动 B.提供练习的机会 C.观察评估 D.介绍活动区
4.实地考察适合在主题活动的( )阶段进行。
A.发起及准备 B.进行与发展 C.高潮与总结 D.反思与推进
二、设计题
阅读下面的主题活动案例,设计在该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方案。包括:主题环节或阶段、区域活动名称、具体投放材料、目标及价值说明、指导要点等,设置的区域的主题活动环节不低于3个,区域活动不少于6个。(注意:主题的目标和内容也可自己制定。)
大班主题活动——奇妙的木偶
木偶剧团来我们幼儿园进行演出,在演出前几天,我告诉幼儿老师将组织他们看一次木偶表演,听了这个信息幼儿特别兴奋,他们相互间展开了讨论、交谈。有的说自己以前看过的木偶表演,有的描述:“木偶是什么样的”,还有许多孩子发出疑问:“木偶是是怎么做的呀?”“木偶怎么会动啊?”……我发现他们对木偶充满了好奇心,因此,我在班上开展了“奇妙的木偶”的主题教育活动。本次活动我为幼儿创造了一个听听、看看、说说、做做、玩玩、想想的自由空间,让幼儿对木偶的种类、木偶的制作方法等有所了解。
目标:(1)引导幼儿通过多种方法、途径寻找有关木偶的资料、信息,初步激发幼儿对木偶的喜爱之情。(2)能用较完整的语言与同伴交流自己的调查、探索成果,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3)鼓励幼儿把各种信息、资料进行整理和分类,收集有用的经验。
【本节过关自测】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考点解析】1.答案是A。区域活动的组织和指导,最主要的形式就是空间分割和材料投放。
【考点解析】2.答案是C。教育内容的整合是幼儿教育整合的主要表现,也是一种最基本的整合。幼儿教育的整合最终总要体现在内容的整合上。
【考点解析】3.答案是C。幼儿园区域活动过渡阶段主要是介绍、开放活动区,幼儿按小组进入活动区。第二是制定活动区规则。而自主阶段的主要指导要点是观察评估。
【考点解析】4.答案是B。活动的进行与发展阶段,孩子的主要活动是实际操作的、研究和探索的活动,以全面了解主题本身或发现其背后的规律,然后,根据观察所得的东西或活动结果进行各种形式的再表达。在这些活动中,儿童为获得第一手的新经验而进行的考察和调查研究是很重要的一步。
二、设计题
【考点解析】区域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要点,尤其是“活动区的种类及其设置”。
【答题参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