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幼儿认知发展:感知与认知能力探索

幼儿认知发展:感知与认知能力探索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积极主动地触觉探索是在婴儿7个月左右发生的。命题点2:幼儿知觉的发展1.知觉概念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婴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对上下、前后、左右方位的辨别。幼儿5岁时,方位知觉有跃进的倾向。为了解婴幼儿深度知觉的发展状况,吉布森和沃克设计了“视崖”实验。

幼儿认知发展:感知与认知能力探索

【本节考纲考点】

1.掌握感知觉的概念。

2.了解感知觉的发展及种类。

3.理解感知觉发展的规律。

4.掌握感知觉发展的特点。

5.掌握幼儿观察能力的培养。

【历年真题再现】

这一部分尚未出现过真题。

【本节备考指导】

本节重点是关于感知觉的概念的区别以及感知觉的特性,幼儿观察力的培养。难点是感受性、感觉阈限等概念的理解,知觉特性的灵活运用。纵观各省份对于感知觉的考察,主要集中在感知觉的概念、方位知觉、形状知觉和时间知觉的理解上。对于观察力的培养可能今后会在大题中出现。

考生在复习的时候,注重对概念的理解和知觉特性的把握,并注意与幼儿教育实践相联系,能够结合实际分析儿童观察力的培养提出教育建议。

【命题考点精讲】

命题点1:幼儿感觉的发展

1.感觉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如讲台,它具有色、形、凉、滑、硬等属性,这些个别属性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就是感觉。

2.幼儿感觉的发展

(1)视觉。

①视敏度。视敏度即视觉敏锐度,是指人分辨细小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细微部分的能力,也就是人通常所称的视力。并非年龄越小视力越好。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视觉敏锐度也在不断提高,但发展速度不是均衡的。5~6岁与6~7岁的幼儿视敏度水平比较接近,而4~5岁与5~6岁幼儿的视敏度水平相差很大。

②颜色视觉。幼儿的颜色视觉发展有如下特点:

幼儿初期(3~4岁)已能初步辨认红、橙、黄、绿、蓝等基本色,但在辨认紫色等混合色和蓝与天蓝等近似色时,往往较困难,也难以说出颜色的正确名称。

幼儿中期(4~5岁),大多数能认识基本色和近似色,并能说出基本色的名称。

幼儿晚期(5~6岁),不仅识颜色,而且在画图时,能运用各种颜色调出需要用的颜色,并能正确地说出黑、白、红、蓝、绿、黄、棕、灰、粉红、紫等颜色的名称。

(2)听觉。

①听觉感受性。听觉感受性包括听觉的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绝对感受性是指分辨最小声音的能力,差别感受性则指分辨不同声音的最小差别的能力。

幼儿的听觉感受性有很大的个别差异。有的幼儿感受性高些,有的则低些。这种个别差异并非天生不变,实际上,幼儿的听觉是在生活条件和教育影响下不断发展的,听觉感受性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完善。据研究,儿童在12~13岁以前,听觉感受性一直在增长,8岁比6岁儿童的听觉感受性几乎增加一倍。

②言语听觉。幼儿辨别语音是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幼儿中期可以辨别语音的微小差别,到幼儿晚期,几乎可以毫无困难地辨别本族语言包含的各种语音。

教师要注意幼儿听觉方面的缺陷,尤其注意“重听”现象。“重听”是指有些幼儿虽然对别人所说的话听得不清楚,不完全,但是他们常常能根据说话者的面部表情、嘴唇的动作及当时说话的情境,正确地猜到别人所说的内容。这种现象往往为人们所疏忽,但“重听”对幼儿言语听觉、言语能力和智力的发展都带来危害,应引起人们的重视。

(3)触觉

触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婴幼儿的触觉主要有两种形式:口腔探索和手的探索。真正的手的探索活动大约出现在婴儿出生5个月左右,而眼手协调动作的出现,使婴儿手的探索活动更加准确。积极主动地触觉探索是在婴儿7个月左右发生的。手的探索是继口腔探索之后婴幼儿的重要的学习方式。

3.感觉的规律

(1)感觉的相互作用(联觉)。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可以使感受性发生变化,或者提高,或者降低。即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例如,餐馆里看见端上来的食物颜色很好,你会觉得这道菜特别好吃。

(2)感觉适应现象。

感觉是由于分析器工作的结果而产生的感受性,会因刺激持续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这种现象叫作适应现象。在寒冷的冬季,我们刚进入幼儿园活动室,有时会闻到一股空气污浊的气味,而长时间在活动室内就不会感觉到空气污浊。

视觉适应是最常见的感觉适应现象。视觉适应包括暗适应和明适应两种。

(3)对比现象。

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作感觉的对比。感觉的对比分为先后(相继)对比和同时对比两种。先后对比是同一分析器所产生的前一感觉和后一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为幼儿准备膳食要考虑味觉的对比现象。同时对比是同一分析器同时产生的各种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灰色的图形放在白色的背景上,就显得比较暗,而放在黑色的背景上就显得亮一些。教师在制作和使用直观器具时,掌握对比现象的规律,对提高幼儿感受性具有重要意义。

(4)感觉的补偿作用与训练。

人的感受性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得到提高,由于职业的训练或实践活动的需要对某种感觉作长期、精细的训练,能使感受性大大地提高。此外,某种感觉缺失后由其他感觉加以弥补的现象。比如,盲人的听力一般都特别灵敏。

命题点2:幼儿知觉的发展

1.知觉概念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它和感觉一样,都是对直接作用于人脑的客观事物的反映,但两者又有区别:感觉是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却是对事物的整体反映。

2.幼儿知觉的发展

(1)空间知觉。空间知觉主要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的位置以及机体自身在空间所处位置的知觉。

①方位知觉。方位知觉是对物体所处方向的知觉。孩子出生后就有听觉定位能力。婴儿出生后,已经能够对来自左边的声音向左侧看或转头,对来自右边的声音则向右侧转。也就是说,婴儿已有听觉定位能力。

婴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对上下、前后、左右方位的辨别。2~3岁的幼儿能辨上下,4岁幼儿开始能辨别前后,5岁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7岁后才能以他人为中心辨别左右,以及两个物体之间的左右方位。幼儿5岁时,方位知觉有跃进的倾向。

由于幼儿只能辨别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方位,因此,幼儿园教师面向幼儿做示范动作时,其动作要以幼儿的左右为基准,即“镜面示范”。

②形状知觉。幼儿对不同几何图形辨别的难度有所不同,由易到难的顺序是:圆形—正方形—半圆形—长方形—三角形—八边形—五边形—梯形—菱形。

深度知觉。深度知觉是距离知觉的一种。为了解婴幼儿深度知觉的发展状况,吉布森和沃克设计了“视崖”实验。

(2)时间知觉。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时间本身没有直观形象,人们也没有专门的时间分析器,所以我们无法直接感知时间,而只能通过一些中介来感知。成人与幼儿借助的中介是不同的,成人用表、日历,而幼儿掌握这些工具则需要一些时间。

①婴儿主要依靠生理上的变化产生对时间的条件反射。幼儿的时间知觉主要与识记的事件相联系。

②时间知觉的发展水平与儿童的生活经验呈正相关,生活制度和作息制度在幼儿的时间知觉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幼儿常以作息制度作为时间定向的依据,严格执行作息制度,有规律的生活有助于发展孩子的时间知觉,培养时间观念。

③幼儿对时间单元的知觉和理解有一个由中间向两端、由近及远的发展趋势。幼儿先能理解的是“天”和“小时”,然后是“周”“月”或“分钟”“秒”等更大或更小的时间单元。在“天”中,最先理解的是“今天”,然后是“昨天”“明天”,再后才是“前天”“后天”“上周”“下周”。

对于“正在”“已经”“就要”三个与时间有关的常用副词的理解,同样也是以现在为起点,逐步向过去和未来延伸。

④理解和利用时间标尺(包括计时工具)的能力与其年龄呈正相关。小孩子常常不能理解计时工具的意义。大约到7岁,儿童才开始利用时间标尺估计时间。

3.知觉的规律或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当我们感知周围事物的时候,总会根据需要或者客观事物特征,选取少量事物作为知觉对象,而其他事物则区分成为背景,这种特性就是知觉的选择性。影响知觉选择性的主要因素有:

①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对象与背景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从背景中区别出来;反之,对象则容易消失在背景之中。教师要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适当运用对象与背景关系的规律。根据这个规律,教师的板书、挂图和实验演示,应当突出重点,加强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对教材的重点部分,应使用粗线条、粗体字或彩色笔,使它们特别醒目,容易被幼儿知觉到。教学指示棒与直观教具的颜色不要接近。

②对象的活动性,即活动的刺激容易被感知。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觉为对象。婴幼儿爱看活动的东西,就与此规律有关。根据这个规律,教师应尽量多地利用活动模型、活动玩具以及视频等,使幼儿获得清晰的知觉。

③对象的特征,特征明显的刺激物易被感知。

④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相邻性原则)在视觉刺激中,凡是距离上接近或形态上相似的各部分容易组成知觉的对象。在听觉上,刺激物各部分在时间上的组合,即“时距”的接近也是我们分出知觉对象的重要条件。根据这个规律,教师在绘制挂图时,为了突出需要观察的对象或部分,其周围最好不要附加类似的线条或图形,注意拉开距离或加上不同的色彩。凡是说明事物变化与发展的挂图,更应该注意每一个演进图的距离,不要将它们混淆在一起。教师讲课的声调应抑扬顿挫,如果教师的讲课平铺直叙,变化很少,毫无停顿之处,幼儿听起来就不容易抓住重点。

⑤主观因素。教师的言语与直观材料相结合。言语的作用可以使幼儿知觉的效果大大提高,有些直观材料,光让幼儿自己观察不一定看得清楚,如果加上教师的讲解,幼儿就能很好地理解。因此,教师对直观材料的运用,必须与正确的言语讲解结合起来。通过讲解,联系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并调动其学习兴趣,教学才能够收到较好的效果。

(2)知觉的整体性。知觉对象由许多具有不同特征的部分组成,但人并不认为它是许多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即使是不完整的斑点图,幼儿也能将其知觉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

(3)知觉的理解性。在知觉过程中,人总是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当前的知觉对象,并用词把它表示出来,这是知觉的理解性。幼儿对事物理解了,知觉就会更快、更深刻、更精确。知觉的理解性有赖于幼儿过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4)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知觉的恒常性中最主要的是视觉的恒常性。视觉恒常性包括亮度、大小和形状的恒常性,其中,亮度恒常性研究甚少。亮度恒常性是指在照明条件改变时,物体的视觉亮度保持不变。大小恒常性是指对远处的一个客体尽管它明显地变小,但在知觉中仍然保持原有的大小。当我们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时,我们知觉到的物体形状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这就是形状恒常性。幼儿在活动中,也具备这些知觉的恒常性。

命题点3:幼儿观察力的发展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观察力的发展在3岁后比较明显,幼儿期是观察力初步形成的阶段。

1.幼儿观察力的发展主要表现

(1)目的性加强。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观察的目的性逐渐加强。幼小儿童常常不能自觉地去观察,观察中常常受事物突出的外部特征以及个人兴趣、情绪的支配。特别是小班的幼儿,在观察过程中常常会忘掉观察任务。中、大班幼儿观察的目的性有所提高,他们能够按照成人规定的观察任务进行观察。任务越具体,幼儿观察的目的就越明确,观察的效果就越好。例如,让幼儿找出两幅图画的不同之处,如果明确告诉他们有几处不同,观察的效果就会显著提高。

(2)持续性延长。观察持续的时间段,与幼儿观察的目的性不强有关。幼儿对于喜欢的东西,观察的时间就长些。例如,观察金鱼,时间可达5~6分钟,观察盆景,则只能有1~2分钟。因为前者是多变的,幼儿比较有兴趣。在一个实验室里,3、4岁儿童观察图片的时间只有6分8秒,5岁增加到7分6秒,6岁可达到12分3秒。可见,学前儿童观察持续的时间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显著的提高。

(3)细致性增加。幼儿的观察一般是笼统的,看得不细致是幼儿的特点和突出问题。例如,幼儿观察时,只看事物的表面和明显较大的部分,而不去看事物较隐蔽的、细致的特征;只看事物的轮廓,不看内在的关系。学习活动要求观察要精细,经过系统培养,幼儿观察的细致性能够有所提高。

(4)概括性提高。观察的概括性是指能够观察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幼儿初期,只能对图画中各个事物孤立零碎的知觉,不能把事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中晚期幼儿能够有顺序地进行观察,从而获得了对事物各个部分及各部分之间关系。

2.幼儿观察力的培养

(1)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2)激发观察的兴趣。

(3)交给幼儿观察的方法。

(4)运用多种感官观察。

【本节考点知识点小结】

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感知觉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开端。没有独立的感觉存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视觉方面,视敏度并非年龄越小视力越好。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更主要在于颜色视觉与掌握颜色名称的联系。幼儿的颜色视觉发展有如下特点:初步辨认基本色——命名基本色,辨认近似色——能调色,并正确命名。听觉感受性包括听觉的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绝对感受性是指分辨最小声音的能力,差别感受性则指分辨不同声音的最小差别的能力。触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积极主动地触觉探索是在婴儿7个月左右发生的。手的探索是继口腔探索之后婴幼儿的重要的学习方式。

感觉的规律方面包括四个方面:(1)感觉的相互作用(联觉);(2)感觉适应现象,包括暗适应和明适应两种;(3)对比现象,感觉的对比分为先后(相继)对比和同时对比两种;(4)感觉的补偿作用与训练,人的感受性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得到提高,某种感觉缺失后由其他感觉加以弥补的现象。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包括方位知觉、形状知觉、深度知觉等。2~3岁的幼儿能辨上下,4岁幼儿开始能辨别前后,5岁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7岁后才能以他人为中心辨别左右,以及两个物体之间的左右方位,即“镜面示范”。幼儿对不同几何图形辨别的难度有所不同,由易到难的顺序是:圆形—正方形—半圆形—长方形—三角形—八边形—五边形—梯形—菱形。深度知觉是距离知觉的一种。为了解婴幼儿深度知觉的发展状况,吉布森和沃克设计了“视崖”实验。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1)婴儿主要依靠生理上的变化产生对时间的条件反射。幼儿的时间知觉主要与识记的事件相联系。(2)时间知觉的发展水平与儿童的生活经验呈正相关。(3)幼儿先能理解的是“天”和“小时”,然后是“周”“月”或“分钟”“秒”等更大或更小的时间单元。在“天”中,最先理解的是“今天”,然后是“昨天”“明天”,再后才是“前天”“后天”“上周”“下周”。先理解现在,然后理解过去,将来。

知觉的规律或特性包括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等。影响知觉选择性的主要因素:对象与背景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从背景中区别出来;对象的活动性,活动的刺激容易被感知;对象的特征,特征明显的刺激物易被感知。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相邻性原则)在视觉刺激中,凡是距离上接近或形态上相似的各部分容易组成知觉的对象。主观因素:个人的兴趣爱好、教师的言语和材料、已有的知识经验等。

幼儿观察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1)目的性;(2)持续性;(3)细致性;(4)概括性。幼儿观察力的培养包括:(1)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2)激发观察的兴趣;(3)交给幼儿观察的方法;(4)运用多种感官观察。

【本节过关自测】

一、单项选择题

1.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 )属性的反映。

A.个别 B.整体 C.外部 D.本质

2.感受身体运动与肌肉和关节的位置的肌动觉属于( )。

A.远距离感觉 B.外部感觉 C.近距离感觉 D.内部感觉

3.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第一步是( )。

A.视觉 B.听觉 C.感觉 D.知觉

4.由暗处到亮处,特别是在强光下,最初一瞬间会感到光线刺眼发眩,几乎看不清外界物体,几秒钟之后逐渐看清物体。这种对光的感受性下降的变化现象称为( )。

A.暗适应 B.明适应 C.不适应 D.知觉适应

5.从亮处到暗处,人眼开始时看不见周围的东西,经过一段时间后才逐渐区分出物体,人眼这种感受性逐渐提高的过程叫( )。

A.明适应 B.光适应 C.暗适应 D.不适应(www.xing528.com)

6.白天进入电影院,开始看不见座位情况,经过一段时间后才逐渐能加以分辨,这个过程是( )。

A.漂白过程 B.明适应 C.暗适应 D.感觉后效

7.“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是( )。

A.适应现象 B.听觉适应 C.嗅觉刺激 D.味觉刺激

8.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叫( )。

A.感觉 B.知觉 C.记忆 D.想像

9.看电影时,人们的知觉活动主要是( )。

A.视知觉 B.听知觉 C.视、听知觉 D.视、感知觉

10.将对象从背景中分化出来的知觉特性是( )。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11.下列不属于知觉基本特性的是( )。

A.知觉的选择性 B.知觉的理解性 C.知觉的主观性 D.知觉的恒常性

12.在“万绿丛中一点红”中,绿草更易被归为一组,这是知觉的( )。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13.看到一朵红花,这时的心理活动为( )。

A.感觉 B.知觉 C.视觉 D.色觉

14.双关图是( )中的现象。

A.知觉选择性 B.知觉整体性 C.知觉恒常性 D.知觉理解性

15.把煤放在日光照射下,把白粉笔放在阴影里,尽管前者反射的光比后者更多,但看起来依然是煤较黑,粉笔较亮,这是( )。

A.知觉的理解性 B.知觉的选择性 C.颜色恒常性 D.知觉的组织性

16.当一个人在森林里迷路时,是否看得出四周远处有微弱光亮借以辨别方向,反映了这个人的( )的高低。

A.视觉适应力 B.视觉差别感受性 C.视觉感受性 D.视知觉

17.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称为( )。

A.绝对感觉阈限 B.绝对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阈限 D.差别感受性

18.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 )。

A.绝对感觉阈限 B.绝对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阈限 D.差别感受性

19.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叫( )。

A.绝对感觉阈限 B.绝对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阈限 D.差别感受性

20.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大小成( )关系。

A.正比 B.同比 C.反比 D.对比

21.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不包括( )。

A.个体的兴趣和情绪 B.调节与幅合

 C.感觉通道的性质 D.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

22.在一定时间内,( ),人们倾向于把时间估计得较长。

A.事件性质越复杂 B.事件发生的数量越多

 C.对喜欢的事情 D.事件性质越简单

23.视崖实验可以用来测试婴儿的( )。

A.时间知觉 B.方位知觉 C.深度知觉 D.空间知觉

24.幼儿教师在教授动作示范时往往采用镜面示范冶,原因是( )。

A.幼儿是以自身为中心来辨别左右的 B.幼儿好模仿

 C.幼儿分不清左右 D.使幼儿看得更清楚

25.婴儿刚出生时,最发达的感觉是( )。

A.痛觉 B.听觉 C.味觉 D.视觉

二、简答题

1.什么是知觉的选择性?哪些刺激物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

三、论述题

1.请你论述一下什么是知觉以及它具有哪些特性。

【本节过关自测】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考点解析】1.答案是A。考察感觉的概念。

【考点解析】2.答案是D。根据分析器的特点和最适宜刺激物的不同,把感觉分为内部感觉和外部感觉。内部感觉的感受器位于肌体的内部,主要接受肌体内部的适宜刺激,反映自身的位置、运动和内脏器官的不同状态,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肌体觉。

【考点解析】3.答案是C。考察感觉的作用。人类认识世界是从感觉开始的。

【考点解析】4.答案是B。考察感觉的适应——明适应。当从暗处走到阳光下,最初看不清,只有过几秒,对强光的感受性降低,视觉恢复正常,这种现象叫明适应。

【考点解析】5.答案是C。考察暗适应。当从亮处走到暗处,开始什么也看不清,过了一会,对弱光的感受性逐渐提高,就能分辨事物的轮廓了,这一过程就是暗适应。

【考点解析】6.答案是C。考察暗适应。当从亮处走到暗处,开始什么也看不清,过了一会,对弱光的感受性逐渐提高,就能分辨事物的轮廓了,这一过程就是暗适应。

【考点解析】7.答案是A。感觉适应现象。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可以是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是感受性的降低。

【考点解析】8.答案是B。知觉的概念。

【考点解析】9.答案是C。知觉的种类。根据知觉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分析器,可以把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等。看电影主要是依靠视听器官。

【考点解析】10.答案是B。考察知觉的特性。知觉的选择性。在一瞬间,人不可能对所有事物进行感知,而总是选择把某一物作为知觉对象,其他对象作为知觉对象的背景,这种现象就是知觉的选择性。

【考点解析】11.答案是C。知觉的特性。知觉的特性包括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

【考点解析】12.答案是A。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对象由不同的部分组成,但是人并不把知觉的对象感知为个别的孤立的部分,而是把它知觉为一个统一整体,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选择性。

【考点解析】13.答案是B。感知觉的区别与联系。感觉是对个别属性的反映,看到了红色的,圆形的属于感觉,回答有什么的问题。任何客观事物,其个别属性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知觉就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整体的反映,说明作用于感官事物的是什么的问题。

【考点解析】14.答案是A。知觉的选择性。在一瞬间,人不可能对所有事物进行感知,而总是选择把某一物作为直觉对象,其他对象作为知觉对象的背景,这种现象就是知觉的选择性。

【考点解析】15.答案是C。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了的时候,被知觉的对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叫做知觉的恒常性。恒常性在视觉中最为明显,表现在大小、颜色、亮度、形状等上。

【考点解析】16.答案是C。感受性的概念。不同的人对同等强度刺激物的感受能力不一样。感受性高的人可以感受到感受性低的人感受不到的刺激物的强度。如有经验的染色工人能辨别几十种不同的黑色,而一般人则很难分辨。

【考点解析】17.答案是D。差别感受性和绝对感受性。差别感受性是指能够觉察到刺激物的最小差别的能力。绝对感受性是指能够觉察到的最小刺激物的能力。

【考点解析】18.答案是C。差别感觉阈限。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

【考点解析】19.答案是A。绝对感觉阈限。在刺激变化时所产生的最小可觉差异称为绝对感觉阈限。

【考点解析】20.答案是C。感觉阈限和感受性成反比。

【考点解析】21.答案是B。时间知觉的影响因素。个体的情绪和兴趣、感觉通道的性质、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都会影响到幼儿对时间的知觉。

【考点解析】22.答案是D。在一定时间内,事件越简单,越没有兴趣,对时间的估计越长。

【考点解析】23.答案是C。深度知觉是距离知觉的一种。为了解婴幼儿深度知觉的发展状况,吉布森和沃克设计了“视崖”实验。

【考点解析】24.答案是A。幼儿的方位知觉发展。幼儿是以自身为中心来辨别左右的,幼儿教师在教授动作示范时往往采用镜面示范。

【考点解析】25.答案是C。婴儿刚出生时各项感觉能力都很弱,只有味觉是最为发达的感觉。

二、简答题

1.【考点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幼儿认知内容当中的感知觉规律考点。

【答案要点】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根据当前的需要,对客观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

(1)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对象与背景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从背景中区别出来;反之,对象则容易消失在背景之中。教师要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适当运用对象与背景关系的规律。根据这个规律,教师的板书、挂图和实验演示,应当突出重点,加强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对教材的重点部分,应使用粗线条、粗体字或彩色笔,使它们特别醒目,容易被幼儿知觉到。教学指示棒与直观教具的颜色不要接近。

(2)对象的活动性,活动的刺激容易被感知。

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觉为对象。婴幼儿爱看活动的东西,就与此规律有关。根据这个规律,教师应尽量多地利用活动模型、活动玩具以及视频等,使幼儿获得清晰的知觉。

(3)对象的特征,特征明显的刺激物易被感知。

(4)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相邻性原则)在视觉刺激中,凡是距离上接近或形态上相似的各部分容易组成知觉的对象。在听觉上,刺激物各部分在时间上的组合,即“时距”的接近也是我们分出知觉对象的重要条件。根据这个规律,教师在绘制挂图时,为了突出需要观察的对象或部分,其周围最好不要附加类似的线条或图形,注意拉开距离或加上不同的色彩。凡是说明事物变化与发展的挂图,更应该注意每一个演进图的距离,不要将它们混淆在一起。教师讲课的声调应抑扬顿挫,如果教师的讲课平铺直叙,变化很少,毫无停顿之处,幼儿听起来就不容易抓住重点。

(5)主观因素。

教师的言语与直观材料相结合。言语的作用可以使幼儿知觉的效果大大提高,有些直观材料,光让幼儿自己观察不一定看得清楚,如果加上教师的讲解,幼儿就能很好地理解。因此,教师对直观材料的运用,必须与正确的言语讲解结合起来。通过讲解,联系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并调动其学习兴趣,教学才能够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论述题

1.【考点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知觉特性。

【答案要点】

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整体性:是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

(2)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根据当前的需要,对客观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

(3)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加工过程。

(4)知觉的恒常性:是指人的知觉映象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特性的过程。它包括大小恒常、形状恒常、颜色恒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