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科研管理体制的优化思考

对科研管理体制的优化思考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科研兴教”、“科研兴校”具有战略意义,正是如此,教育部有明确的管理条例,从上到下有完整的管理体制。二是科研经费不足,制约了大众科研的普及。笔者认为,首先要改革科研管理体制。科研立项既是行政的行为,也是民间的行为。科研立项的审批权应该逐级下放,允许多层面的课题立项。其次,要提倡和鼓励教师开展“校本科研”的研究。校本科研从学校的实际需要出发,提出自己研究的课题,打造自己的科研品牌。

对科研管理体制的优化思考

“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口号提出已久。从国家到地方,再到学校,无不把教育科研放在重要的位置,从课题立项到课题研究,再到成果的推广,科研管理部门都有明确的规定。教育科研在悄悄地改变着教育生活,推动着教育改革,同时通过科研课题的研究,能够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为我国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打下基础。

“科研兴教”、“科研兴校”具有战略意义,正是如此,教育部有明确的管理条例,从上到下有完整的管理体制。然而,普及教育科研,使教育科研大众化,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其主要原因:一是从上到下的管理体制存在着壁垒,现在立项课题的研究主要来自上层部门的分派,由上层的专家组统领,由此产生两种心态:“你立我的课题,我才关注,我才认可。”“我立你的课题,你研究,我坐车。”反正都是利益的需要。二是科研经费不足,制约了大众科研的普及。科研是一种人力资源的投入,因为资金的不足,使一些研究无法开展,这就影响了教师科研的积极性,教师感到搞不搞都一样。三是科研成果被剽窃或他人占有。

据我了解,能够获得科研成果的一线教师很少,他们不是没有参与课题的研究,而是一旦有成果的时候,多是被领导索取,一线教师根本上不去档次,长此以往,教师失去了信心,也就把科研作为形式应付了。四是把科研看得很神秘。教师认为搞科研是专家或领导的事,他们认为自己没有精力或能力,科研门槛太高。能够上好课、管好班级、考好试就不错了。他们还没有树立强烈的科研意识。

以上种种原因,不难看出教育科研还没有深深地扎在广大教师的心中,普及教育科研仍需要努力。那么,我们如何面对这样的现实呢?笔者认为,首先要改革科研管理体制。科研立项既是行政的行为,也是民间的行为。科研立项的审批权应该逐级下放,允许多层面的课题立项。例如,笔者在十五立项课题期间,就遇到这样的问题,省里的科研管理部门首先下发课题立项指南,然后各地区根据课题指南确定研究的课题,在主持项目的研究人员上规定,必须是中学高级教师才有申报的资格,而且应该是地区有资历的教师或领导,这样就把大众教师拒之门外了。所以科研的立项课题存在着保护壁垒。

笔者认为,科研课题不应该有歧视,应该是既有国家立项的,也有地方立项的,也有个人立项的,课题研究是自由的,平等的。对于成果的鉴定与验收,也不应该把个人立项的课题排斥在外。现在的问题是,不是正式审批的课题,没有参与评审的资格。还有一个怪现象是,不是跟随专家组的课题,很难得到肯定,课题垄断严重制约着教育科研的普及。(www.xing528.com)

其次,要提倡和鼓励教师开展“校本科研”的研究。学校是科研的主战地,教师是科研的主体。校本科研从学校的实际需要出发,提出自己研究的课题,打造自己的科研品牌。鼓励教师人人参与,同时,把课题研究与教育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使教研与科研融为一体。

再次,创造宽松的科研环境。作为学校不是靠制度去强制,应该树立人文理念,提升教师的认识,广泛地开展科研交流活动,与社会各界建立联系,扩大影响,为教师创造成功的契机。让教师觉得科研不仅是责任,而且是自身成长的需要,更是现代型教师必备的素质。

总之,只有广大教师参与到课题的研究,才能把科研搞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育科研也是这样,这“活水”就是广大教师,真正地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科研才兴矣,学校才兴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