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世界是充满好奇的世界。孩子围着妈妈跟前转,总想问个为什么,比如说,西红柿为什么是红的?鸡蛋为什么能孵出小鸡呀?树上为什么能结苹果啊?等等,反映出他们对生命的探究意识。孩子的生命就是在这不断的探索中成长的。而我们过去的教育,却把孩子这种探究的欲望压抑了下去。
一个中国的孩子问妈妈:“我是从哪来的?”
妈妈说:“你是捡来的。”
“那妈妈是从哪来的?”
“妈妈是姥姥捡回来的。”
一个美国的孩子问妈妈:“我是哪来的?”
妈妈毫不犹豫地告诉他:“你是从妈妈肚子来的?”
“我怎么能从妈妈肚子了来呀?”(www.xing528.com)
“是爸爸的精宝宝和妈妈卵宝宝结合了,就形成了你。”
中国的家长经常这样问孩子:“今天,考试你得了多少分呀?在班级是第几名啊?”
美国的家长经常这样问孩子:“今天的课有意思吗?你向老师提出了哪些问题呀?”
两种教育观念,形成了教育的反差。
我们过去使用的教材,过于追求知识记忆和训练,忽视了学习过程中的探究,例如,课后练习题的设计——大量的语文知识与技能的训练、指向课文内容一看就知道的问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过于思想保守,例如,《邱少云》一课,孩子对烈火中“一丝不动”的邱少云提出质疑,而教师为了强调英雄,却硬性地说教,弄得孩子似懂非懂,如果让学生针对问题展开探究,那么,就可能解开了学生心中的谜团。我们的教学始终还没有摆脱教师的权威,教材的权威。学生的个性追求就这样一点一点地扼杀了。
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首先改变的是教师的行为。教师不要再搞言语霸权了,要做学生发现问题的引路人。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美国的教授上自然课,讲蚯蚓。他没有先介绍蚯蚓的形态和生活习性,而是,把活生生的蚯蚓带到课堂,让学生自己去观察,自己去发现。学生有的用眼睛看,有的用手摸,还有的用嘴尝。他们以不同的体验得出了蚯蚓的结论。这种教学方式强调的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而关注的不是唯一的结果。学生生命的创造力就是在探究中得以提升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