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个问题思考清楚了、思考全面了、思考深入了,学生的写作思维就容易建立了。教师的整体设计是奔着学生思维的发展去的,教师引领的学习过程也为此而步步推进。
我们观察教师从思考点入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过程,不难发现:
教师对问题的设计很有章法。从“家庭教育对人的影响”这个点入手,教师提出的几个问题,一直围绕着如何思考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帮助学生逐步推进,一步步将这个问题想清楚、说明白。当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清楚了以后,思考的方法也清清楚楚地呈现了出来:印证、假设、勾连、对照、归因。应该说,这些方法的呈现次序也是符合思维逻辑的。当学生按照这样的思维展开自己的论述的时候,不但分析深入,而且条理清楚。对于“一事一议”的理解具体化,也明晰化了,学生的表达会变得很有章法。
教师对过程的推进充满智慧。关于“家庭教育对人的影响”的思考和讨论,每一步都关联着孩子的兴趣点。对节目内容的喜欢、对其中人物的兴趣、对其中事件的关注、对父子(女)之间的沟通方式的思考、对自己生活现状的倾诉欲望、对别人家父母的羡慕之情……都表现在孩子的急于表达之中。教师对孩子发言的回应,与最初的预设是有差距的,但是对待即时生成的资源,教师却能将之迅速引导自己预先设计的几种方法中,让学生对自己的表达有回望思考的空间,明白自己的思维是怎样一步步形成的。
教师对成果的呈现比较巧妙。掌握方法是为了更好地运用。教师设计的实践运用环节,让每个学生能从自己的关注点入手运用适才所学,有一个从“学得”到“习得”的过程。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足矣证明学习之后,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了,表达的欲望很强烈,展示环节我们才能看到许多优秀的片段。老师教了很多方法,学生能用好其中一种已经很不容易!
学习结束,教师让学生完成一份“助学笔记”,其中包含这些内容:
我的学习资料:(新闻素材)(www.xing528.com)
我的看法:
他人的看法:
我的思考与表达:
这份助学笔记,其实就是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和思考过程的梳理。有了这个梳理过程,学习内容得以沉淀,学习方法获得改变。学生自我咀嚼吸收营养,才会有自觉的进步。
一节课上完了,一个问题谈清楚了,一种思维方式建立起来了。足矣!
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入手,引导学生关注有趣的话题,享受分析思考问题的乐趣,最后获取思维逻辑上的乐趣、生活启示上的事理真趣。学生越学越聪明,今后的道路上,他会明白从纷繁复杂、充满诱惑的世界里,我该如何提取有价值、有营养的东西为我所用!学习写作,就是在学习如何让眼睛变得更明亮、让大脑变得更聪明,自己去寻找生活的真趣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