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可以教的东西很多,一节阅读课可以做的事情也很多。因此一位教师在走进课堂之前,首先要想清楚的是:今天这四十五分钟,我要给孩子们带来什么收获?
走进教室去讲完一篇课文是容易的,而让学生在这一堂课有所收获却不容易,而真正让孩子在阅读能力上有所提升就更不容易了。有的老师还希望学生在认知水平上有所提升,甚至希望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方式上有所改变,这就更难了。而这恰恰又是我们的阅读教学期望达到的最高目标——让阅读触动孩子的心灵,塑造他们的灵魂。曾老师对阅读教学的思考就在这个层面上。
《怀疑与学问》是传统教材,传统教法也比较注重传授议论文的相关知识,或者按部就班地弄清楚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等。曾老师则希望学生在了解清楚作者说了什么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作者为什么这样说,甚至希望学生能在学习文本后用其中的观点去检验生活,思考作者观点的价值之所在。这种收获就不仅在知识或技能层面,而在认知层面,教会学生读完书后要去思考问题,这才是读书的价值。被动地吸收是没有价值的,主动地思考才会有新的发现和创造。所以我们看到,教师在学生了解清楚文本的内容后设计了一个环节——用作者思维方式深入解读文本,提出质疑。老师是这样设计的:
教师提示:文章开始的两句引言都适用于本文吗?为什么?(www.xing528.com)
明确:文章开头两句名言皆是在谈“怀疑”与“学问”之间的关系,但是,其含义却不尽相同。前者强调“会”,即言做学问要善于怀疑;而后者则强调“须”,即言做学问需要怀疑。“善于怀疑”侧重于治学的方法,是技巧;“需要怀疑”则是侧重于怀疑的重要性,是意义。而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做学问需要怀疑”,而非“做学问要善于怀疑”,那么文章开头借名言立论所征引的程颐的名言“学者先要会疑”就不妥了。
当学生经过思考明确上面内容的时候,他们已经不知不觉中践行了顾颉刚先生提出的“做学问需要怀疑”的主张,在思维层面上发生了变化。所以当老师再追问“你认为还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地方”的时候,学生的学习就变为主动状态了。当学生明白这种质疑能带来认知水平上的变化的时候,他们自然会明白阅读对人的心灵的改变,这也正是阅读的魅力之所在。
日常教学中,我们在抱怨语文课上学生在下面做其他学科的作业、看小说、玩游戏的时候,是否也应该思考我们对阅读教学的思考、对文本价值的挖掘能否到达这样的层面?一节课,让学生真正有收获的恰恰是思想上的改变。我们并不鼓吹阅读承载着思想教育的责任,但我们不可能不承认阅读对人思想的改变源于真正触及心灵的教育深度。而这种深度源于教师对阅读文本教学价值的挖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