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合理支撑作文题意的教学误区

合理支撑作文题意的教学误区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几年,老师们在给学生进行作文训练的时候,讲得最多的关键词就是“支撑”。为了让学生对自己要表达的题意支撑恰当,教师们使了很大的劲。在给学生讲解如何支撑的过程中,教学却陷入了一些误区。作文题的题意是明确的,但是要想让材料对题意做合理的支撑,却并不容易。教师选取了一个不太容易支撑的事例帮助学生完成了思考上的飞跃。

合理支撑作文题意的教学误区

近几年,老师们在给学生进行作文训练的时候,讲得最多的关键词就是“支撑”。为了让学生对自己要表达的题意支撑恰当,教师们使了很大的劲。在给学生讲解如何支撑的过程中,教学却陷入了一些误区。比如:

给孩子们准备大量的论据素材,让孩子们逐字逐句背诵记忆;

找到题干中概括性的观点,将背熟的材料粘贴到文章的观点之下;

对一个事例,一段叙述,一段分析,形成“叙例”加“议例”的模式;

不会分析,就将题目中概括性的句子反复呈现,用来“点题”;

……

这些“努力”的结果是:学生越来越讨厌作文——

死记硬背大量素材,而这些素材该怎么表达才能合乎题意却并不清楚;

一个例子一股脑堆上文稿纸,不知如何根据题意作取舍,讲了好多话都无法扣合题意;

背了很多事例,看起来和题目相关联,却总也说不到点子上,作文分数仍然很低,索然无味;

背了很多不感兴趣的素材,自己想说的人和事不敢随便用在作文里,担心丢分;

事例叙述已经合乎题意,却一定要加上一段“议例”,只好从“叙例”段中找几句话再说一遍,啰嗦得自己都烦;

看起来每个例子后面都有“点题”的句子,可是依然被判定支撑不恰当,失望地看着作文分数;

……(www.xing528.com)

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究其根源,是教师急于求成导致的包办代替和思维僵化。如果学生的大脑永远是被动的,如何能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

思想的灵动决定了作文教学方式的灵活多变,教师只有在尊重学生的真实需求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在教学设计中找到帮助学生的正确路径,给学生真实有效的帮助。

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则,武汉市第十二初级中学的龚艳老师在复习备考过程中设计了一节作文讲评课《材料支撑中逻辑关系的分析》,专门针对学生作文中支撑题意不合理的问题,给学生带来了真正的学习收获。

先看一下学生做的作文题: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大雨倾盆而下,悟远坐在禅院里想到自己遭遇挫折,不免黯然神伤。

师父见状对他说:“悟远,雨有声吗?”

悟远说:“当然有了,师父。你听这雨声,噼里啪啦,多壮观啊!”

师父回答:“不,你错了,雨本没有声。当它落下来的时候,遭遇了阻拦,砸在了屋檐上,砸在雨棚上,才反弹出了有力的声音。所以,你听到的不是雨声,而是雨遇到阻拦后发出的声音。”

悟远听后,豁然开朗:“师父,我明白了。只有遭遇挫折,才会发出掷地有声的回响。”

请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自己的名字或者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作文题的题意是明确的,但是要想让材料对题意做合理的支撑,却并不容易。教师选取了一个不太容易支撑的事例帮助学生完成了思考上的飞跃。细细品来,这节课虽短小,但在教学上有许多可取之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