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阅卷的时候,许多老师容易为学生的所谓的“文采”所迷惑,而忽略了学生思想形成、灵魂的塑造。
作文教学课,不是让学生会写几个漂亮的句子,会描写几个精彩的片段,会引用几句名人名言就够了。而是要通过改变学生对世界的感知方式去引导他们的思想逐步站立起来。有了独立的看法,才有作文的诞生。否则就只是用好词佳句涂脂抹粉的过程,观众永远看不到真实的面庞,更看不到真实的内心。
因此,作文教学课,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是最重要的。
今天的课堂,我们能看到教师对学生思考问题过程的引导,教师最终让学生领悟到,走在这样的思考过程中,学生可以在心里逐渐形成一篇文章的雏形:
时代元素——我与时代元素——我的思考、感受
在关注与思考的过程中,孩子们会领悟很多生活的道理,找到自己想说的那句话。春风化雨,孩子们不知不觉在学习过程中实现了思考的蜕变。
思维方式的逐步建立,慢慢会形成一种思考能力。教师要交给学生的是一把钥匙,去找到打开生活大门的正确方式,自己去寻找自己想说的话。
七年级的学生,尤需如此。养好思维习惯是写好作文的开端。当然,这只是个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阅读面的拓宽,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会逐步增强,思考的深度也会相应改变。(www.xing528.com)
这一段寻找写作目的的旅程,其实包含一个很有意思的道理,作家史铁生在《没有生活》一文里曾经说过:
任何生活中都包含着深意和深情。任何生活中都埋藏着好作品。任何时间和地点,都可能出现好作家。
——关键是老师如何去引导。
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存在于生活中,我们的职责就是牵着他们的手走在生活过程中,帮他们擦亮眼睛、点亮思想,然后放开手,让他们独立行走在生活中!
说来容易,可是如何去擦亮眼睛、点亮思想呢?
很多老师在作文教学中常常强调学生的阅历不够。这的确是事实,但是阅历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我们的语文学科赋予的,学生读什么书,见识什么观点,参与怎样的讨论……这些其实都是由语文老师的设计来决定的。一个关心时代生活的语文教师,他的学生绝不可能与生活隔离。也许学生的见识有限,但当他们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我们就要给他们打开一扇窗子,让他们的眼界开阔起来、思维活跃起来——教育的启蒙意义也在于此。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教师的眼界决定着孩子的眼界,教师的思想引领着孩子的思想。不断地让孩子们增长见识,才有可能让他们形成个人的认识和看法,熏陶渐染,慢慢养成。尊重语文学科的“慢”,就是对学生独立思考的尊重,也是对学生成长的尊重。在这个缓慢的过程中,对于如何明确写作目的、如何围绕写作目的说话,我们可以做许多事,唯一不可以做的就是用应考的所谓“作文模式”去限制学生写作思维的发展。
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作为教育的追求,才能养育出生动活泼的人!将它作为作文教学的追求,孩子们在一生中最鲜活生动的岁月里,才能够通过思考找到独立的自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