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段1:问题探究1——老人的形象
第一小组展示了他们对圣地亚哥这一人物形象的认知,学生首先展示了他们的有观点、有阐释的读书笔记;随后,每拿出一个观点,学生都有明确的文本内容作支撑,分析得有理有据。
比如,乐观向上,她会以这些内容作为依据:
①不过我经历过比这更糟糕的事,他想。我的手只不过割破了一点儿,手也已经不再抽筋了,我的双腿也很好,而且在食物上我现在也比它更有优势。
②“没有什么能击垮你,”他大声说出来,“我只是出海太远了。”
比如:坚持不懈,她会以这样的内容作为依据:
他是一个独自驾驶小船在墨西哥湾流捕鱼的老人,出海八十四天,他连一条鱼都没捕到。
比如:尊重生命,他又会援引这些内容做解说:
①可是他们有吃它的资格吗?没有,当然没有,谁也没有吃它的资格。
②老人想,这是我看到过的最让人伤心的场景了,他祈求雌鱼的原谅后把它迅速斩杀了。
学生关于人物特点的每一个结论的得出,都是以文本中相关的细节作支撑的。比如谈到老人的“形单影只”,学生展示了两句话,还对其中能突出人物境遇的词语做了品析:
①屋里有一张床、一张桌子、一把椅子,泥地上还有一块烧炭做饭的地方。
②“鸟儿,就住在我家吧,如果愿意的话。”他说,“……但是我在这里总算有个朋友了!”
生:这四个“一”其实是一个侧面描写,它们都能反映出老人的孤独。你想:一张床也许说明不了什么,但是“一把椅子”却可以看出老人是一个人长期地、单独地生活的。这里的“总算”表明老人在离开小孩以后内心的孤独,每次说话中都含有淡淡的忧伤。
所谓方法,是在这样的读书思维中展现的。有观点,还有合理的依据,两者的逻辑关系分明。这符合人的认知规律,也符合人的表达规律——自然天成。也确实是来源于读书和思考的过程。(www.xing528.com)
在整体介绍这一阶段的读书经历时,学生就已经开始分享读书的方法了:
生:这是我们小组最近的讨论总结。我们小组其实一直追求的是“不动笔墨不读书”。在每部分都会留下阅读的痕迹。
同时,展示了附有圈点勾画的读书笔记。
关于人物的特点,他们通过圈点批注总结出了这么几个方面,并且做了归类呈现:
乐观向上、沉着冷静、勇猛果敢、坚持不懈、信心十足、尊重生命——硬汉;
“你是真的记得,还是听我说的?”老人用他那双被日光灼烧过的自信而慈爱的眼睛打量着他。——慈父。
他们对人物形象的特点,有自己独到的理解!
回顾阅读过程,学生总结道:
大家看我们的这些文本依据,涉及老人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我们发现,这篇作品内容并不多,海明威却通过简短的描写将人物的特点全部展现出来了,这些细节描写,很值得我们在写作中学习。
且看教师的总结:
刚才同学的分享里呈现了他们在读书过程中做得很好的两点:
①有依据。他们在讲解的时候,PPT上左边呈现结论,右边呈现依据——他们对人物的分析没有停留在表面。
②有思考。大家都知道圣地亚哥的“硬汉”形象,可是他们在解读中读出了圣地亚哥的另一面——“慈父”。他们希望自己读书能读出别人还未注意到的层面,有一定深度。
不知不觉,学习成果的得出过程,就是在阅读中运用方法的过程——教师的画龙点睛,水到渠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