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所谓读书方法,似乎是目前名著导读教学(或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们最急于实现的目标。然而,真正的方法,从来都不是单独存在于读书之外、可以作为规律性的理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读书方法,因书而异、因人而异,它是读书人在真实的读书过程中、在体验与思考中逐渐领悟出来的。所以,教师的教学不能以理论指导代替真实的读书过程,而要让学生走在真实的读书过程中,基于真实的思考获得发自内心的领悟——在游泳中学游泳,方能获真知。
武汉市华中科技大学附属中学向静老师的名著导读课《老人与海》,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和实践,获得了湖北省教育厅“湖北好课堂”比赛的一等奖。
2018年9月到12月,向静老师所带的初一学生已自主完成《小王子》《我亲爱的甜橙树》《史铁生散文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老人与海》《朝花夕拾》共6本书的阅读与分享。对于大多数教师而言,这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而,当向老师和她的学生们意识到读书比做卷子更重要的时候,这就是一个完全可以达成的目标——因为教师明白,在孩子有限的中学语文学习阶段,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有了这样的理念,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导读课,就容易达成培养思维能力、摸索学习方法的目标。向老师在设计解说中说道:
学生虽已初步养成圈画重点语句、有针对性地批注等阅读习惯,但读小说还停留在关注小说情节这个层面上,在他们看来好的小说至少要有一个光鲜的人物和一个完美的结局。阅读经验的缺乏、小说情节的简单,都加大了《老人与海》一书的阅读指导难度。所以,我将《老人与海》整本书的阅读目标定为:让学生掌握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初步感知外国小说与中国小说的不同,引导他们从平淡无奇的故事中读出主人公的精神品位,读出高超的叙事艺术。
带着这样的想法,教师在整个阅读学习的指导过程中,首先引导学生明确: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方法。所以,围绕教学目标,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学习流程:
阅读起始课:了解阅读策略,掌握基本方法。意在引导学生了解小说阅读方法,如做圈画批注、画人物表格、制思维导图、做对比分析和跨界阅读。
通读指导1:讲解小说的三要素,初读文本,鉴赏相关内容。意在引导学生在自读过程中独立思考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为精读文本、品析人物、领悟内涵奠定基础。
通读指导2:自主提出阅读问题,小组制定阅读目标。意在引导学生将初步的阅读感受清晰化、条理化,将阅读目标精细化,明确第二次阅读本书的方向。(www.xing528.com)
重点突破1:走进作者,梳理情节。意在引导学生了解海明威的生平经历、创作原则,熟悉小说的主要情节。
重点突破2:(教学现场)解读人物,探讨结局。鉴赏写法,把握思想。意在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圣地亚哥的性格特点,鉴赏作者高超的现代叙事艺术。
这个过程很实在,没有任何花哨的东西,只求一个目标——老老实实阅读、安安静静思考。教师的作用是在阅读过程中相机指导,这种指导中暗含了教师希望学生通过阅读过程掌握的不同层次的方法。比如阅读起始阶段,学生必须学会梳理信息、筛选信息、整合信息,达到了解作品的目的;比如通读指导1,学生必须学会思考小说要素之间的关系,达到熟悉作品的目的;比如通读指导2,学生必须学会思考如何读书,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达到带着问题深入读书的目的;比如重点突破1,学生则必须学会理解作品和作家之间的关系,达到知人论世、理解作品的目的;比如重点突破2,学生则需要进一步领会作品的文学价值、社会价值,达到通过作品读懂人生的目的。每一个设计,都有读书方法暗含其中;每一步推进,都循序渐进、拾级而上。
由此,学生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所用的读书方法是不一样的;随着读书状态的逐步深入,所用的读书方法对思维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方法的使用合乎思维逻辑,读书的过程越来越深入,读书的发现也越来越实在——教师可谓用心良苦!
这节展示课,恰恰是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重点突破2的学习成果展示。在这节课上,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的各种分享看到:学生在回顾学习过程中展示出他们对问题的思考和对方法的领悟——教师通过精心设计让学生在读书过程中实现了读书思维和学习方法的转变。
通过一些精彩片段,我们来看看学生在思维和方法上的领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