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教师精心设计了学习流程。
课程伊始,教师就引导学生关注“捅马蜂窝”这个标题的两重含义:破坏了马蜂的巢穴;惹了祸事或惹了不该惹的人,迅速将学生带入了对事件本身的关注。
随后,围绕“情节概括能力的培养”这一目标,教师将学习过程分为由浅入深,由粗到细的过程。
从教的方面,抓住主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多层面把握情节。
从学的方面,从不同角度概括情节,引导学生感受故事情节的丰富性。
且看这四个主问题的设计:
主问题一:作为一位读者,你看到文中的小男孩在“捅马蜂窝”事件中,有哪些行动?请从读者的角度来概括情节。
主问题二:假如你是文中的一只小马蜂,你和你的家族又经历了哪些变化?请从“马蜂”的角度来概括情节。
主问题三:假如你是文中的主人公“我”,在捅了马蜂窝,给马蜂家族带来伤害的同时,内心又发生着怎样的变化?请从“我”的角度来概括情节。
主问题四:回顾从不同角度概括情节的过程,作者为什么说“再不做任何伤害旁人的事”?(www.xing528.com)
这个故事的情节其实是很简单的,学生在初读时期就能很容易地讲出“捅马蜂窝”说明的道理——不能做伤害别人的事情。这也是学生在做阅读题时常犯的毛病——大而化之,笼而统之,知其然,并不知其所以然。浅阅读状态下得出的结论就是浅表层面的通识性答案。
教师通过主问题的设计形成了一种阅读流程,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挖掘“不能做伤害别人的事”这条道理所包含的多重原因和丰富情感。这样的阅读流程才能让学生从文本的“皮肤”进入文本的“核心”,由表及里找到作者真正要表达的情感。真正能触动孩子内心的东西都在故事发展的每一个环节中,在那些细致的描写中。
借用主问题一,教师希望学生能围绕捅马蜂窝的中心事件按照捅马蜂窝之前、捅马蜂窝时、捅马蜂窝后梳理出主要情节。
借用主问题二,教师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关注不同阶段中,中心事件涉及的“蜂”这一方的三种不同表现,为理解主题做铺垫:
和平安宁→大祸临头、拼死反抗→家毁蜂亡、重建家园
借用主问题三,教师引导学生继续细读文本,关注不同阶段中,中心事件涉及的“人”这一方的心理变化,为理解全文主旨做准备。教师在此处着力引导学生通过四步完成理解:
找:重点语句→写:概括的词→议:小组讨论→说:代表发言
有了这些准备,对主问题四的探讨,不再是空泛的结论,而是基于对文本的细致梳理而得出的内心真实感受,水到渠成。
日常教学中,我们也常常会看到一堂语文课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不下几十个,枝枝蔓蔓、零零散散,有时候甚至被孩子的答案牵走了方向,偏离了教学的目标。所以主问题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堂课的主问题的设计能做到不枝不蔓,就是因为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流程。主问题之下的子问题如何表述,就要靠对学情的了解和预设了,还要看课堂讨论的进程来做适当的调整,但有一个基本原则——围绕本课教学目标而进行。所以这堂课听下来,一气呵成。所有问题都是围绕目标而提出,所有学习环节都围绕着学习目标而进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